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否定之否定规律究竟包括哪些基本内容,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黄枬森、张翼星同志的《关于对立统一学说与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分化》(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5期,以下简称《分化》)一文认为,经过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的三段式没有普遍性,不能把它作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只是“前进性和重复性相统一”。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大致可以作这样的概括:由于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关于辩证法的讨论中,许多争论都涉及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问题。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的核心是什么?是对立面的统一还是否定之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法的核心的观点,同黑格尔的观点是否一致?对立统一規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这  相似文献   

3.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之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今天,否认这一点的人,已经很少了。但是,作为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确切的特定的基本内容,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理解,为了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些探讨,首先说明一下辩证法各个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许多重要原理中,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问题在马列主义哲学教学实践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首先是受马列主义哲学的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所决定的。否定这一范畴以及整个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今已成了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哲学理论也如同物质过程一样有它的历史。苏维埃时期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历史,就是确定它作为辩证法理论规律的历史,研究它的内容、揭示它的方法论作用的历史。虽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它自身的遭遇,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排除在哲学发展的整个列宁阶段的范围之外。苏维埃时期最先研究辩证法理论的是列宁。列宁的《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成了决定辩证法的发展和拟定研究它的各种问题的基本方针的纲领。广泛开展研究唯物辩证法运动的成果之一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研究讨论比较活跃,现将讨论的主要情况概述如下.一、否定范畴1.关于否定的形式 通常认为否定分两种:一是辩证的否定即自我否定,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即外力作用的否定.现在有人提出,辩证否定并不等于自我否定,它是自我否定和非我否定的有机统一;主观否定是一种主观随意的否定,它等同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至于外来力量对事物的否定即非我否定应得到肯定.在谈到非我否定和主观否定的关系时,论者指出,尽管它们有某些方面的相同之处,但不可混用,理由是:非我否定是一种客观存在,而  相似文献   

7.
肖焜焘同志的长篇论文《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内容广泛,有不少有见解的思想,读后深受启发。但是其中有一些理论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文章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否定问题是深入了解辩证法的关键;否定是发展的源泉;把辩证法三大规律联成一体的是否定的否定等等。意思是说,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否定的否定。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理解。下面就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不是关于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正确表述黄宗理我国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谈到否定之否定过程时,常用“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来加以概括。这种概括是不正确的。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表现为三个阶段,但在三个阶段的序列发展中,辩证的否定并非仅...  相似文献   

9.
由苏联哲学家們討論阿歷山大罗夫同志主編的“辯証唯物主义”一书所引起的关于辩法基本規律的研究,特別是关于否定的否定規律的研究,引起了我國哲学界人士們的極大兴趣。本文試图簡要地探索一下否定的否定規律的內容及其在辯証法中的地位;同时,为了说明这个問題,也談一下什么是辯証法的三个基本規律和辩证方法的四个基本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关系,請大家批評和討論。  相似文献   

10.
本刊于1984年第12期发表了孙凯飞同志的《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一文,提出当代新科技革命“正在引起一场哲学革命”,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辩证法的规律”,“把唯物辩证法规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我们收到了一些讨论文章,并在1985年第4期发表了张华夏同志《论唯物辩证法与一般系统论的关系》一文,作者认为系统论中有五条规律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将唯物辩证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了促进这一讨论,本刊设了“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关系问题讨论”专栏,还于同年第9期发表了《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综述》,简介了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看法。 从哲学界和科技界对系统论与辩证法关系的研究和讨论情况看,意见还很不一致,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什么样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现代系统论等横断学科提出的带普遍性的规律是否就是这样的规律?论述系统规律是辩证法规律的同志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系统规律是普遍规律,它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之中。那么是否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规律都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等等。这说明,关于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问题,还有必要深入展开讨论,以使各种不同看法的同志进一步交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着辩证思维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的中国又可分为三大思想系统;一是以《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为代表的儒家辩证法系统。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辩证法系统。三是以中国佛学为代表的佛家辩证法系统。这三大辩证法系统都讲对立统一的学说,但各自又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儒家的辩证法尚“动”,道家的辩证法主“静”,这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还是否定之否定,这不仅是辩证法的实质问题,而且涉及否定与矛盾的关系问题。如果只是从经典作家关于核心的阐述来论证核心,似乎还没有完全解决争论的分歧。因此,怎样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原则,对否定与矛盾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关系作一些探讨,这就不是无益的了。  相似文献   

13.
最近,广东哲学界40余人集会,讨论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会议着重就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及其体系和研究方法、逻辑起点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的定义,有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辩证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运用和丰富。有的则认为,准确地说,它是历史辩证法的分支,属于历史辩证  相似文献   

14.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规律,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又进行了讨论。在最近一个时期内,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不少与此有关的稿件,限于篇幅,我们不能全部发表,这里仅就一些来稿中的分歧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更新、完善、发展的辩证法》一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是张江明同志对于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一著作着重研讨社会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而其作用又带有全新特点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大家知道,在此以前,对于这一课题的探究鲜有人问津,公开发表的文章很少,更谈不上有专门的著作了。  相似文献   

16.
四、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新探索1961年,毛泽东嘱咐李达编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1965年,毛泽东在阅读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内部讨论稿)①时,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体系,否定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并列的形式,明确指出:旧哲学传下来的几个规律并列的方法不妥;同时,在其中的两种发展观互相对  相似文献   

17.
论矛盾的转化范畴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认为,辩证法的规律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实质上它们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并提出了应当“详细地考察这些规律的相互的内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5页)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近读《哲学研究》1986年第10期载孙宏安同志《关于哲学著述中“量”的表述的一点注记》一文(下称《注记》),引起了我对哲学“量”范畴的进一步思考。多年来,在教学中,每讲到辩证法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时,总觉得  相似文献   

19.
张亮 《现代哲学》2002,(2):41-48
本文是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历史性注释,它证明: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原本只是阿多诺本人一种不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话语,只是在具体的历史发展情境中,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方才获得充分发展,成为否定的辩证法,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晚期哲学纲领而为人所知,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与否定的辩证法是存在基本差别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适应改革实践的需要,哲学界在广泛探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新陈代谢问题也展开了讨论。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十多篇,涉及到如下四个问题: 一、新陈代谢是不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相对独立的普遍规律目前国内通行的各种哲学教科书,都没有把新陈代谢作为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一条规律加以阐发。一般只是在讲唯物辩证法的三条规律、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时涉及到新与旧的范畴和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问题。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方面把“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不再归入“否定之否定”,而放在辩证发展观的位置上作了比较集中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