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本书通过对曾国藩、罗泽南、刘蓉和郭嵩焘四人的个案研究,探讨晚清湖南理学家如何把儒家传统学术,首先是经典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资源。第一部分主要考察湖南理学家如何通过对儒家经典学问的反思和重新阐发,为克服晚清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2.
周琰 《美与时代》2006,(6):20-21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四”、“文革”颠覆性的冲击和涤荡,强烈地动摇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信仰观。上世纪末,汹涌而来的滚滚“韩流”激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对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韩流”得到中国人的青睐,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归中国社会的侧面反映,认可“韩流”作品、崇尚“韩流”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深的致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非意识形态化”的旗号下,对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一般革命的非历史的批评,正为海内外文化保守主义相唱和。作为这种文化保守主义的滋生土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和精神困惑,正在巧妙地被用来作为证伪革命、证伪自五四运动以来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国鲁迅研究会、北京鲁迅博物馆于4月10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五四精神与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与会的学者们认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抬头是值得注意的倾向。一、如何理解五四精神及其意义?一种观点主张从“多元化”的角度理…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着三个理论突破:在利益关系认识上的突破、在借鉴世界文明优秀传统上的突破和在历史观上的突破。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理论突破放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大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厚的历史意蕴和实践品格。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这就是: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为背景,以西方优秀文化传统为参照,重新反思和总结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明遗产。  相似文献   

5.
南京在六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都,而佛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建筑,见证并承载这一历史时期佛教的兴盛与发展。根据文史资料,以六朝都城的佛寺建筑为考察对象,探究佛寺建筑的美学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佛寺建筑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其历史与文化;建筑形式的美学探究,一个时期的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头脑中艺术思想凝结的结果,通过对形式的探究深入研习其所要表达的内在内容;对佛寺建筑"意"的思考,给现在佛教寺院设计中以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近代医学整形技术通过报刊传媒推介至晚清中国,实现残缺身体的修复与再造,备受时人关注。晚清女性欲借助医学科技调整体态容貌,进而把身体改造得更有价值,由此引发了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的不安。晚清文人认为医学科技的发展应有道德伦理价值导向,"毁体修容"是对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和妇容观的背叛。随着民国电影业的发展,医学整形技术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一种全新的美容观念引发了社会对中国传统身体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边疆研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季曾经处于"显学"的重要地位。然而晚清历史上的"边疆研究"基本属于传统学者治学的范畴,尚不具有现代学术研究的含义。从研究领域看,清季的边疆研究大致局限在边疆史地的范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西方关于"正义"价值的传统理念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西方传统注重从"实然"看"应然",多"以正为义";中国传统思维注重从"应然"看"实然",多"以义为正"。但这并未遮蔽"正义"概念本身蕴涵的矛盾和冲突,"正义"的内涵和指向需要重新说明。通过重新思考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目标和指向,结合人类追求正义实践的历史考察,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正义"的观点将从如下现实出发: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的等级制人身依附阶段以后,近代和现代社会所面对的正义模式,事实上形成了"以自由为核心的正义观"与"以公平为核心的正义观"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所证实的核心价值观念,后者则是社会主义所据以立论并追求的价值观念。二者之间具有历史发展的先后阶段性联系,而非彼此对抗、绝对排斥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尺度来最终界定公平与不公平:每一个个体所担当的权利与责任是否统一?能够一致起来的,即为实质的公平;反之则不公平。为此需要改变由来已久的强权政治格局——权利与责任相分离,民主沦落为权势者博弈的工具,为构建新的正义体系提供契机,在多元文化之间就如何缔造当代和未来的"公平正义"达成新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祭孔,经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三阶段,呈现了由盛而衰、分途衍化的发展轨迹。受到近现代政治、文化风云巨变的震荡,延续千年的传统政教体系撕裂:庙学结构解体、从祀制终结、孔庙功能重新定位。祭孔在新的历史语境里经历了分途衍化,在实践形态上大致发展为三个路向:一是现代政治场域中的官祭;二是由儒士、地方乡绅主持的民祭;三是学校从学祭到孔子诞辰纪念活动的开展。三种实践形态虽然发展极其不平衡,却也昭示了祭孔现代转型的多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正>一、林毓生的"创造的转化""创造的转化"这个概念本是美国华裔学者林毓生在1970年代面对"五四"时代激进的文化思潮而提出来的,他本人也曾说明他对应使用的英文为"creative transformation","创造的转化"是对这一英文的翻译。林毓生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家,也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据他说,"创造的转化"这个概  相似文献   

11.
岑树海 《学海》2006,(4):76-83
中国传统社会中朋党和秘密会党的产生以及生存,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从朋党(或言之派系)、秘密会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政治结社、政治参与方式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这无疑是晚清至民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最重大变化。政治参与方面的本质性变化是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民众结社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传统中国独特的政治参与方式——朋党、会党在晚清的政治现代化运动中向政党转变的轨迹,凸显了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方式、结社活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质的飞跃。本文尝试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进程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五四”与反传统、与文化激进主义、与后现代三个角度对“五四”意义作出新的评价。本文不同意文化保守主义把本世纪文化失序归罪于“五四”全盘反传统 ,不同意把“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等同于文革政治激进主义 ,更不同意后现代主义对“五四”精神的消解或解构 ,而认为“五四”精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回溯历史,儒学的每一次重大转型与发展都与其遭遇的困境以及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五四"时期儒学批判话语的历史情境下,"儒学与现代性"关系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视和需要认真回答的历史性课题。一、"五四"运动下的儒学危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日加剧以及中国自身政治统治的没落,传统儒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传统士大夫们所尊奉的孔门圣教在西学的逼近之下也呈现出持久的紧张与冲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9,(6):10-14
五四运动铸就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具有亲和性和承继关系。具体表现在,五四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涵养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如何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培育爱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讲究"礼仪尊卑",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家具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礼仪制度的物化形式。在从祖先崇拜到集权体制的变化中,作为主要社会财富的家具开始折射出不同的权力特征。而在从"席位"到"交椅"的权力变迁中,座椅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匠人技艺和皇权礼制的博弈。作为封建社会发展的代表和高型家具的成型鼎盛时期,宋、明、清时期的椅子设计各具特色,对这三个时期椅子的形式、材质、装饰等设计要素进行分析,能管窥中国传统家具设计中的权力特征,有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造物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五、易佛补儒 如前所述,"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其焦点是两次中国本土自生学术系统与印、欧外来异质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会;但仔细考察晚明的"三教归一"思潮,它并不同于唐宋之际的"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是与现代性相连,并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有关,是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形成于近代的中国民族主义,既非一种历史的简单延续,也非政治意识形态的再现,而是社会公众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自发性的情感认同.这一情感认同的对象,便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或许应该说是"忠"伦理的长期影响,所以中国民族主义从形成始便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正是意图从"忠"伦理原本意义着手,考察"忠"伦理的演变过程,寻找出中国近代产生的民族主义特色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中国乡村公共道德生活基本延续着传统格局.晚清中国乡村传统公共道德生活格局存在着许多历史的局限性,但沉淀着中国千百年古老的道德文明精华,是近代化公共道德生活在中国乡村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9.
正有学者在考察近代思想转型时曾指出:"从晚清以迄1920年代,有两波运动与自我的塑造有关。第一波以梁启超的‘新民说’为主,其影响非常深远,讨论者比较多。它关心如何塑造新的‘民’,这新的‘民’是国民,是脱离奴隶状态的现代‘国民’。第二波是‘新民’。"~①在晚清,"国民"成为一种身份与资格。这种对旧有社会及其观念的批判,对如何做新人、做国民的期许,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陶艺设计在现代高等教育课程中作为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载体,已具有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它是一个文明社会发展历史的标志之一,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CHINA(中国)就是陶瓷之意。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陶瓷艺术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从夏、商、周到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发明和创造了独具文化、艺术、时代特色的陶艺佳作,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技术与艺术为一炉,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就以陶艺加强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素养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