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际关系看人格--认知-情感系统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简称CAPS)被视为是与大五人格理论齐名的一种人格理论。该文拟从个体外部的人际关系层面来阐述该理论,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然后,又从CAPS与其它人际关系理论的契合说明该理论是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最后,指出了CAPS的优点和局限性,并由此对人格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西人格心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4,27(3):632-635
该文通过跨文化、跨时间比较的方式,讨论了中国古代人格心理思想与西方人格心理理论的异同。采取的研究纬度主要有:人格理论的出发点,归宿,理论类型,理想人格标准以及研究方法。中西人格心理思想都以人性为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但中国是以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可塑性为出发点,而西方是以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易碎性为出发点;都以经世致用为最基本之归宿,都看到了人格的整体性和可分性,有着类型大体相同的各种人格理论;都十分关注理想人格,但标准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的人格理论在科学历史观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说明:人格问题,本是马克思考察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科学的人格理论与唯物史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这方面,有所忽视的不是马克思本人,而是对马克思的丰富思想存在着简单化理解的研究者。笔者以为,马克思考察人格问题的方法论对于我们恰当地分析人格的本质、人的发展问题从而进一步考察现代人格理论的得失、偏颇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亚文化环境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对人格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人格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人格问题,引领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格教育,对人格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本文对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进行述评,并思考其对现代人格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亚文化环境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对人格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将人格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人格问题,引领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格教育,对人格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本文对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进行述评,并思考其对现代人格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叶海燕 《心理科学》2000,23(3):368-369
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为了揭开人格的奥秘 ,心理学工作者已经从精神分析论、特质论、学习论和现象学等角度对人格进行了研究 ,而从生物学角度对人格的探讨虽然古已有之 ,却在近代一度陷入困境 ,直到 80年代以后才开始复苏 ,并在短期内取得了较大进展。近代人格心理学家已开始以新的视角来探讨人格的生物基础 ,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 ,对传统的人格理论提出了置疑和补充 ,并产生了新的人格生理理论。本文将立足于人格的生理理论研究和基因研究两个方面 ,对当代人格生物学取向的研究进行阐释 ,并指出生物学取向只是人…  相似文献   

7.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谦 《道德与文明》2004,(4):23-26,46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 ,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格特征是导致社会偏见产生的影响因素之一.文章介绍了与此相关的两种理论模型--"独裁主义人格理论"和"双过程动机模型"的主要观点和实证依据,并对其中的争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音乐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对人类发生作用并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对于社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意识到它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社会、对人产生着影响。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历来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和利用音乐的社会功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是每一位音乐家从事音乐文化活动的美学思想基础,也是音乐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金素芳 《法音》2020,(3):52-55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从古代印度传到中国,随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逐渐成为对中国思想、文化、习俗乃至民族精神产生深刻影响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1]长期以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最终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古代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设计文化的财富,从地域文化来梳理设计思想,论证传统设计不仅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而且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通过对古代齐国地区典籍中设计思想和珍贵史料的梳理,论证青岛地域在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伦理思想亦贯穿于我国古代手工艺设计生产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文摘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现代价值卿希泰在2006年第4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一论题。一、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些古代文化思想,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存留下来。二、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了深刻影响,其中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  相似文献   

13.
人格是各种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各个学科对人格的理解很不一致。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曾从哲学、神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归纳出五十多种人格的定义。各个心理学派关于人格的理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霍尔和G.林泽依,在《人格理论》一书中讨论过十二种不同的人格理论。即使在同一个心理学派中,不同的人,也常提出不尽相同的人格理论。看来目前提出一种统一的人格理论,条件还不成熟。正象有位西方心理学者在讨论人格问题时指出的,“一个有五十种不同含义的术语肯定是个令人感到十分棘手的术语,想在应用这个术语的人们之间求得统一的理解,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们未敢有这种奢望”。但是人格心理学往往关系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它本  相似文献   

14.
天命观对中国人格心理的构建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传统强调天与命对人的控制,天命是人格神对人的主宰。这种思想深远的影响着中国人对人格的建构,形成了中国人典型的人格特征,并影响和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现代社会中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简讯     
北京市健康人格研究会于1988年5月10日成立。该会是研究人格问题的跨学科(包括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的学术团体,其宗旨是通过有关人格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探讨,为中国人的人格发展,为提高中国人的素质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文化比较有一种强势话语误导,即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忽视人的价值。这是片面的。相反,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本文化,而不是像西方一样诉诸宗教信仰的神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与万物相比,以人的生命和道德理义为终极关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以民(人)为终极关怀;在对待人本身的道德理想问题上,以人格意志为终极关怀。中国文化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想是最为值得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所包含一些优秀的思想仍然对我国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在人的内涵、人的素质培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等的理解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孔子和荀子思想相比,孟子思想更切近社会和政治,更强调民生和民本,虽具理想主义色彩,却有更鲜明的入世精神,且不乏核心价值的坚定性,从而才使中国古代社会有了制约权力放纵的理念和被广泛认可的政治、社会正义,有了得以追求的理想人格和值得向往的家给人足的幸福期待。也正因如此,在帝王专制日益强化的历史条件下,《孟子》之书终于在明清时期被皇帝痛恨和删节。孟子思想的遭遇证明了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证明其民本思想的伟大及其制约权力放纵因为缺少可操作性制度建构而软弱无力。然而其"仁政"思想,对于理解"中国特色",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人类的发展观依据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演进。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也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着独具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茂的社会发展观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形态之一。本文拟从社会存在整体论、社会运行协调论和社会思想变易论三个方面考察朱更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并以此就教于方家。一、社会存在整体论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思想史常常涉及“和”、“同”。“和而不同”是一种作人的道理,也是一种文化观,这种文化观要求思想家既不能同前人思想雷同,又不同他人思想绝对对立,而是既有所继承和吸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就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具体体现。当时的大思想家大多兼综百家,同时又有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为后世思想家所继承。文化思想的创新关键在于独立思考。中国古代有成就的思想家都对独立思考非常重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今天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古代“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优秀传统,并增加新的内容,以利于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美术是当代大学生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最能够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艺术门类之一。从目前的美育教学实际来看,重视并发掘中国古代美术这一文化资源,极具审美素质教育的价值功能。大学生可以在美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鉴赏来解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从中领会自己本土文化艺术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丰富自己的审美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