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按理说,隐逸之士,自然指那些在野未仕的文化人。依照这一标准,王维肯定是个不合格的隐士。他终生为官,而且仕至尚书右丞这样相当清要的官职。然而官居清要的王右丞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诗歌表现的意境、心态全然一派隐逸诗人的风致。研究中国的隐士文学,企望绕开王维是不可想象的。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隐士,但并不妨碍他与陶渊明一起是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抒写隐逸情趣的大诗人。王维并不人同陶渊明的隐逸方式,尝言:  相似文献   

2.
在父子互隐案例中,一般认为孔子会赞成父子互隐;但如果从礼与直、道与鲁的角度则会得出孔子未必赞成父子互隐.孔子讲"吾党之直者"如此,直者是父子互隐,而孔子则不能简单认为是直者,孔子应是礼者;直者有优点,也有缺点,"直而无礼则绞"、"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孔子主张由直而进至礼."吾党"是鲁国当时社会现实如此,但孔子还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即虽然孔子认为鲁国多少比齐国好,但鲁国也不是完美的,鲁国也应进一步改进,进至完美(道)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简单地维护现实,也努力批判现实.  相似文献   

3.
王维,字摩诘,盛唐艺术家.一生半官半隐,仕时官至右丞,"布施仁义,活国济人";隐时逸居蓝田辋川,多写隐逸生活和谈禅说佛之作.  相似文献   

4.
蒋波 《管子学刊》2011,(3):30-33
我国古代的隐逸发生很早,至迟在商周之际就有不少可信的例子,到春秋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对于隐逸,管、晏进行了具体分析,给予隐士客观评价,并主张国家积极征召隐士。管、晏的隐逸观与他们自身经历有关,也是其“举贤授能”人才思想的一部分。管、晏招隐士的主张,对于当时诸侯笼络人才、赢取民心、稳定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游与隐     
正一般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道家是出世的,是劝人离群索居,去做隐士。事实上,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游"不是"隐",这是需要着重强调的。事实上,道家对隐士是持批评态度的。庄子在《刻意》篇中,对隐士有一段很文学化的描述:"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庄子不认同这种人,他认同的是"无江海而闲",这显然是一种"游"的人生态度。庄子在《外物》中说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反对隐士,  相似文献   

6.
从孟子学说看道家的影响张运华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年代已无法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他十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圣之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万章下》)...  相似文献   

7.
孟荀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和荀子皆可谓孔子身后儒门之巨擘,但同是以孔子之道的传承者自许,二者的分歧却是如此之大,以致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一文中痛诋孟子之学“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至宋儒苏轼则反其说而称:“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应诏集·荀卿论》)孟、荀之学,历来学人多有品评褒贬,然其…  相似文献   

8.
(下) 鲁学齐、鲁二地接壤,学术上容易得到交流机会,历来均被称为文明之邦,有共通的特点。但无容讳言,二地学术文化上的分歧,也非常突出。例如:一、春秋时鲁地孔子奔走,栖栖皇皇,求仕官职;战国时齐威王要求稷下之士“不仕而议论”,形成谈议风发,各显特色,却并不给以一官半职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王玉彬 《管子学刊》2011,(3):75-79,108
《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对隐者以及隐者对孔子的评价,这里面有赞美与欣赏,也有批判与规劝,显现出二者微妙而富有意味的关系。孔子“命”、“仁”的思想在为儒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同时,一定意义上也为隐逸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源:“命”的限定性为隐逸提供了外在理由;“仁”的自觉自足性则为之提供了内在依据。归根究底,“仁”的内向性落实与外向性诉求之间的张力促成了孔子与隐者之间的思想互动,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者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但同时也可以看作他们对“道”与“世”的双重许诺与承担。  相似文献   

10.
作者同意《内篇》为庄子所著的传统意见,所以本文主要以《内篇》作为论证依据。在后人眼里,庄子一直是位隐士的形象。郭象说读了《庄子》,可以使人“去离尘埃而返冥极”(《庄子序》),远离人世。冯友兰先生说庄子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他从‘为我’的观点而‘终身不仕’。”(《中国哲学史新编》)但这都只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方面,他的思想还有另一方面;他不仅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且还有具体的政治措施和伦理主张,这些政治措施,有的与他的无为思想一致,而有的则流于权谋,明显地背离了他所标榜的清静无为的政治原则。庄子总的政…  相似文献   

11.
汉晋时期的隐士有三种类型,不仕之士、隐遁之士、修道之士。士人不仕和隐遁,客观原因是政治败坏,主观原因是性情耿介;士人修道的原因,是追求永恒的生命。换言之,政治败坏会导致性情耿介的士大夫退出官场,无情无欲的性格会导致士大夫避居世外,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会导致士大夫走上宗教修行的道路。知识型宗教徒的产生,既有性格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七略》论儒家思想特征云:“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崇仁尚义是儒家的一般思想特征,也是孔子的思想特征。但是《论语》一书,义字出现次数不多,据统计《论语》中义字仅24见,其中6个还并非出自孔子之口;同时《论语》中也未见孔子师弟讨论义的记载。上述两点,使人难免产生孔子不甚重视义之感。但事实并非如此。儒家创始人孔子是很重视义的,尚义思想在孔子的伦理学说的建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看到一些讨论孔子思想的文章,觉得大家对孔子思想的看法还有不少分歧,评价有高有低。我对于孔子,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但“管窥蠡测”所及,有的不与大家相同,现在提出我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这篇三论包括论孔子的仁与忠恕,论孔子对人民的态度和方针,论孔子的礼与法先王。(一)论孔子的仁与忠恕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录其大意)关锋林聿时两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个看法,我很同意,与管见不谋而合。但是他们未加论证,不免使读者感到缺憾或怀疑或反对。自然有些同志还信从朱熹、章炳麟等对忠恕  相似文献   

14.
居于都市之中,而过着中国古代隐士般的生活,这在目前并非少数,尤其在一些知识分子及白领中屡见不鲜。无论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精神层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模糊影像。也许我们可以称他们为今天的中国“隐士”。  相似文献   

15.
一老子朴素辩证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关系老子是春秋末年楚国人,他与孔子,少正卯,邓析等大概都是同时,并且与他俩在关于名实问题上也有过论争。孔子特别向老子问过“礼制”的名实问题。据庄子天运篇说:老子与孔子还论过“道”的问题,老子认为“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他告诉孔子说“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这话与孔子所说的“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的名实观念,恰是相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德道,该是最高的了。孔子在其晚年的自我总结中,也把中庸作为最高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力(《为政》)“不逾矩”就是“允执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孔子的“时中”思想。由此看来,说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当为不谬。  相似文献   

17.
自司马迁于《史记·孔子世家》认定:“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扬子云、刘歆、班孟坚诸儒,皆以为《易传》十篇乃孔子所作,并无异论。直到北宋欧阳修方提出怀疑,以为《系辞》以下等传非孔子所作。至清代崔东璧在此基础上又详加考证,进而怀疑《彖》、《象》为孔子著作。近代以来,虽然仍有不同意见,但学术界大多数认为,“十翼”非孔子所作,也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乃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  相似文献   

18.
陈超 《中国哲学史》2021,(2):54-61,78
姚兴劝道恒、道标罢道一事表明,当僧团、僧人成为政治的吸纳对象时,传统仕隐观念以及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形成的隐士与权力的互动方式,深刻影响了权力对沙门在王道政治中之定位、沙门参与政治之态度、吸纳沙门参与政治之途径的理解.对于权力类比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得出的判断,沙门的回应并非简单的“不仕”,而是从经教出发,阐发了沙门理解中的“...  相似文献   

19.
<正>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且争议最多的人物,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思想家,无不与孔子及其学说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评析孔子,只是时代不同,思想家的立场、观点、方法相异,对孔子的评析也不一样。一五四时期,中国历史上又掀起了一次评孔高潮,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陈独秀,不可能不对孔子及其学说发表自己的见解。陈独秀认为,评析包括孔子在内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及其学说,应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只当论其是不是,不当论其古不古,只当论其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二是灵活性大。因为内容丰富,人们常常各取所需;因为灵活性大,则易被人们歪曲。加之孔子诞生至今已二千五百多年,其思想流传至今,走样的地方可想而知。要探索孔子真实思想,当然主要是研究孔子本人的一言一行。一般孔孟并称,事实上孟子的思想已和孔子有很大差别,甚至孔子嫡孙子思的思想也已起变化。孔子弟子这么多,总的来讲可以说是继承孔子的,但他们的思想也有千差万别,还需加以具体分析。我们知道直接记载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著作就是《论语》,但《礼记》中的《檀弓》也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的,应该说其重要性不亚于《论语》。《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就是言多于行,而《檀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