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由省社会科学院和五台山研究会组织几位同志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从中选出有关五台山的一部分记载,重新加以点校注释,陆续出版一套五台山研究丛书。其中包括《五台山游记选》、《五台山古诗选》、《五台山楹联集锦》、《五台山碑文集注》、《五台山佛经总目》、《五台山佛教史》、《五台山花卉》、《五台山革命史》、《三传点校注评》及《五台山巡礼行记校注》等。这批文献资料跨越历史一  相似文献   

2.
由五台山研究会、山西省社科院、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主办、五台山碧山寺、显通寺承办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于2002年8月8日——11日在清凉圣地五台山五峰宾馆胜利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五台山研究会特邀顾问、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申维辰、原山西省人大副主任、五台山研究会会长李玉明、山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张成德、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周新玉、原山西省旅游局局长杨建峰、山西省旅游局副局长韩和平、忻州市副市长谌常瑞、五台县县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对东亚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从唐宋时期至五台山巡礼求法的日本僧人,和五台山有着缘源关系的日本寺院,在日本流传的五台山文殊像以及东大寺的“四圣御影”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桑吉 《法音》2002,(9):42-43
由山西省五台山研究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联合主办。五台山碧云寺、显通寺承办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于8月8日至11日在五台山台怀镇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5.
7月21日,《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档案》阶段性成果汇报及评审会议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山西省人大原常务副主任、五台山研究会总顾问杨安和,山西省人大原副主任、五台山研究会会长李玉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杨泓先生,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著名佛教艺术史专家罗世平,原山西省旅游局局长、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杨建峰,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五台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正森,山西省出版传媒集团副总、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崔元和,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研究》1990,(3):3-4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它历史悠久、寺庙林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加强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五台山研究会于1990年7月24日至28日在五台山栖贤阁宾馆举行了“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双方代表是:中方代表为,代表团团长、山西省社联主席。  相似文献   

7.
自1985年4月五台山研究会成立之后,同年12月,又创办了《五台山研究》。从此,开始了对五台山的研究工作。1987年9月,在白清才副省长的主持下,研究会召开了首届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会上,代表们就提出了“五台山学”的问题,并就创立“五台山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17年来,研究会出刊了《五台山研究》70余期,发表文章900余篇。其中,对十大寺庙作了专题研究,并出版了专刊。同时,还考察了五台山历代寺庙375座,出版了两套五台山文化丛书,对五台山的方方面面作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有维管植物103科459属1019种,根据经济用途可分为16类。五台山民族植物丰富多样,采集业是当地仅次于农业、旅游业的重要经济产业。五台山居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与五台山野生植物资源的密切关系,五台山野生植物资源在佛教文化及佛教医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及利用,是一项值得开发的民族植物产业。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本《五台山圣境赞》为晚唐五代僧人玄本撰写的赞颂五台山的诗歌集,由11首诗组成,分别颂赞了文殊、普贤二菩萨、五台诸峰、金刚窟、阿育王塔、罗睺罗肉身等圣迹,语言典雅优美,富有想象力,堪称五台山颂诗的上乘之作。诗集以五台山诸圣迹为主线,宣扬了五台山的奇异与神圣,同时也反映了中印佛教的结合和中原与敦煌的佛教文化交流。这些诗作冲破中国传统的俗诗和雅诗之间的壁垒,也不受宗教与世俗之别的束缚,视角独特而新奇,堪称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力证。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1月5日,五台山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召开。大会修改并通过了《五台山研究会章程》,制定了《五台山研究学术规划大纲》、《五台山研究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选举产生了五台山研究会第四届理事、常务理事会及领导成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杨安和当选为新一届五台山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历史源远流长,寺庙建筑恢宏壮观,佛教文化享誉世界。在中华佛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五台山佛教文化曾超过重要的作用,并遗留下丰富的文献典籍。在大量佛教历史文献中真实记录清代帝王赡礼五台山的档案尤为珍贵,堪称精华。但是清朝皇帝西巡五台山,清史学界关注得较少,有关西巡的档案史保存得很分散,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康熙皇帝五次西巡,并于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和九月一年中二次幸五台,乾隆皇帝六上五台,最后一次是在他七十六岁高龄时登上五台山的,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十分罕见,嘉庆皇帝也声势浩大地驾幸过…  相似文献   

12.
本大纲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五台山研究会会长刘贯文同志为深入开展五台山的研究工作制订的,且经首届五台山学术思想讨论会审议通过的。希望五台山研究会会员和有志于从事五台山研究的专家、学者、爱好者,选择其中课题,积极参与研究,五台山研究会将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研究》2000,(4):47-47
《五台山研究》是五台山研究会主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一份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五台山研究》以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相关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导,本着立足五台山、面向山西乃至全国的精神,研究、宣传、探索五台山的历史、佛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旅游,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研究会学术规划大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台山研究》2001,(4):42-42,47
为积极开展对五台山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使五台山早日加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并形成一门“五台山学”,特制订五台山研究学术规划如下:一、工作宗旨 以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五台山进行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为五台山及山西乃至全国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五台山地理 古代五台山地理范围 现代五台山地理范围二、研究课题 今日五台山旅游区的界定 自然风光、气候特点、山川、地质、地貌、水文2、五台山历史 历史沿革 重要历史名…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0月23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成德同志应日本爱知学院大学禅研究所邀请,率领该院《五台山研究》主编崔正森研究员、五台山佛医研究所所长孟海贵副研究员和五台山研究会理事、五台山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杰英教授等人组成的佛教文化代表团赴日进行学术文化交流考察。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一名源于何时众说不一,有人据《五台新志》载:“五台之名.北齐(550—577)始见干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但《水经注》述说五台山时曰:“其山五峦巍然,迥出群山之上,故曰五台。”《清凉山志》也说《水经注》云:“峨谷之水,出于中台。”可见当时已有五台之说。《水经注》为北魏郦道元(466—527)撰写,因此五台之名最晚也应出自北魂年间。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研究》2008,(1):64-64
《五台山研究》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五台山研究会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合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多学科的学术刊物,于1985年创刊。《五台山研究》以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相关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导,本着立足五台山、面向山西乃至全国的精神,研究、宣传、探索五台山的历史、佛教、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地质、生态,为“四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马克思主义新型宗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圆仁,在唐文宗时以“请益僧”的身份来华参学,曾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参观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后逗留将近两个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不仅大量记叙了唐代中国佛教的状况,也对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实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国内外佛教徒向往的一个地方。 五台山对于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来说,历来都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五台山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吐蕃王朝就曾派专使赴唐朝求取五台山图,并根据原图在敦煌复制了五台山彩图。藏文佛教经典《莲花经》中将五台山列为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师、专家学者、嘉宾朋友们:在五台山申遗成功和第二十届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暨第六届佛教文化节开幕之际,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首届五台山论坛”的举办。本次论坛主要目的就是诚邀社会各界、海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积极探讨遗产保护管理措施,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我代表五台县委、县政府、景区党委、政府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