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思辨逻辑的认识论加以辨析,是阐发《资本论》中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重要一维。本文从列宁《哲学笔记》中"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一观点出发,尝试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通过阐释黑格尔的逻辑学,可以为理解《资本论》中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提供哪些资源;二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认识论属于何种认识论,作为辩证法的认识论属于何种认识论;三是如何通过《资本论》所展现的超越资本逻辑的辩证法,来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曾说: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在这里,列宁提出了被人称为“三者同一”的思想。《哲学笔记》问世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哲学界对这一思想做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但  相似文献   

3.
仲实 《学海》1990,(Z1)
从一般的意义上说,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社会的历史的人才能充当认识的承担者,现实的人才是认识的主体。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康德、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的思想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首先,列宁对黑格尔关于康德先验主体  相似文献   

4.
《哲学笔记》是列宁在一九一四——一九一六年深入地研究哲学,尤其深入地研究了黑格尔的著作时所写的读书摘要、札记、批注和短文的汇集。它在认识论、辩证法、逻辑的同一,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辩证过程等很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列宁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哲学遗产。是我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不读的书。但是,由于《哲学笔记》摘录了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的言论,特别是摘录了许多黑格尔  相似文献   

5.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化)概念,它是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摈弃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在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颠倒的一种现象学批判,它与早先的劳动异化史的价值悬设和批判有着重大的异质性。夸大经典文本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概念和范畴内涵的做法,容易产生同质性僭越的误认。  相似文献   

6.
在理论界,讲到辩证法的思想渊源,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列宁的《哲学笔记》,尤其是其中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倍受我国学者们重视,甚至我国大学的课堂上,讲《哲学笔记》重点是讲《摘要》部分。不过,回顾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哲学研究道路,我以为人们对《哲学笔记》的注释、讲解、评述虽然有一些,但是,对其系统深入的研究专著还不是很多。总览今天的哲学研究所面临的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逻辑学》是黑格尔最富于创造性的代表作,是一部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紧密结合一起的著作。在《逻辑学》中,黑格尔通过“本质论”的巨大篇幅,集中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问题。因此,就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和拯救其合理内核而言,“本质论”乃是《逻辑  相似文献   

8.
通常人们所提到的黑格尔逻辑学著作,不外指其第一册(“客观逻辑”)和第二册(“主观逻辑”)分别于1812年、1816年在纽伦堡出版的“大逻辑”,和作为《哲学全书》体系的第一部于1917年出版的“小逻辑”。但是,从发生学角度来研究黑格尔逻辑学思想的形成,还应注意到他的另一部逻辑学著作,即“耶拿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手稿。在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  相似文献   

9.
革命导师列宁曾引用黑格尔的话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世界上任何一门科学都包含着逻辑知识,与逻辑科学密切相关。任何人只要他(她)会说话、思维,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正确或错误地在运用着逻辑。当然我国千百万中学生也不例外。虽然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删去了逻辑知识,但是做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还要大声疾呼:,为了下一代更健康地成长,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逻辑知识非但不能删除,还应进一步加强。以下我试从“对中学生作文进行逻辑批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在黑格尔那里,从本质到概念的进展,被描述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过程。在概念论部分,黑格尔又论述了机械性向目的性的过渡,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目的与实践的关系,把它们分别作为必然到自由的逻辑环节,并把整个过程叫做“行动的推理”。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剔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因素,发挥了他的合理思想,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论述了目的与必然、目的与手段,目的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环节和过程。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同一、差别和矛盾诸逻辑范畴的辩证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一、差别、矛盾这三个概念在黑格尔的《逻辑学》“本质论”中被称为纯反思范畴,它们是“本质论”中最初一系列范畴的逻辑推演。 我们知道,黑格尔的《逻辑学》,从存在论到本质论,是由研究直接的感性认识的范  相似文献   

12.
毫无疑问,大自然和黑格尔称之为“知性”与“理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当然也包括在他的《逻辑学》中,起着主要作用。为了回答我们提到的这个主要问题,即关于黑格尔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逻辑发现的本质问题,我们首先研究一下《逻辑学》中涉及“知性-理性”关系的几个段落。如果抛开黑格尔《逻辑学》第一版序不谈,那么第一个和“知性-理性”关系问题多少有些关系的叙  相似文献   

13.
在逻辑教材的百花园里,由陈孟麟、郑功伦主编的《逻辑新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较有鲜明特色的新教材。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所说:“本书力求全面、系统、科学地阐述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在阐述中丰富了传统逻辑的内容,并适应逻辑现代化的要求,适当引进了数理逻辑与现代应用逻辑的知识,尽可能使它们与传统逻辑有机地融为一体,试图在逻辑教学体系上进行革新。”总览全书,可以说它吸收了其他新编逻辑教材的多种优点,较好地体现了编者的初衷。该书有以下特点: (一)逻辑基本理论的表述准确、严谨.例如: 在概念的定义上,改变了“概念是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一般说法,而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研究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时常常陷入的一个误区是 :只在《哲学史讲演录》和《精神现象学》中探寻他的哲学史思想。这一点 ,甚至连文德尔班这样杰出的哲学史家也不能幸免。① 事实上 ,在这方面长期遭到忽视的逻辑学才以更深刻、更简要的方式表述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念。众所周知 ,成熟时期的黑格尔的逻辑学包括以下两部著作 :一是初版于1812 -1816年的《逻辑学》 (研究者称其为《大逻辑》) ,1831年准备出第二版 ,但黑格尔刚写就“第二版序言”就去世了。二是初版于 1817年的《哲学体系第一部·逻辑学》 (研究者称其为《小逻辑》 ,贺麟先…  相似文献   

15.
王路 《哲学动态》2023,(8):82-92
贺麟先生很早就对黑格尔产生兴趣,开始研究黑格尔。他从1941年开始翻译和研究黑格尔的《小逻辑》,约十年后出版。该书影响了几代人,对中国的黑格尔研究、德国哲学研究乃至整个哲学研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贺先生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逻辑学,包括《逻辑学》《小逻辑》等著作,这部分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而自然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等都是应用逻辑学。所以,贺先生推崇和强调《小逻辑》,体现了他对黑格尔哲学最核心部分的认识。而且,这不仅是贺先生对黑格尔哲学的认识,也是他对德国哲学的认识,是他对哲学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人的认识结构、思维结构是怎样生成和发展的?这是认识论中一个疑难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经验论与先验论、白板说与模式说长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列宁在做黑格尔《逻辑学》摘要时,曾提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方向:“科学认识的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方法中,我们常常引用列宁的这段话:“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  相似文献   

18.
张一兵 《哲学动态》2007,5(10):11-14
以往苏联、前东欧学界和西方列宁学的学者在研究列宁“哲学笔记”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将其视为一本书,但这个作为一本书的《哲学笔记》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一个列宁在长达20年之久的时段中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不同摘录笔记、札记、心得和阅读批注的有明显理论性质级差的文献汇集。所以,列宁的“哲学笔记”并不是一部现成在手的哲学著作,它只是记录了列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长达20余年的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各种不同性质、形式多样的亚文本和似文本群。它直接反映了列宁自己的哲学学习和研究过程是一个跨世纪的复杂思想认识过程。专门标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概括为“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在认识中,所谓由抽象上升为具体,就是认识中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也就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法。由于任何事物的发展,无不表现为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作为反映事物的逻辑认识的过程,也必须是一个同样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曾摘录过黑格尔的一段话说:“认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体系的探讨性文章,一般地都认为其中关于“辩证法的要素”,就已经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或者说它“提供了辩证法体系的雏形”。其实,不论是“辩证法的要素”的前七条也好,整个十六条也好,都只是从辩证法的结构方面,来揭示辩证法体系的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应该说,“要素”十六条是列宁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