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认识、感情和意志间的关系本节之前,专门就关于如何认识对象亦即外界对象之图象及其规律性是怎样被反映的,进行了思考与研究。当时,对认识之起源、认识发展之推动力和获得认识之目的,进而就作为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实践问题等,都一一作了论证。就唯物论而言,生活、实践的观点乃是认识论之唯一基础。人类总是处在外界现实即自然的和社会的包围之中。而人类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又必然会产生意欲变革这种外界现实的愿望与要求。对于这种愿望,以及对于同实现该愿望有密切关系的现实的认识,虽然已经很明确了,然而这种认识,仍常常以愉快、不快、不安和愤怒等“感情”,的形式表现出  相似文献   

2.
认识的主体性是指认识对象、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渗透、凝结着主体因素和主体属性的那样一种特性。人总是按照既有的认识图式去把握世界的,没有主体性的认识不存在。但是认识的要求却是客观性,即主体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认识的主体性特性和客观性原则构成了认识的深刻矛盾。面对这个矛盾,许多人断言:“客观眼光”是没有的;认识的客观性不存在。其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人们通过输入信息的活动而与认识对象发生联系,从而产生相应的认识。人脑认识的直接对象是事物本身。但事物本身不可能直接进入我们的大脑。人脑是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考察人的内在进化,揭示道德价值的本质,揭示人的道德价值的生成与实现机制。 人由于现实的社会实践——认识活动,成为主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道德主体。人在成为主体的同时就获得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内在规  相似文献   

5.
道德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有效性的获得依靠社会成员在道德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道德认同感与责任感,而这种感性认同与理性认知均诉诸于道德主体意识的建构和完善。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道德主体意识也处于动态的历史生成与发展过程之中。现实境遇促使我们从主体意识与道德意识相互作用的角度反思当下道德主体意识的时代局限,重塑其应然状态,这不仅是道德治理有效性获得的理论基础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符号是由人们约定或创造出来用以指称对象的标志物,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通常人们只是看到了它作为思维操作的工具和思想表达与交流的手段的作用,而较少注意到它的另一个重要功能:符号可以作为认识的直接起点,充当直接的认识对象,向人们的认识活动“引渡”认识者眼下并未亲自接触的客体,使人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极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电子计算机是二十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的诞生和应用,在人类认识史上树立了一座光彩夺目的丰碑,标志着人类认识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跨入人-机文明的新时期,在原有自然认识主体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新的人-机认识系统——一种新形态的人-机结合的认识主体。因而,认真研究这种新形态的认识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给人类认识形式、认识方式所带来的新变化,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追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就叫共享。"共享历来是人们的共同期望,一直是人们的价值追求。然而,在当代社会里,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正在不断地扩大。这是否意味着共享在当代社会里难以实现,只是一种社会理想和道德要求,甚至只是人们的"共想"?人们对于共享的共同期望和价值追求是否有可能实现?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只能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主体的认识结构问题是当代认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主体的认识结构,就是附着在脑结构与脑机能之上,能加工、整合信息,形成人的经验、表象,观念和知识的多级机能系统。它具有一系列显著的基本特性。这个多级机能层的认识结构由反映系统、操作系统和驱动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主体的认识分感性、知性与理性三个机能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上都有反映、操作和驱动三个子系统的功能。任何认识过程,都是这三个子系统及不同机能层对信息共同作用与协作加工的结果。主体的这种认识结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建立在对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善、恶以及道德规范,主要是对人性以及蕴含在人性中的可能性的认识。由于人是有生命的,处于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因此,对人的认识必须打破客观主义的认识模式,认识主体打破与对象之间的鸿沟,实现融合合一,以整个的内在体验对象,从而获得如对象本来所是的样子去认识对象。弗洛姆的体验性知识在强调人的主观情感投入到认识中的同时,认为认识对象是外在实在的,知识是普遍性有效的,因而是一种客观的认识。弗洛姆的道德认识理论与认识论的实践转向的暗相契合。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l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但这种反映不是直观被动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任何认识都具有确定性的一面 ,又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认识既要受到客体的制约 ,又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因而它具有确定性。否认认识的确定性容易导致认识论中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同时 ,由于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认识对其制约性又具有一定的超越性 ,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对象及历史条件 ,因而认识又具有一定的自由度、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否认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容易陷入认识论中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中医作为一种认识成果 ,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和长期…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价值论的研究必然要转到对于评价论的研究,这是价值论研究深化的内在要求和标志。评价活动属于认识活动,这已经得到国内不少学者的认同。但对于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机制研究尚少。本文试图从这方面作些尝试。一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和标准的选择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是主体对于客体进行评价活动的出发点。需要产生于主体自身的结构、规定和主体同周围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主体的自身结构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随着主体结构及其与周围世界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它以哲学理论体系的形式再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状况、内在结构、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勾画出和提供了科学的社会历史图景,从而对于人类认识社会历史即认识人类自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作用,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认识客观社会现实,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人类自我的哲学方法论。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人类社会自我认识的科学逻辑前提、严整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认识方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论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认识日趋活跃,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对于促进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与不同观点、不同看法相映成趣,作为共同观点、共同看法的“共识”现象对于促进人们的交往与合作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共识”的哲学意义作初步探讨。 什么是共识 共识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共识,顾名思义就是共同认识。它是不同认识主体在追求价值与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看法。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认识的科学化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厘清社会认识论其他基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社会认识系统而言,以社会为认识对象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化的前提,以社会为对象来确定的社会认识中介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化的具体方式;就社会认识形式而言,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必然会努力使各种形式的社会认识符合社会客观实际,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社会认识虽然是一种悖论式的认识,但其客观性、真理性与现实仍占主导和决定地位,科学化仍是人们进行社会认识活动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就社会认识的功能而言,人们解释社会、规范社会及改变社会的活动也都要求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因此,社会认识的科学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努力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前的哲学家们,大都把认识的结构看作是主、客体直接对峙的二项式结构。唯心主义是从主体到客体,旧唯物主义是从客体到主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认识活动由主体、客体和实践三要素所构成。在这种三项式结构中主体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社会化了的人;客体是由于主体的能动地实践活动而获得对象性的客观事物;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和桥梁。在认识的三项式结构中,认识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辩证过程,而且是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关于认识的源泉问题,笔者的主要观点是: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从这种关系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即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关系出发,来探讨认识的源泉。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对人的作用,二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前者是认识起源的自然基础;后者则是认识起源的社会实践基础。它们构成了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认识具有全方位性,它不仅指向外部自然物,也指向社会客体和自身。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对象,人们的认识有不同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有不同的活动过程和发展规律。社会认识论作为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学说,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其特殊的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方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9.
医学认识的语境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 医学认识的语境分析1.1 医学认识主体语境特征“社会活动语境表明 :主体精神状态是多元的 ,活动类型是多元的 ,追求目标也是多元的[1] ”。从主体精神状态来看 ,医学研究的主体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 ,他对医学概念的理解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认识交流也是理解者对理解对象在特定历史语境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 ,医学意义的形成、选择是在两者以及他们背景之间的协调、交融中得以实现的。医学认识主体对于每一个患者和每一种疾病的的理解都有一定差异 ,渗透着主体价值和目的的倾向 ,带有主体明显的个体知识背景的痕迹和实践经…  相似文献   

20.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尽管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但它同人的认识活动也是密切关联的。它既凝结、渗透着人的认识成果,是人们对于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观念把握,同时又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人的认识活动并非动物式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活动,不能不受到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