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时代偏见,坚称"一切人类思想都受历史的制约"。这一断言不仅迫使它试图超越以往的思想家所受到的"历史局限",也使它陷入了价值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并最终导致了西方的现代性危机。施特劳斯基于对现代性危机的关注,主张精细的历史研究和文本细读,以一种"恰如过去的思想理解自身那样去理解它"的诠释学努力进入与哲人的对话,并向前现代的思想家学习,求取可资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智识资源。在精读古代书籍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已被遗忘的"显白-隐微写作艺术"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的现代性问题讨论中,阿多诺往往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甚至其否定的辩证法也被阐释为一种后现代思想。这显然是以否定的辩证法和后现代思想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为依据的,但从根本上看,却不能不说是对阿多诺的一种误读。的确,阿多诺对理性以及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可以视为一种现代性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不必然地导向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事实上,阿多诺的现代性批判乃是一种辩证的批判或内在的批判,因此其中已经包含着对现代性的某种保存和肯定。这种批判的目标乃是借助现代性自身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而非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将现代性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被全球化。这导致了普遍主义自身的垮台,而不是与一个欧/美现代性相联系的价值的普遍化。"全球现代性"是指这样一个时刻:一种"欧洲中心"的现代性霸权崩溃,碎片化为有关现代的观念的许多文化领域。作为概念的"全球现代性"也致力于超越生产它的条件,因为正是这一条件使得重新预想现代性,将之从以欧洲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历史想象中的围捕中解救出来,以与之前不同的方式构想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刘怀玉 《哲学动态》2005,2(10):15-18
一作为现代性构成物的日常生活问题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是一个同现当代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对话的过程.大体上说,西方哲学的现代形态是后形而上学思想,其标志之一就是所谓反本质主义的"生活世界转向".但现代哲学的生活转向并不是说以往哲学"遗忘"了生活,而现在哲学总算回归了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家.现代哲学"面向生活"是因为生活本身成了问题,人类"无家可归"了.所以,现代的生活哲学都是对现代性危机与困境的一种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要"面向生活"的,但不会是就生活说生活,而是从历史角度反思生活.研究生活问题,是要说清楚生活的危机与困境的真实原因,而不仅仅说要关心生活回归生活.马克思哲学的"生活面向"就是"作为现代性危机诊治的历史现象学".  相似文献   

5.
泰勒的"框架诠释学"既注重对现代性理解的前理解条件及其作用的探究,在理论品格上倾向于哲学诠释学;又特别注重通过诠释进行社会批判,其诠释学思想又表现出诠释哲学品格.他的框架理论兼具哲学诠释学与诠释哲学的维度,具有一种明显的居间性,这说明现代诠释学不仅可以在哲学存在论上被理解,亦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被应用于哲学研究之中.泰勒的...  相似文献   

6.
汉传佛教的变革与发展遵循着自己特有的规律。现代性或者现代化的思想对其变革起到了催化或者唤醒某些成分的作用。这是因为,佛教与西方科学和理性之间毕竟在理论志趣、认识方法、实现路径不同。近现代中国佛学的变革是在现代性的活动范围和历史变迁的背景下展开的,因此,现代性不是作为一些抽象原则而被先验地强加到中国佛学的变革之上,而是作为一种实存中的本质而必然出现在中国佛学展开过程之中。在此意义上,研究近现代100多年来中国汉传佛教变革中的现代性因素,有助于全面了解佛教史、批判继承佛教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与佛教有关的国际、国内问题,有助于反思现代性面临的困境和当代佛教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思想的现代叙述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严肃的拷问和危机中的变革. 从19世纪末"哲学"一语传人我国,严复、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等人尝试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哲学相联通;到五四时代(1915-1928),经西学全盘输人之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胡适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完成<中国哲学史>之后,"中国哲学"就渐成为中国思想之现代叙述的通行表达方式,"中国哲学史"也在现代中国制度化的学术体系和学科建构当中确立了不摇之地位.这一切的发生都显得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含具了相当充分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就在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鯈然其间而浑不自知之时,被公认是当代最大"哲学家"之一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发话了:"说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科学等等没有问题,但显然去谈这些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穿越欧洲模式之前的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则是一个问题."他解释说:"哲学本质上不是一般的思想,哲学与一种有限的历史相联,与一种语言、一种古希腊的发明相联:它首先是一种古希腊的发明,其次经历了拉丁语与德语‘翻译'的转化等等,它是一种欧洲形态的东西,在西欧文化之外存在着同样具有尊严的各种思想与知识,但将它们叫做哲学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仅可以说有思想,而绝无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阿拉伯本土的伊斯兰苏非,原本不仅指思想,也指涉了行为实践层面。在传入西方现代世界以后,却出现了忽视实践而注重思想的趋势。"ism"是苏非传入西方后被西方人加上的后缀,它被赋予典型的西方内涵,变成了一种"主义"、一种"思想"。与现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中苏非与正统伊斯兰教相融合的趋势相反,西方"语境化"的苏非主义则凸显了伊斯兰苏非思想中"非伊斯兰"的特质,以适应西方现代文化的需求。它代表了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对一种"可能的世界"的回归,这个世界区别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和理性,代表了前现代、非科学和非理性。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未完成的计划",吉登斯认为我们处在"晚期现代性"之中,拉图尔却主张"我们从未现代过"。拉图尔的理论不乏合理内容,但其命题是模棱两可的。并非我们从未现代过,而是现代性从未简单过,并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变得越来越复杂。现代性理论需要再启蒙,把被简单现代性理论与实践抽离的概念和制度"再嵌入"其历史展开的复杂关系之中,追溯过去的轨迹,探寻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的"道德迷宫"及其伦理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并帮助人们应对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社会转型导致了人类道德活动空间的变化,传统道德哲学提供的理论及其原则已无法解释和应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道德状况,伦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成员生活在无所适从的"道德迷宫"之中。在伦理危机四起、"道德迷宫"叠出的现实社会,根据现实社会结构的变化实现相应的伦理建设成为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迫切任务。组织伦理是帮助社会摆脱现代性伦理危机,走出"道德迷宫"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