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际责任归因研究是归因研究与责任推断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它将归因理论应用于对他人失败行为的责任分析之中,为行为责任的推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结合助人行为探讨人际责任归因与助人意愿之间的内在联系,204名教育硕士生和大学生被试参与了此项研究,并通过EQS建立了有关归因的控制性、情感反应、责任推断以及助人行为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支持Weiner的人际责任归因理论假设,并且表明在归因与助人意愿关系模型中责任推断与情感反应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归因理论的发展,关于归因过程的研究已深入到许多社会问题中,一个专门用于教育问题的模型是韦纳(Bernard Weiner,1971,1974)的成就行为的归因模型.本文将介绍韦纳的模型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探讨学生归因前提,并且着重于教师对学生成败因果关系知觉的影响.最后,本文将讨论几点教育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人际吸引力和胜任力评价两个维度探讨大学生自谦归因对他人评价的影响。以120名大学生为样本,采用2*2的组间情景实验设计,让被试观测情景材料中不同胜任力水平个体的自谦归因后作出评价,研究发现,不同胜任力水平下大学生自谦归因对人际吸引力和胜任力评价上存在交互效应,当材料中大学生胜任力水平高时,自谦归因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吸引力。然而,当材料中大学生胜任力水平低时,自谦归因不仅不能提高人际吸引力,反而减少了他人对大学生的胜任力评价。  相似文献   

4.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使用人际信任行为量表(ITBS)测量了中国、香港及美国三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根据三组被试对诸如父亲、哥哥、同班同学、医生和陌生人等20个人们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的人物信任程度的高低,可将这些具体人物对象归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三个群体。三组被试对“亲人”群体的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差异,但中国被试对其它两个人物对象群体的信任要高于美国和香港被试,而后两组被试的差别则不显著。另外,利用多元回归法在人际信任与六种认知变量间建立了模型关系,发现其中只有两个变量对模型作出主要贡献,即:(1)对由信任行为而得到得回报的期望值越高;(2)得不到回报而引致损害的严重性评估越低,则一个人作出某一信任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被试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工业化程度对人际信任认知模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近年来西方归因理论日益受到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在心理学报刊和心理学教学工作中时而有人提出美国归因理论为什么只着重研究能力、努力(内部)和任务难度、运气(外部)等四个原因,并对美国当代著名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只研究这四个原因提出质疑。关于这个问题韦纳在其近著《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中已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从旁观者视角看自我妨碍策略的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冬华  李晓东 《心理科学》2008,31(3):625-629
以200名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和问卷法,从旁观者视角出发,考察了行动式自我妨碍和自陈式自我妨碍作为印象整饰策略的效用.结果表明:(1)自我妨碍策略确实起到了影响他人归因的印象整饰效果;(2)自我妨碍者在归因获益的同时,也付出了人际维度的代价;(3)两类自我妨碍策略在归因方面的获益和人际维度方面所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4)自我妨碍策略的效用在一定程度上受旁观者个人属性(如性别、自尊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市343名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友善—敌对型教师互动风格与社交归因、社会技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友善型、理解型教师互动风格与小学生成功内部归因、环境、自我、任务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功外部归因呈显著负相关;理解型教师互动风格与人际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不满型和训诫型教师互动风格与小学生成功和失败外部归因因呈显著正相关,与成功和失败内归因、四种行为技能呈显著负相关;成功内部归因与四种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失败内部归因与人际、自我、环境行为技能呈显著正相关;成功与失败外部归因与四种行为技能呈显著负相关。社交成功的外部归因分别在不满型教师互动风格和环境、人际、自我、任务行为技能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不满型教师互动风格对成功内部归因、社会技能的预测效应显著,通过成功内部归因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潘佳雁 《心理科学》2002,25(1):64-68
本研究参考国外相关量表的设计,结合我国实际,编制了中学生人际归因风格问卷,考察了人际归因风格和人格特征两个维度对中学生在同辈群体中的社会测量地位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两者共同影响中学生的社会测量地位,被拒绝学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与其他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被拒绝学生不适当的人际归因方式来改善其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罗特(J.B.Rotter)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一译“控制点”)理论和以韦纳(B.Weiner)为代表的归因理论激起了我国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有关的介绍与研究如雨后春笋,这些论文与报告大多肯定了这两种理论、特别是韦纳的归因理论框架的有效性,都承认归因作为一种认知变量,对人们的行为、情感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甚晚,关于归因测量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展开,因而还  相似文献   

10.
韦纳(Weiner·B)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有著述四十多部,论文一百多篇。其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归因效果论。韦纳认为,学生在当前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成就就奋求是由学生对先前成败结果的归因引起的。将先前成功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提高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将先前失败归因于能力等稳定因素降低学生对当前学习的成就奋求。按这一理论指导教学,我们就能通过改变认知变量——归因来提高成就动机水平,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介绍和研究韦纳的归因效果论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恋行为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归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依恋行为维度与消极事件中情绪反应及社会归因的相互关系,加深对依恋性质的理解。研究测试了82名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以及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归因的相关。结果发现,在与依恋相关事件中,依恋行为维度中的三个维度分别与情绪反应中的痛苦、焦虑、淡漠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同时这三个维度也分别与社会归因中的不同归因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回归结果说明了外显行为受到依恋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作者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性质对结果进行解释,并提出了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虽然不少学者认为人格会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但是目前尚缺乏人格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的纵向研究。根据人际自立与情绪关系的系列研究,假设人际自立会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采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74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调查。结果发现,人际主动、人际灵活显著预测6个月后的认知重评。这说明某些人格特质可以影响特定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崇莲  郑涌  李宏翰  张建梅 《心理科学》2006,29(6):1431-1433
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对800名1-4年级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涉及人际安全、人际疑虑、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因子得分为3.86,人际张力、人际疑虑和人际报复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在1.8-2.6之间;人际张力、人际疑虑、人际报复因子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男生在人际报复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理科生的人际张力、人际报复和主观因素总均分显著高于文科生,人际安全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生。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安全感较强,人际交往和相处中的负性体验较弱,但存在年级、性别、专业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自利和自谦归因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肖岑  桑标  张文新 《心理科学》2007,30(5):1068-1072
采用实验法考查了自利/自谦归因对大学生的归因评价与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学生对自谦归因的评价要好于对自利归因的评价,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消极反馈情境中,同时大学生对朋友的归因评价要好于对陌生人的评价;(2)大学生喜欢与自谦归因的搭档交往,不喜欢与自利归因的搭档交往,这一现象在消极反馈情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3)大学生对搭档的归因评价在搭档归因方式与人际交往意向变化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野  卢笳 《心理科学》2012,35(2):391-395
摘 要 采用问卷法调查586名初中生,探讨其人际交往能力、学业水平及发展背景系统的互动关系模式。研究发现初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现最为突出,女生更善于处理人际问题。高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优于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该能力有助于积极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受家庭教养背景系统的直接影响,并作用于学校人际背景系统,两大系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6.
人际归因是归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现代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研究除了关注动机归因理论的构建之外,还十分重视将该理论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的理论模型,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代表了现代归因研究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hostility, and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HAB) has been explor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ir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is unclear, and no related study has utilized the indigenous Chinese personality.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of interpersonal openness (IO; an indigenous Chinese personality construct), hostility, and HAB. The 942 valid participants (38.5% male, mean age = 20.83, standard deviation = 1.04) were from six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Measurements were completed on two separate occasions (Times 1 and 2), with a 6-month interval. Results showed that IO has longitudinal effects on hostility,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Big Five, and HAB could be longitudinally predicted by IO and hostility as well. Moreover, hostility served as a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O and HAB.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O can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hostility and HAB, and some indigenous Chinese personality factors may complement Western personality theories.  相似文献   

18.
同伴接纳性对中学生内隐社会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内隐记忆加工分离程序的简化方案,以表现人际关系好坏状况的汉语词汇为实验材料,考察不同社会测量地位高中学生的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成绩。结果表明:被试对表现不良人际关系状态的行为词汇具有更明显的内隐认知特征;同伴接纳性低的学生在内隐记忆中对表现不良人关系状态的行为词汇更敏感。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四所初中的502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的关系,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共情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亲子依恋对初中生人际宽恕既有直接预测作用,又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人际宽恕;(2)亲子依恋通过共情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即相对于低自尊个体,共情对高自尊初中生亲子依恋与人际宽恕关系的影响更显著。本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共情,进而促进人际宽恕,但是较低的自尊水平会阻碍共情作用的发挥。结果提示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提高自尊水平对于初中生宽恕品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