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保罗·库尔茨(Paul·Kurtz)。这篇文章是库尔茨教授的代表作《禁果-人文主义的道德规范》(Forbidden Fruit:The Ethics of Humanism,Prometheus Books,1988)一书的序言。该序言包括三个部分:一、认知善与恶;二、没有上帝的道德规范; 三、耶稣、摩西、穆罕默德与苏格拉底。本期继续上期,刊出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保罗·库尔茨(Paul·Kurtz)。这篇文章是库尔茨教授的代表作《禁果-人文主义的道德规范》 (Forbidden Fruit:The Ethics of Humanism,Prometheus Books,1988)一书的序言。该序言有三部分:认知善与恶;没有上帝的道德规范;耶稣、摩西、穆罕默德与苏格拉底。本刊将分三次连载,译文略有删节。库尔茨教授长期致力研究人文主义的伦理学。 1980年,他发起组建美国世俗人文主义委员会(Council for Secular Humanism,简称CSH)。该委员会的理事来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新闻出版等各界专家学者,其中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库尔茨教授被选为该委员会主席,并兼任《自由探索》(Free Inquiry)的主编。  相似文献   

3.
<正>本期排在前面的几篇文章,都专门或者也讨论到了宗教与道德问题,包括一篇讲宗教与科学的文章。自从科学无神论产生以来,宗教有神论先是和政治分离,自然,也不能再过问军事、经济等问题了。由国家主导的教育,也借此逐步从有神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学术上,先是科学,后是哲学,也都脱离有神论而自立。在人类公众生活领域,只有道德,还被有神论当做一张牌在到处炫耀。什么"离了宗教就没有道德","信了教就道德高尚"之类的宣传,不仅常常出现在一些宗教家们的言论里,也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史上,宗教有神论和无神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宗教有神论观念比无神论更古老,早在阶级社会之前就产生了。隨着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发展,人们最初的科学思维在同宗教有神论的斗争中产生,无神论思想才开始萌芽滋长。这种情况表现着“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5页)。  相似文献   

5.
人类道德危机与宗教伦理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诚 《法音》2005,(1):14-20
如何准确把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如何充分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体到道德领域,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宗教伦理思想体系、宗教道德规范中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分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新世纪宗教工作的重大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陷入日益严重、不断蔓延的道德危机的世界人类来说,又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这一重大课题需要众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本文试作粗浅探讨。一、当代人类陷入严重而又紧迫…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暗含了对宗教有神论的批判,共产主义学说也包含了对宗教有神论和彼岸世界的否定。但课程本身并没有相关章节论述"无神论"主题;随着宗教有神论的迅速传播,作者认为有必要将"无神论"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独立主题提出来,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付诸教学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将宗教视为一种人类精神的“返童症”还是将上帝视为人类“夸张的父亲”,弗洛伊德都没有为宗教或有神论本身的存在提供科学依据,他的工作是从心理分析方面解释宗教的起源和上帝观念的形成,其结果自然是证明了宗教的非理性特征。既然其起源和本质都是非理性的,当然未来人类也不会以理性的方式去维护宗教,他确信人类文明终究会鄙弃宗教。他的这个结论在本质上仍然属于19世纪就开始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评判传统”,所以,我们仍然将他视为当代无神论的启蒙主义者。同样,弗洛伊德自己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启蒙思想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宗教道德的排他性 宗教道德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排他性。 比如基督教道德的第一要义是: "你要尽心、 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 是最大的。" (《马太福音》第22章,第37、38 章)这就是说,如果信仰上帝,就是最高的道德。 否则,就是没有道德。其他宗教也都认为只有自己 信奉的教义才是神圣的和绝对可靠的,对此不允许 有丝毫的怀疑。他们都宣称自己的道德规范也是宇 宙性的、永恒的,宗教经典的正确性是超时空的,  相似文献   

9.
10.
如何准确把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如何充分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体到道德领域,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宗教伦理思想体系、宗教道德规范中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分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须讳言,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宗教之间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隔阂、疏离、对立、冲突甚至战争,有的地方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地 步。贫困、疾病、饥荒、灾难、 掠夺、战争、流血一直伴随着 …  相似文献   

11.
张效法 《天风》2004,(1):14-15
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与道德常常发生密切的关系。支配着信教群众的道德观念,以至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也纳入了宗教戒律之中,形成了特殊的宗教道德。  相似文献   

12.
一般地认为,宗教所处理的首先和主要是作为个体的人与天主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这点似乎没有什么好疑问的。无论如何,宗教不会首先和主要处理世界与天主的关系,因为新近的哲学学说都告诉我们,在人之外谈论世界没有意义,世界总是“生活的世界”(胡塞尔),人的存在是世界意义得以出现的视野(海德格尔),语言是所有实在的地基(语言哲学);宗教更不会首先和主要处理动物与天主的关系,因为宗教所宣扬的拯救是关于人的拯救,只有作为自由的人才需要拯救和可能得救;宗教当然也不太可能首先和主要处理其他的什么,如天使与天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道德记忆是人类运用其记忆能力,对其自身的道德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刻写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形式。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不仅在于它让我们记住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道德生活经历,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建构人类道德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人类道德生活是由道德规范的强大生命力、道德文化传统、人类承担道德责任的事实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道德记忆状况。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刻写道德记忆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严肃、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14.
丁光 《伦理学研究》2005,(6):107-107
在当代社会里,科学技术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市场经济又使人类得到了充分的物欲满足,多元化则使人类实现了心灵的解放。在此条件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相对主义必定会大行其道,并对具有普遍性、崇高性的道德提出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和道德权威的失落,明智的人们殚精竭虑地寻求拯救道德以提高人类素质和建设美好社会的良方。针对人们普遍认为建立道德规范是当前道德建设的有效方式的观点的偏失,任建东同志撰写了学术专《道德信仰论》(该书已于2004年由宗教化出版社出版),提出了从确立道德信仰来重建道德的新思路。该书另辟蹊径,对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作了深入的探索,是一部具有相当理论深度和重大实践价值的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土壤,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原则和人类普遍的道德观念,是构建道德规范体系的根本导向。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是马克思主义道德思想的具体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道德合理性。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为核心价值观认同铺筑了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道德规范体系也必定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应以"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以"发展、公正、共享、和谐"为核心理念,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规范,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特殊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6.
当代宗教哲学家唐·库比特认为当今已经到了第二个轴心时期,我们需要以反实在论的方式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我们需要新的世界观:世界是偶然的,我们需要接受普遍的偶然性;我们最合适的选择是空的激进的人文主义;关注存-在([(Be)(-)(ing)])是我们的宗教态度;最好的生活是太阳式的生活;而社会关怀的依据是人道主义的社会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道德在概念内涵、产生时间与存在依据上都有着很大不同,是两种泾渭分明的社会意识形式。分析与把握宗教与道德关系,必须首先对这些根本差异具有明确的认识。就宗教道德之为道德而言,它本质上就是世俗道德,并不存在独立于世俗道德之外的所谓宗教道德。道德在被宗教纳入其教义体系、从而服从于其神灵信仰下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化现象,始终存在被直接异化为非道德的危险。作为一种较为低级的他律道德,宗教道德并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理想道德状态。那种试图借助宗教拯救道德、利用宗教信仰提升道德水平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在无神论基础之上的道德建设才是坚实和可靠的,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8.
<正>(接上期)三显然,宗教在道德教化中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究其根本,有必要厘清宗教与道德的某些内在联系。首先,是不是因为有了宗教人们才有道德?反之,没有宗教人们就没有道德了吗?正如18世纪法国杰出无神论者霍尔巴赫所描绘的那样:"这些人硬说没有一个上帝便不能有道德,而且还说,这个上帝,由于它对自己的创造物具有无上权威,因此唯有它才有权把一些法令强加于他们,使他们服从于他们不得不履行的种种义务。"他认为,正是神对维持道德是必需的这种假  相似文献   

19.
论宗教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初的道德与宗教处于混沌一体之中。二者分化以后 ,宗教以其特殊方式提供道德规范的神圣性、道德理想人格的完满性与社会正义的至善性 ;在宗教信仰的特殊形式中蕴含着对真之笃信与对存在终极性关切的道德价值精神 ,并为道德规范提供价值合理性根据。  相似文献   

20.
科技工作者的角色道德意识既是对其角色责任、伦理期待和道德规范认知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对科技行为进行伦理调控和道德人格塑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科技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伦理道德要求,形成对以权利和责任为核心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只有对自身角色的道德要求有明确认知与觉解,才能自觉按照与角色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进行道德实践,进而养成角色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