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我们读《易》和规《易》的目的,在于学习《易经》的道理和研究《易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中受到启迪,进而有所顿悟,然后,把所有发现的结果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去.《易算》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易经》所悟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来自于《易经》的内容和研究(易经》的四大原则,即交易、简易、不易、交易.所谓“变易”,是指宇宙间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中的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发展变化和运动之中.“不易”,系指宇宙间万物旨变的条件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即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这就是万物皆变的事实水不变,…  相似文献   

2.
上篇(《锦囊妙计从何来》,本刊1995第3期)我们从五光十色的高招奇谋中总结出LAL-1智慧术(符号LAL-1:A为难题,L为变化方法,L-1为反交。)本篇则是向读者请君展示;《易经久《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中国智慧瑰宝均可归结于LAL’智慧术。如此既可说明LAL-1智慧术的丰富内蕴、深厚基础,又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如何运用LAL-1。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易经》与LAL-1《易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乃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实《易经》正是一部智慧之经。因为“易”者“变”也,《易》讲三易:交易、不易、访易,《…  相似文献   

3.
一、“易”的发生之四个阶段一般讨论《易经》或《周易》历史发展是指《周易》形成后经先秦易、汉易、唐易、宋易及清易的历史发展。此项《易经》研究是发展《易经》所需要的,它可以作为一个时代文化文物的依据,也可以显示某一时代学者的思想内涵,对《易经》作为一个系统思想的了解自然有所彰明。事实上,此一易学历史的研究也可显示《易经》思想的辩证发展,但也突出了其限制性,更呈显《易经》系统中发生的问题。我在此处所指出的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摇篮。数千年来,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超过了任何一部古籍文献。《四库提要·易类小序》这样概述了《易经》的历史影响:“《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  相似文献   

5.
成书予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该。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植于《易经》。与《易经卜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  相似文献   

6.
《易经》领导思想初探李纯任《易经》作为记录周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蕴涵着丰富的领导思想。在领导科学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深入地整理和研究《易经》的领导思想,无论是对领导科学的研究,还是对《易经》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易经》所蕴...  相似文献   

7.
新书架     
《易理新研》 台湾学者孙剑秋博士著,台湾学生书局1997年12月初版,2000年9月再版,全书316页。此书是作者多年来习《易》、治《易》的论文及讲授《周易》的材料汇辑,但全书仍有一根主线贯穿其中,并反映出作者多年治《易》的一贯倾向。(1)以义理为主,不废象数。认为“象数图书之学愈盛,则人的自主性便愈低”,故治《易》应“先立乎其大”者(《自序》),又认为“象数亦为易理之二”(《亭林之易经学·论学易不可废数》),不能尽去。(2)《易经》是中国学术之源,易义无所不包,弥纶万化(《(易经)中的体用哲…  相似文献   

8.
荣格对《易经》哲学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易》象之象征功能来形象解释“力比多”的象征和受阻问题;二是吸收阴阳消息对待理论来有效阐释心理现象;三是吸收《易经》占筮的实操方法来增强撬动西方人思维的“阿基米德点”。其创造性转化主要表现为通过内化《易经》中的阴阳理论、旁通理论、天人合一理论、占筮理论、宇宙生成论和心性本体论来支持和扩充其已有的原型理论、共时性原则和自性化原则。其融通《易经》的未尽之处在于不明《易经》背后的圣人之意以致其理论缺失德化教育功用,知识吸收不彻底故难以实现本体自修与超越。了解荣格思想别开生面的建构,有助于在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促进中西文化的互补融通。  相似文献   

9.
我认为程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思想的形成。他的《易传》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易经》的标准本。下面简要说明他的世界观和(《易传》的关系。为什么要研究《易经》呢?程颐认为它是一本纯粹谈“理”的书。《易》在它的卦爻辞中明确地表达了“理”、而其它著作则只是将“理”含蓄隐藏在历史的事例或其它事例中。  相似文献   

10.
《易经》之求知,乃以实际之事务为基准,最富科学之肯定精神。故知识论实为《易经》精神之所在,盖以理智代迷信之为用,必有相当知识为基础,而后足以解决事物之疑难。《易经》之基本目的,在于深切认识事物真谛,以作言行之依据。故《系辞》曰: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彰往察来”乃推知之方法,“显微阐幽”乃知识之作用。吾人运用其知识,则天下之志可通,天下之业可定,天下之疑可决,其重视知识有如此者。《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昔者圣人之作《易…  相似文献   

11.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申荷永  高岚 《心理学报》2000,32(3):348-352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讨论孔子与《易经》的关系,这也是一个老问题。这个问题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孔子是否读《易》。二是《周易》卦爻辞与孔子的关系。三是“十翼”与孔子的关系。关于孔子读《易》的问题,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史记》里明言: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  相似文献   

13.
台湾、港澳《老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港学者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台湾中华民国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一书在“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一篇中论道:《易经》乃古代学术思想之根本。至于老子五千言,自首至尾,一贯的都是在阐明“易”义,可以这样看法: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如云:“万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一则见之于第二十五章,其对道之描摩,仿佛包羲氏  相似文献   

14.
元和 《周易研究》2020,(1):F0003-F0003
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出版,全书25万字,420页。是李零教授“我们的经典”系列中的一部。该书由“自序”“写在前面的话”“《易经》中的占卜术语”“易经·上经”“易经·下经”“易传”等六部分组成。前附“我们的经典”总序和题辞,后附参考书目。“自序”,由扑克牌讲占卜,将《周易》与扑克牌作类比,阐述《周易》占卜的原理和心理。  相似文献   

15.
近年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对东方、乃至对中国本土研究界产生主动积极的反向影响。香港浸会大学的庞思奋(Stephen R.Palmquist)教授将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应用于中国《易经》六十四卦的研究,将《易经》六十四卦重新构建成为一个四层模型系统,并称之为“复合《易经》”卦序模型。以庞思奋为例的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既有助于我国易学研究的进展,还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序言儒教哲学的最大特征在于把握“万物皆变”,认为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没有不变易的,一刻也不会停留在原状上,这是最古老的经典《易经版复强调的道理。因此,古人对处在无限变化过程中的“未来”,出于好奇,产生了疑惧心与敬畏感,其结果想象出卜筮。占卦伴随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奇特的好奇心而产生。《易经》的出现在于满足这种想象、好奇心及疑惧心。但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文明的开拓,《易经》发展为具有深奥道理和高尚品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以“万物皆变”的道理为前提盛行的卜筮中就包含这种朕兆。朕兆的内容有:第一,要顺应…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的诉讼制度,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它被誉为“东方经验”。然而制度终究是存在弊端的,因为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正如被誉为我国“群经之首的”《易经》所讲,世界是“阴阳的统一体”,我们可以理解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易经》是我国最早的“辩证法”,实际上的《易经》不同于人们常讲的“算卦”,它对儒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几千年来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我国的立法理念有着重大的指引作用。现令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着从这本既古老却不落后的经典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易经》的视角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大影响。《四库提要·易类小序》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故《易》说愈繁"。值得沉思的是:一部《易经》为何具有如此广阔的影响呢?即它为什么能兼及如此众多的领域呢?相比之下,与《易》同为儒门经典的《诗》、《书》等等为何就不能旁及如此多的东西呢?我以为,《易经》如此巨大、独特的影响在于它的卦图与卦爻辞的结合形式。且看…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随着儒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日本就开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经》正式成为了日本古代国子监的教材之一。日本对《易经》的研究有伊藤仁斋、北村沢吉等人的"义理派",也有根本通明等人的"象数派",还有许多易学家既重视象数,也重视义理的"易理与象数兼容派"的研究。综括日本古今对《易经》的研究途径:一是对《易经》的讲读。通过讲读而研究《易经》博大精深的内涵。日本古代多次实施宫内讲学的制度,大规模皇室主持的讲《易经》活动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的易学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学者对中国易学文本的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对《易经》的研究,不仅研究《易经》《易传》原典,还研究中国历代对《易经》《易传》原典的注解。江户时代日本易学者主要依据朱熹对《易经》诠释的文本《周易本义》,也可以说日本江户时代盛行的是朱子易学。当然也有学者研究中国汉代易学文本,热衷于《易经》象数,但非主流。三是日本对中国《易经》分支"术数"的应用研究,并出版了诸多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20.
太极与胎     
《易传》为大《易》六十四卦总论,其《系辞》上下篇统摄《易经》卦爻象数,实是纲中之纲。《系辞》上释大《易》道、象、理、数,尝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见是以“太极”为归宗。但《系辞》于“太极”究竟为何物未曾详解,遂为后世留下一悬案。《说文》云:“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又云:“极,栋也”。后人依文求义,有“大栋”之说出,立论虽似平实,但置《易经》象数而不顾,则未免拘泥文辞之嫌。求诸两汉、三国易学,马融云:“太极,北辰也。”虞翻亦以为:“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