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波普尔提出逼真性为科学进步的标准,即如果两个理论都不是完全真的,或许其中一个至少比另一个有更多的真值。对逼真性的哲学讨论,已倾向于把这一论题看作是理  相似文献   

2.
阴-阳与心     
西方哲学把心智看作不掺杂情感的纯粹理性,东方思想家倾向于认为情感和理性从根本上不可分割,纯粹理性的和非情感性的心理机能不可能存在。因此,东方思想家更多用"心"而非"心智"思考人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状态最好从"心"的角度来理解,因为在我们的功能性的心理状态中,情感无处不在,任何情感都具有一个基本的阴-阳结构,在没有情感参与、纯粹理性的基础上,心智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的心理功能必然是一个整全的、兼具情感与理性的"心",从而最终是基于阴阳的。但是,从过去的数千年直到今天,亚洲的哲学家事实上都极少从哲学的角度运用阴阳概念,本文抛砖引玉,意在使亚洲哲学家意识到自身的哲学传统会使世界哲学的发展受益颇多,而阴-阳则可能为这种哲学上的启发性提供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重新解释那些在中国哲学中属于过去的人对人的纯思,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尽管学派不同,观点有异,但都试图以特定的方式建立某种关于人的本体论结构,提出了花样繁多、走向不一的哲学人类学思想。道德人类学人是一个道德存在,有无道德被看作人与非人的临界点,这是儒家哲学的基本信条,也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主导观念之一。儒家对道德的重视向来没有疑问,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伦理的层面上去理解和阐释。事实上,他们已经把道德视为人的类本质,包含着对人的本体论纯思,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哲学人…  相似文献   

4.
从精神整体到世界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精神整体到世界图景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夏军如果我们能够排除对非理性的种种误解,包括摒弃对其绝对化、纯粹化的理解,则有可能在对人的精神整体及世界图景的认识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纯粹”理性与“纯粹”非理性都是不存在的。理性不是孤...  相似文献   

5.
近代,尤其是康德以来,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采取完全肯定态度的哲学家几乎越来越少。改造或拒斥形而上学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倾向。这种倾向无论是在以语言分析为突破口进行的哲学逻辑化、技术化的改造过程中,还是在以直接揭示生活世界,高扬人本主义为目的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中,都首先表现为对传统哲学中那种先验固定的普遍本质,最终基础的抛弃。在这方面,海德格尔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在审视了全部存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把世界看作既无根据也无理由即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从而使形而上学最终在传统理性主义整体主义思…  相似文献   

6.
国外学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科学无神论"的理解迥异。有的把它当成科学成就中的无神论因素的总称,有的把它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有的把它当作一门独立的非哲学学科,有的认为它是一种信仰传统,有的主张它是一种半信半疑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含义的"科学无神论"显示了无神论在向前发展,意味着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于一九六一年访问苏联,与苏联哲学研究所穆施文尼拉茲教授作了会说,双方约定以公开信的形式陈述各自的观点,达里译出的是作者写给穆施文尼拉茲的公开信。作者否认存在和意识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甚至认为“不该把它看作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普通语义学的根本问题牵涉到精神健全的性质,它指示出在创立一门关于人的科学以及在促进健全思想方面必须遵循的方向。作者佯称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乃是普通语义学的基础,但又否认这个承认构成了“哲学根本问题的一个解决”。他把这种承认简单地看作是一个公理,一种约定,一个方便的起点,或者是为了使哲学讨论能够平静地进行而大家同意保持的一个契约。  相似文献   

8.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性质 ,把它看作现代性的哲学还是具有后现代向度的哲学 ,这不仅是一个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性质及其实践观的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问题。从理论上说 ,如果把马克思的哲学看作具有后现代向度的哲学 ,那就意味着在否定主体性和工具理性的哲学基础上考察马克思 ,就意味着马克思把现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归根于由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主体性和理性 ,就意味着马克思倡导以否定主体性和理性来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而如果把马克思的哲学看作现代性的哲学 ,那就需要把马克思的哲学放在德国…  相似文献   

9.
陈嘉明 《哲学分析》2023,(6):88-99+192
解释以理解为目的,这在科学哲学或知识论中都是一种主流看法。但是否所有的理解都须经过解释,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利普顿声称存在着不经解释的理解,卡万维格认为只在因果关系的决定性系统中存在“解释的理解”,而卡利法则认为在逻辑与或然性等关系中也存在这样的解释性理解。这一问题涉及什么是解释、解释的关系以及解释的标准,可将解释的关系看作一种给出理由的关系:如果解释项a对被解释项b的性质、关系、样式等给出了理由上的解释,使人们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明了事物的“之所以然”,那就是给出了一种解释。正是这种理由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把事情说清楚,由此能够把握事物的根据,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10.
纵观苏联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对什么是哲学看法不一。既有传统型的(如,把哲学看作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有目前愈来愈占统治地位型的(如,把哲学看作是“人——世界”多层次关系的系统)。而在不久前,又提出了一种颇具特色的哲学模式。B·A·库瓦金《什么是哲学》(1989年英斯科版,以下引用此书只注页码)一书集中反映了这种模式的特点。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哲学本体论是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之普遍根据的理论。旧唯物主义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构成世界与人的原始基础:自然实体,从而形成了自然实体论本体论;唯心主义则把这里的普遍根据理解为所谓创生世界与人的原初动力:精神实体,从而形成了精神实体论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己新的出发点、理路和旨归,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实体论本体论。它认为,人与世界的普遍本质才是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根据,于是形成了科学本质论本体论。具体说来,它是融唯物性与辩证性于一体的辩证物质本体论。坚持这一本体论,对体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把握其革命实质,建构其当代形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以及指导人们科学理解和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论坛荟萃     
龚榆:论唯物辩证法的性质与功能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世界观以独立于人的思维之外的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因而是一门本体论的哲学。唯物辩证法用世界固有的客观规律来描述世界的本质,它的方法论功能正是来自于世界观的科学原理。这种由科学原理构成的方法论,不同于认识论领域的方法论。后者是纯粹意义上的方法论。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既是存在规律,又是认识规律,是二者统一的规律,也就是思维正确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用“认识规律”来限定唯物辩证法,这就等于取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最纯粹的编史学模型是一种普遍的而不仅仅是我们的某些哲学史专著或教科书所依据的哲学史观。其主要特征是:(1) 把方法论理论主要当作一种哲学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活动;(2) 倾向于靠留心伟大哲学家的著作来确认科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的中心论题,它仅对为数极少的一些科学家的方法论贡献表示赞许;(3) 倾向于想象每当方法论信念发生变化时,这些变化一定是基于形而上学或认识论方面的居先替换,因而,合理地采纳或放弃某一种方法论主张主要基于哲学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4.
功利的洞穴     
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和功能的一种基本表现。人作为主体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总是为了取得某种功效,获得某种利益。因此,不少哲学家把功利看作是推动人的活动的动力和评价人的活动的标准。功利同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至为攸关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各种意义的存在便是虚假的、非现实的。在哲学史上也有一些哲学家把功利和道义对立起来,表现了一种重道义、轻功利的倾向。比如汉儒董仲舒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倡导,宋明道学家有“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  相似文献   

15.
从某种意义上说,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种纯粹意识论,它试图在纯意识领域里为科学奠定一个绝对的、最终的、严密的基础,从而保证人类精神生活具有一种永恒的意义。我以为,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纯粹意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实现胡塞尔哲学  相似文献   

16.
把现象学理解为一种统一的哲学运动(尽管运动内部有许多变化)的方法,就是把它看作是对西方文明“危机”的激烈反应,西方文明的特征就是它自诩拥有种种科学。这种“危机”的核心,正如胡塞尔所说,就是科学主义,所谓科学主义就是科学理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将自己的哲学称为科学。只有通过考察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之间的差异,明确它所承担的任务、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它的活动领域,黑格尔的科学概念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它是关于本质的科学,不仅是诸门特殊科学到达自我理解与奠基的前提,也是诸门特殊科学确证自身的真理性与可理解性的保证。这一承担着传统形而上学之使命的哲学的科学是关于纯粹概念自身之科学,是在哲学之中得到把握的存在者之存在的整体,是达到了自身概念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并没有把他的哲学立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而是更倾向于使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认为他和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认为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在布尔什维克的传统里,"辩证唯物主义"被列宁和斯大林确立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的名称。这种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对恩格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列宁和斯大林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恩格斯力图对它们进行调解。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接受了黑格尔系统的三大划分,即自然科学进入黑格尔自然哲学的位置、历史科学进入他的精神哲学的位置、在"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中形成的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辩证"原理"与黑格尔的逻辑并列地成为真正的哲学。恩格斯认为"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能够把握存在的原理,这样的主张包括如下唯心主义观点,即存在的概念必须限制在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恩格斯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特征以培根关于人类知识的实践来源的论述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J.L.奥斯汀通常被看作是战后英国牛津普通语言派哲学的理论权威,以对语言用法精微区分的高度敏锐而著名。对牛津普通语言哲学有一种非常流行的批评意见,即认为它过分着迷于纯语言问题,而对世界不感兴趣。罗素就尖刻地批评牛津哲学家是在研究“糊涂人能说糊涂话的各式各样的方法”①而放弃了“理解世界”这样一个传统的哲学任务。我以下的论述将表明,以罗素为代表的这种批评意见至少对奥斯汀的哲学来说是不适当的。在《为辩解辩》一文中,奥斯汀把他自己做哲学的方式称为“语言现象学”,并明确指出语言现象学所研究的是“在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20.
nvīksikī是印度早期哲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被看作印度语境中的"自然理性"。但由于《利论》对它描述的矛盾和印度知识传统本身的特殊性,它的内容和性质并不明确。H.雅各必等人认为它是哲学,P.哈恪等人则将它解读为纯粹的工具论。但这两种解读都带着一定的西方哲学的成见。它在实际历史中有一个变化过程,但都主要地依附于印度哲学各学派,从未发展成为独立的工具论:从内容看,它包含推理、辩论、修辞,甚至认识论等因素;从性质看,它并非可以进行演绎的逻辑科学,而是不能脱离实践因素和外在目的的技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