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主义”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区分“科学主义”的不同形态如何看待“科学主义”的问题,近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这个讨论涉及到如何完整刻划科学的形象,以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准确定位,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对“科学主义”的理解存在歧义,因而讨论中不仅众说纷纭,而且也很少在同一涵义上达成有效的交锋。  相似文献   

2.
“重义轻利”与“唯利是图”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道德行为准则。对那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行为,人们总是要给予谴责的。那么,我们要不要提倡“重义轻利”呢?人们却未见得会做出一致的回答。这一来是因为有的同志往往把这个道德行为准则同抹煞人民群众物质利益、只讲空头道德的极左思潮联系在一起,因而对这个问题抱有怀疑、否定  相似文献   

3.
人类已进入了电子时代,社会制度、文化生态、人们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脑的广泛运用,致使“书法”这一古老的活动,日渐成为只是少数人从事、也只是少数人才能体认的行为。在此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书法,如果不想沦为夕阳艺术或只限于“票友”水平,就必须从别的艺术门类中吸取养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  相似文献   

4.
“历史规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历史的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及其关系问题探讨的深入,学术界对历史规律的内涵作了较为具体的考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但是,其中有些观点尚需进一步斟酌。历史规律问题是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它的回答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因而不容回避。本文试图对有关观点加以辨析,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通过学术史的梳理可知,对"为政以德"的解释有无为与德治两种争议,而通过对《论语》和上博楚简《论语》类文献的比较研究则会发现:"为政以德"仍当以"德治主义"的解释为准,"为政以德"并非仅指道德教化和道德表率,而是贯穿于为政各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德"不能从形上的德性去解释,而应当从经验的德行去解释;与"为政以德"关系密切的"无为而治",亦非指为政的方式,而是指为政的效验。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涵义辨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在我国理论界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受着7O年代末、7O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启示。随之,人们广泛地在哲学、经济学以及文学领域的研究和探讨中使用这一概念,但是对其确切含义的研究,还有待深化。严格说来,主体性也就是主体所潜在地具有并且能够发挥出来的属性。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仅仅从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角度来说,这一概念在认识论领域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就具有极为不同的内容。它们虽然可以分别地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上来把握,也就是说从主体与客体的认识交往活动和生存交往活动的意义上…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public welfare、public interest等词与中文"公益"对译,实属不妥。自20世纪初日本学者留冈幸助将"Public Welfare"译为"公益"以来,学界均按此译法进行使用,自此中国和西方有了方向相同的"公益",但内涵却差别明显。从中西不同文化的发展视角来考察"公益"概念的历史演变,并结合诸多学者的理解,对公益的概念主要从其含义及基本特征进行把握。因此在对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分析具体语境,同时也要注重中西方语言的对接。  相似文献   

8.
1.与前几年的方法论“热”(主要是所谓“三论”,即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相比,现在却显得有点儿“冷”。不过,在“国学热”中却不难看到一种当事人没有明说出来但显而易见地存在着的古老方法:“摘句”。弄清这种方法的来龙去脉、现实表现及本质特征,不仅有助于建立讨论问题的“规则”,使意见相左的各方有所遵循,而且有助于解决史学和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澄清曾困惑人们的一些问题,包括怎样评价传统、如何进行中西对比,等等。由此可见,对“摘句”的反思就很有必要了。2.“摘句”“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一块绣花,经摘取者…  相似文献   

9.
前几年,报刊上出现了所谓“个人本位”(或“个体本位”)的提法,有些文章是把它作为同“传统”的“社会本位”观念相对立的新观念加以颂扬的。所谓“本位”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些文章并没有讲清楚。但可以看出,大多不是在进行关于个人和社会的一般关系的理论探讨,也不是在论述作为建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的“第一原则”这  相似文献   

10.
丛中 《心理学通讯》2019,(4):291-294
自从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心理现象、首创精神分析理论与疗法以来,"潜意识"已经成为了精神分析理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一百多年来,精神分析学派的众多学者在弗洛伊德学说基础上,不断扩充和发展精神分析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精神分析"潜意识"概念。本文对"潜意识"概念的历史变迁、精神动力学特征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其含义,探讨"潜...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不厘清意识形态概念,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能正确地理解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和特点,就不会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斗争。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在我国,意识形态概念常常被人们在不同意思上混淆使用,这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困难,而且也引起许多实践上的失误。在这里,我们区分三种不同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揭示其涉及的不同范围,并指出一系列意识形态副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性思想”辨析李东(哈尔滨建筑大学社科系)1在对机械自然图景产生动摇性冲击的现代科学理论中(主要是生物学、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等),目的性思想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大致说来,这种思想主要有如下几种:·系·统·控·制(·组·织)·目·的·性。系统论的创...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极其重要的用语。长期以来理论界以为它只是马恩早期哲学著作中一个不成熟的用语,人们除在追溯其早期理论生涯时间或使用这个用语外,很少再使用它,似乎马恩在晚期著作放弃了这个用语。这种看法中包含着极大的误解。造成上述误解的直接原因是:马恩德文原著中“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这个用语,在中文译著中本应按一词一译原则全部将其译为“市民社会”,但中文译者却把这个用语大量地  相似文献   

14.
15.
《“市民社会”辨析》的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越同志的《“市民社会”辨析》(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是他就同一问题写的第三篇文章。在此之前,他曾写过一篇《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2期),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评〈马克思市民经济思想初探〉》的文章加以评论(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1期)。最近还了解到,他还写过一篇文章《“资产阶级权利”应译为“市民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假设辨析谢洪恩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迅速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总体形势令人鼓舞,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文明、不道德乃至违法犯罪现象。这不仅直接干扰和妨碍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作,而且必将影响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这是时代提出的一个理论问题。或者用法国哲学家加罗蒂的话说:"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种种文化问题,要求我们进行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尝  相似文献   

18.
正沈约是南朝时期名动天下的学霸。史学方面,他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等一系列作品。文学方面,他在南朝"永明体"诗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出的"四声八病"音韵学说,为后世近体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与沈约对书的迷恋是分不开的。沈约出生没多久,父亲因迎接孝武帝迟缓被杀,家道因此中落。沈约懂事后,母亲常常跟他提起父亲在世时家中的辉煌,说到动情处,常常眼角含泪。小沈约悄悄下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学  相似文献   

19.
书和信是我们日常习见的两桩东西,除了不识字的人,几乎人人都要和它打交道。至于这两个字,那更是一入小学就认识的,有什么好谈?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读用现代化汉语写的东西,懂得这两个字的通常意义,那大体上可说是“一目了然”了,然而你要读点古书,那可就未必了。书字最初的意义,并不是指我们现在书店里卖的书,而是“写”的意思。书是个形声字,篆文上写作“(?)”,上面的“(?)”是形符,下面的“(?)”是声符。(?)  相似文献   

20.
对二王笔法的追求与阐释代不乏人。董其昌以势立论,可谓真知灼见;倪后瞻师承董其昌,对势有会心处,且以要笔笔分得清,要笔笔合得浑之分合观对笔法作进一步解析;包世臣于形质求笔法,欲当于目而有据,过度的解析,反而与王字笔法真谛转去转远。笔法的分合,因大字书写实践,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重分轻合,则是形成对王字笔法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