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妙定 《法音》2002,(6):27-29
一个出家人,一生之中可能会遇到不少真诚教导你、培育你的高僧大德,但给你剃度的师父只有一位,这位剃度师是你从世间到出世间所乘的第一艘渡船,是大船?是小船?只有被渡的人看得最清楚,也最明了。我的剃度恩师是一艘平平常常的船,既没有渡许多众生,也没有运载许多货物;既没有飘洋过海的本领,也没有独闯江湖的神通。不过,云遮雾障,不能使她迷向;潮涨潮落,不能使她惶惑;飙风海啸,不能使她沉沦。她就是这样一艘渡人之舟。可是,她竟在佛日腾辉的时候,轻松自在地独行彼岸,一去十年了。我是1986年6月出家跟性尊尼师学习佛…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位不信佛者眼中的佛事,作者于坚是位诗人,自称彻底的俗人,大概指教外人士吧。但这并没有防碍他走近佛陀。虽然他还不能脱俗离尘,但他离佛陀已不远了。不信佛的人,不妨也走近佛陀看看,佛陀的世界很精彩。  相似文献   

3.
佛说:请拿一只蜡烛来。弟子们拿过一只蜡烛。佛说:请点上。弟子点上,光明在前。佛说:请把蜡烛靠我近一些。蜡烛靠近佛。佛吹一口气,烛熄。佛问:火苗到哪里去了?弟子面面相觑,答不上来。火苗去了哪里?并不是问它是不是熄灭了,也不是回答浸油的棉纱在有氧条件下燃烧,是问刚才那一朵火苗,到哪里去了?并不是眼见的东西才存在。流星从天空划过时,它在当下的时间已不存在。传到人的视网膜上的星光,只是多少光年之前的光。那么,人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乖谬的事实———见到了一样早已不存在的东西:流星。眼睛(光的感受器)和时间,遮蔽了真相。即使如真相…  相似文献   

4.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郑石岩  慧木 《法音》2002,(4):18-19
一般人礼拜佛指舍利,总是看舍利长得什么样子,或是看这个舍利是不是真的。我个人以为,迎请佛舍利或瞻仰佛舍利,重点应放在认识佛的真身,而不是舍利的形象,如此才是正确的态度。我觉得佛指舍利“怎么看怎么真”,即使是影骨,我也觉得那是真的,更何况是真身佛指舍利。佛陀教导我们:“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我们当下所瞻仰的,即是佛陀真身的化现。佛陀的教法,就是教导每个人成为未来的“如来”。如来,就是把事情看得清楚,没有虚妄错误,把事情做得很好,也清清楚楚知道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换…  相似文献   

6.
田青 《佛教文化》2016,(4):114-117
沧海桑田,曾经在中国人生活中长期存在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心灵的佛曲和充满禅意的乐曲渐渐被现代人冷落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国人的悲哀。在这一章里,我从大海般浩瀚的佛曲禅音中捞起几颗珍珠献给读者,这里有长期流传在乡间的民间佛曲,也有充满禅意的古老音乐。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与佛教难解难分,人所共知。贾宝玉披着猩红斗蓬站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身边虽是站着一僧一道,似乎佛道各占一半,但他毕竟剃光了头,还是做了和尚的。这是曹雪芹心境的一种外化。在他的意识中,佛与道的比例大约就是这样有所侧重。所以。研究佛学的人看《红楼梦》,几乎处处是禅、节节谈佛,并非没有道理。唯有一点让人不解的是那个统领全篇的“太虚幻境”,如果说它与佛教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好友,是位医学博士后,自身教育水平很高,人也很好。朋友妻子在国外工作,在国内便只是我的这位朋友带着他的9岁的儿子。父亲很爱儿子,孩子成长得也蛮不错。父亲工作勤奋,孩子也对什么事都充满了好奇心,愿意学东西;父亲给孩子报了围棋班、电子琴班,孩子也学得是那么回事,也没有觉得太累和太违背自己。孩子平时寄宿,和父亲在一起也不缠着父亲,周末父亲在办公室加班,孩子就坐在对面自己玩电子游戏,  相似文献   

9.
有声有色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之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参与了一系列大活动。有展览,有演出,真可说是有声有色。尽管有声有色,我还是想从无声说起无声的展览四年前,佛研所在皇室举对办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事后,《佛教文化》发表了一篇文章──《无声的展览》。说的是那发展览无声无息地开始,悄没声息地结束,但佛研所对办情很有自信,对展览的意义十分肯定。去年,佛研所和《佛教文化》期刊社又举办了一次“佛教文化艺术展”,仍然无声无意。没有领导、8人塾彩,没有记者采历报冒,电视台虽然拍了资料片,也并未播放。还是一次无声…  相似文献   

10.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至于以谩骂为辩理,这种轻率肤浅的态度,其实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但我希望:众位不要被那些不三不四的说法而动摇对禅宗之信念和研究.现在中外的学者们,对佛法的研究和探索,明显地有一种注重原始佛教的倾向.我认为,如果比较一下佛敬各大宗派的教义、教理,只有禅宗最接近于原始佛教,那么,我们就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从佛说起吧!  相似文献   

11.
菩提一叶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苦其不能欢喜忍受恶毒之骂,如饮甘露着,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汉字“忍”是“心上一把刀”,说明忍的的不容易,同时也反映了被迫的痛苦。佛说“欢喜忍受”、“如饮甘露”没有一点被迫,没有一点痛苦,完全心甘情愿!心甘情愿,这四个字太重要了,做到了心甘情愿还有什么委屈心、分别心,做到这一点才是“入道智慧人”啊!忍辱波罗蜜是六度中的一条,要忍辱度无极,对治瞑恙,使心安住,这是做到定心的关键。强忍终究是有限度的,而心甘情愿才有包容一切困难挫折的力量。做到心甘情愿,要有大的…  相似文献   

12.
罗汉最难画也最好画,这是比较画佛而言的。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确有其人,佛经上写明『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文字描述相当明确,流传了近二千年的各种佛像也是实际依据。何况还有一本权威的《造像量度经》,又把佛的形象用比例确定下来,如此画佛,还有何难? 画罗汉没有『经』作依据,形象颇难把握,因此谓之『难』。但话说回来,没有依据也就没有限制,想咋画就咋画,想画啥样就画啥样,这样的画还不好画吗?释迦佛的弟子有数千人,大多修成了罗汉。其中五百位罗汉很有成就,后世尊为五百罗汉或五百尊者。五百位罗汉虽有名称流存,却无形象传世。佛教传入  相似文献   

13.
我们也不否认有的学生平常很努力,成绩也不错,考试时没有考好,这不能怪考试,也不能怪孩子,只要孩子努力就可以了,因为万事都是神的旨意高过我们人的旨意。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11)
综观佛教发展史,在出家、在家佛弟子中,在家学佛者总是占绝大多数,所以在家学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实际上,佛教史上,在家学佛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人们的观念中,学佛似乎就是出家修行。佛教发展到现代,在家学佛者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扩大,因此,居家学佛的问题今天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佛日居士的《在家学佛之道》一文阐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独到见解。文中既谈了在家学佛的障难,也谈到了在家学佛的殊胜功德,同时也涉及到居士林的建设等问题。相信会对在家学佛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旅途闲话     
甲:以上两期和你对话的都是挺有知识的人,他们想得很多,顾虑也很多。我是一个没上过多少学的人,以前从来没有多少想法,现在看看、听听,反到是有点糊涂了。我想提些问题,又怕你觉得太幼稚……乙:不会的,在佛面前我们都是有惑、有烦恼的人,惑与烦恼是没有高低之分的。甲:那我就放心了。乙:我想先问您一下,您说以前没有多少想法,那时对信佛也没有想法吗?甲:有的,不过很简单。我觉得佛慈悲,能包容我的各种对错。我做善事他会保佑我,给我添福;我做错事他会让我在报应中知错。信了佛我就知道怎么做人了。乙:怎么做呢?甲:不…  相似文献   

16.
你们有没有看到啊 你们知不知道啊 我将为你们说 悟道的内容 我将为你们唱 无生的歌曲 一 完全没有企求 完全没有渴爱 那毫无做作、毫无虚伪 自然闲散的修行人哪 他并不想断除妄想 也无意追求真理 因为无明的本来面目 就是佛的面目 变幻无常的现象 其实就是大日如来的风姿啊 当我明白了法身的时候 才知道 原来 一切的一切 都没有生起 而人类以及宇宙万物 他们从很久很久以来 一直 都是 圆满的佛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就像无根的浮云任由它们飘来任由它们飘去而贪、■、痴这三毒也好似水泡一般随它们自己起随它们自己灭 二亲证实相、能所…  相似文献   

17.
寺院三章     
(一)寺之夜 寺之夜,极寂寥。九点过后,我已听不到半点喧嚣的声音。法事都结束了,香客们也疲倦了,客房里没有电视,便都闷头睡去。 我一时睡不着,就振衣去寺里的殿前殿后走走。佛前的灯已熄了,却到处溢着檀香,风轻轻地漾着,有墙里墙外的树叶被拂出声来,忽近  相似文献   

18.
佛图澄是神僧,麻襦是神人,二人留下了一段对话,历来被认为是无法解释的.麻襦和佛图澄的对话是韵文诗歌体而不是散文.用诗歌体裁来看麻襦和佛图澄的对话,确实能使这不解之语变得可以理解.习凿齿和道安初次见面时,各自一句话,就传扬天下.麻襦和佛图澄这次见面的两首诗,也同样值得传扬赞叹.麻襦和佛图澄对话应该对道安思想和行为有深刻影...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这样一句话吗?——“要想对方成为怎样的人,就评价他是怎样的人。”这句话是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的。还是让我们引用下述两个实例来说明有关现象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温叙述说:一个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被带到他那儿去治疗。这个孩子刚到那儿时,似乎很不高兴,一句话也不说。但他从孩子父亲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病因。孩子父亲对他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优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孩子。”于是,他努力去  相似文献   

20.
甲:读了上一期的旅途闲话,也引出了我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我的问题比较难解决,不是一下说得清的,请你耐心听我说。乙:我一定认真听。不过,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我也不一定回答得了。甲:这些问题我是逐渐出现的,我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说。乙:好的。甲:你知道我学佛已经多年,这几年来一直在弘扬佛法。我自己认为我对佛是真诚信仰的。比起那些不理解佛的教义当居士的人与佛更亲近。我追求的是智慧,没有必要执著于形式,所以我没有想到过皈依的事,可是日子久了,问题渐渐来了。乙:是什么问题呢?甲:常有人问我:“你信佛吗?”我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