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季羡林先生在东方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底与巨大成就,确实令人赞叹。可是自90年代初以来,季先生多次谈论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却似乎缺乏论证性。①在这里,季先生的中心思想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是分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东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是综合,更合乎辩证法,天人合一。在21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季先生的主要论据有夸克分析、汉语句型文化、中国的数学风格和中医等。如果对上述论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会感到前提未能蕴涵结论。本文试图对上述论据进行讨论并通过对西方哲学史和心理学…  相似文献   

2.
瓦茨的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受到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和佐佐木指月的深刻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反对西方文化与宗教中的狭隘思维方式,欣赏东方文化与宗教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强调现实的神秘体验是个体宗教的来源。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的历史贡献在于:在揭露西方文化与宗教心理的狭隘性方面切中时弊,在促进东西方宗教心理的交流与传播方面成效显著;其历史局限表现在:竭力推崇神秘体验必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泥坑,对宗教心理的比较研究没有摆脱泛神论的束缚。  相似文献   

3.
季羡林先生作为东方文化的专家,中国文化的权威,他有两大著名文化思想。一是“文化取代论”,即,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天人合一论”,即,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思想的特点和精华,是“...  相似文献   

4.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5.
张奎志 《世界哲学》2006,2(2):29-36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也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的一个永恒话题,而德里达则对“诗与哲学之争”这一命题进行了解构,他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目的出发,通过对隐喻和哲学之关系的分析入手,解构了西方“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实现了哲学与文学的融合,并通过对“补充”概念的哲学内涵的挖掘,进而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李音祚 《法音》2004,(6):37-39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思维方法,通过各种综合性因素的作用,逐渐演变为以西方科学性思维模式和以东方意会性思维模式为特点的两大文化主流。在不同文化的国度里,科学性和意会性构成了两条平行的发展线路,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思维优势和现实的实用性功能。  相似文献   

7.
从解脱的定义看佛教义理中的意会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思维方法,通过各种综合性因素的作用,逐渐演变为以西方科学性思维模式和以东方意会性思维模式为特点的两大文化主流。在不同文化的国度里,科学性和意会性构成了两条平行的发展线路,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思维优势和现实的实  相似文献   

8.
引言近年来,学术界又一次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性质、根源及出路和趋向的热潮,使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承认:中国智慧绝非西方思维体系所能完全容纳和规范,它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罕见的生命力。有的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思维的全息性、整体性、系统性、象征性、直觉性、模糊性等特点与艺术形象思维相通;中国智慧是一种审美型智慧,其最高层次是美学而非宗教,中国传统文化之谜在古老典籍《周易》中隐约可见……“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中国智慧”、“美学、”“周易”几个热点在向一处聚焦,笔者曾苦苦  相似文献   

9.
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维是产生科学知识的方法,科学知识是科学思维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思维是科学文化的核心。一般来说,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产生一定的科学知识;同时,一定的科学知识的积累产生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又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由此构成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其中,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关键。东方科学文化善综合,西方科学文化重分析,两者产生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相生相成,互补共荣,构成人类共同的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崇尚意境是对文化的最大关怀。较之东方古典绘画美中笔墨渲染的"境生象外",西方更在乎透视现象显现出的理智科学、如同"镜像"般的真实。选以文人画中"雪中芭蕉"的争议大抵都是关乎西方绘画中遵循自然原则来剖析进而深入探讨这就是中国画所崇尚的意境并非是西方绘画用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影响后来隐士"士者情结"甚至是整个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的不自觉构成,所以中国画崇尚意境对东方文化文化价值也是值得我们自此关注的。  相似文献   

11.
忆昔少年时     
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年少时读到这句话我不明白,后一句与前两句有何关系。母亲提点我说,人年轻时没定型,前程未可限量。 听母亲这样一说,我顿觉心里生出一股豪气,仿佛面前有一扇门朝自己徐徐打开,只需经历一路的  相似文献   

12.
道的教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丁&;#183;布伯(1878—1965)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自不待言,有P.A.Schilpp和M.Friedman碥的《马丁&;#183;布伯的哲学》一书为证。国内学界读过马丁&;#183;布伯《我与你》一书的人也不在少数(该书有60年代熊伟先生编的节译本和80年代陈维纲的全译本),但知道布伯对东方和中国文化研究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尽管他不懂汉语,但他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硬是把《庄子》和《聊斋志异》翻译成了德文,这一学事曾在德国轰动一时,据说海德格尔读的《庄子》就是布伯的译本。布伯之所以如此“痴迷”于东方文化,有两点原因。一是,他相信古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甚至可以拯救现代堕落的西方文化。二是,他不仅精通“西学”,而且对“东学”也理解颇深,他的犹太人背景使他天生地对东方文化存有好感,而他对哈西德教派长达五年的观察和研究,加深了他对东方神秘主义古韵的体会。所以,布伯本人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位最佳的沟通者。我们在此翻译布伯论东方和中国文化的三篇文章,目的也是要引起国内学者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论儒家“致中和”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学中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影响最深远的要数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儒家思维方式的根本宗旨是“致中和”。他们认为“中和”是宇宙中各种系统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生和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从家长到国君,人类社会各级各类统治者和管理者的根本任务就是建立和维护中和关系,建立和维护中和关系的思维方式是致中和。致中和的基本方法是思维角度的双向转换,它具有系统性和具体性两大特征。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致中和的思维方式在指导历史实践中有过度泛化和非竞争性的倾向,使其历史作用流于形式,但在对抗性日益消解的现代和未来社会中,则有其普及和推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具有促进合作、减少冲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闫红  杜青青 《中国宗教》2022,(11):78-79
具有丰富艺术形态和悠久传承历史的河西走廊道教音乐,不仅融会了河西宝卷说唱艺术元素、儒家文化元素和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对于当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堪称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河西走廊作为西北边防重镇和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一直是多民族共居、多宗教汇聚的历史舞台。它既是多种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地区。“道教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并表现出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安东尼·塔皮埃斯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西班牙艺术家。塔皮埃斯的艺术语言由两部分组成:主观与客观、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一方面,塔皮埃斯热衷学习和研究东方文化,他创作理念的来源也与东方文化有着深深的联系;另一方面,塔皮埃斯一直坚持西方绘画中抽象的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塔皮埃斯对东方文化的探索与呈现——对东方哲学的理解、对东方艺术的认识以及对“东方意识”的表现。塔皮埃斯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会将物象进行抽象变形,主要是用来强调物象背后暗含某种哲学性的内在真实。他的创作观念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东方哲学,同时他在研究东方文化时,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得作品具有一定的东方气质。这对研究塔皮埃斯的绘画作品中的“东方韵味”具有重要的意义。塔皮埃斯就像一位掌舵的船长,促进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艺术领域中的交融。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人类世世代代漫长而执著的生命足迹,人类为了把握历史的脉络,为了反思历史形态中的自我形象,进行了长久艰苦的努力,从而使“历史与人”成为人类把握自身的基本思维向度。文学是“人学”,它必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着这一存在维度,因此,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学者和哲人们反反复复都绕不开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7.
陈文殿 《现代哲学》2006,(4):119-124
通常认为,形而上学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何以内蕴着辩证的本性,并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灵魂,以至整个西方哲学都在同形而上学缠绕在一起?该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内在的辩证性推动着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的不断超越的历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规定并形成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我超越性,一方面说明了西方理性文化传统的超越性,另一方面说明了形而上学内在着“自律”意识。形而上学的内在辩证性根植于西方民族的文化现实和文化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8.
儒家社会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孔德创立作为崭新学问的社会学时 ,其中包含着当时欧洲的历史经验以及对新社会理想和展望。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所导致的许多问题意味着东方社会再也不能把西方思想当成普遍的价值予以接收。因而需要一种反映东方社会的历史经验、文化特点和社会理想的新的社会学。“儒家社会学”就是根据儒家的世界观和社会思想而提出的。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儒家的理性、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儒家知识的特点 ,并据此探究儒家社会学方法论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儒家社会学将拓展西方传统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将对东方社会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宇宙和生命     
这里译出的是雅斯贝尔斯的近著《哲学思维入门》(《Kleine Schulephilosophischen Denkens》,Miinchen,1965)第一章。他利用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的“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论点,得出世界不是由物质构成的唯心主义结论。他把现代自然科学所证实的宇宙无限的论点,歪曲成一种由“科学迷信”产生的“推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制造出生命来,因而他断言从无生命的物质制造出生命是“不可能的”。雅斯贝尔斯贬低科学的认识能力,说什么科学只能认识现象、有限的事物,而不能认识本质、无限的事物,这乃是老早就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类实践驳倒的一种陈腐不堪的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20.
禅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国儒、道思想结合的产物。禅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光的宝珠,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从理论思维的高度,精辟论述了禅悟思维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文章,以饷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