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孔华 《天风》2009,(1):40-41
基督教音乐有个特殊的称谓.就是“圣乐”。用“圣乐”一词来称谓基督教音乐.确实能客观、具体地表达、体现基督教音乐的神圣性.独特性.超越性与永恒性。可以这样说,“圣”是基督教音乐的基石,离开这块基石,也就失去基督教音乐的特性与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本土宗教文化的道教音乐是学界涉足不多的冷门。自20世纪50年代末,部分学者零星地做了一些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更多学者参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考察、资料收集、学术理论研究,以及将道教音乐引入剧院舞台作艺术性表演展示,这一学术冷门逐步形成研究热点。文章以过往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及艺术实践之综述和分析为主要内容,对当代道教音乐做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宋永莉 《美与时代》2006,(10):35-37
《基铺的城门》是建筑师哈特曼画的一幅建筑设计草图,穆索尔斯基在其《图画展览会》组曲中把它谱成一个乐章。本文从东正教的教义出发,对乐曲《基铺的城门》中建筑与音乐的二元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张丹  李赟 《美与时代》2006,(3):68-69
巴赫1720年创作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巴赫在其中设计了小提琴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造就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巅峰。  相似文献   

5.
旧歌新创的含义在于,把早期音乐作品,通过改编编曲、音乐风格,来实现新的音乐审美感受。"新创"是在原曲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有的是曲风从温婉到磅礴,有的是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让歌曲的受众群体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多元性,从而使华语流行音乐跟世界流行音乐更好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旧歌新创"作品的音乐特色,研究它在曲式、曲风等方面的艺术特点,对中国流行音乐在世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位在世间生活的凡夫僧,总是有许多习气,对于音乐我生来细胞不多,五音不全,可是我很喜欢欣赏音乐。每当学习感到疲劳时,便打开录音机,让那流动、轻柔的旋律在小屋内飘荡,于是心中便多了几分感悟。在音乐中,我感悟着生命,体验着生命的美丽。很多人都说宗教与音乐有很多相同之处,我想这是我喜欢音乐的原因吧!当我坐在人头簇动的音乐厅中,静静地欣赏着自己每天都在唱诵的梵音,心中涌起阵阵感动,原来我们每天上殿念诵的梵呗竟是如此优美、动人,我第一次有这种体会。在这个文明的现代殿堂中,莫扎特、贝多芬等世界音乐大师的旋律仿佛还在大厅中回…  相似文献   

7.
试论管子“三分损益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管子"三分损益法"罗天全"三分损益法"见载于《管子·地员篇》。它采用数学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之长比例,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记载最早的一种求律方法。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关于《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法"《管子·...  相似文献   

8.
风、俗、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三个含义不同又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都与“音乐”有着必然的联系,并说明“音乐”的三个不同所指。研究它们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加深认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理解音乐对社会人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人文教育(包括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有科学艺术都相互联系着,如同链条的连接或圆圈的圆缺。一个只懂其专业而不懂其他的人,只能是一个空谈者。即使他是陆军元帅,也是这样。”所以,在高等院校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开展音乐辅修教育,就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现本人将《外国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注重中西文化对比…  相似文献   

10.
“和”是古代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一个基本并很早就出现的音乐审美范畴,从先秦的《左传》、《国语》到魏晋的《声无哀乐论》,各个时期的美学史料都对“和”的美学内涵有多种辩论,它是民族音乐美学核心范畴之一。先秦齐地是诸子百家学术活动频繁的地区,诸子将“和”作为重要音乐美学观层层论述,管子、晏子等人在“和”的音乐观基础上,树立“五声为和”、“心平德和”的美学观,总结出齐乐论之“音声之和”、“乐与人和”的至纯境界,为后世学者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开拓一片广阔的天空。  相似文献   

11.
穆丽芳 《美与时代》2014,(6):107-108
艺术与生命是一种共存与共灭的密切关系,艺术的创造与发展离不开人类情感的倾注。在漫长艺术史中,人类的情感赋予艺术新鲜的活力,人类用抽象的艺术思维去创造尽量脱离物质而表现精神现象的世界。不管是音乐、美术还是诗歌、建筑,艺术无不以其别具一格的形式诠释人类的生命,艺术只有将情感对象化,并以各种形式变现出来,才能称之为艺术,因此我们感受艺术的美,艺术带来的幻想的同时,艺术越来越成为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协同作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是目前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音乐教学中的"协同效应".即:音乐鉴赏、表现与创造之间;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之间;音乐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以及音乐课堂内外之间的"协同效应".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协同效应"是新课标背景下搞好音乐教学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21实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非乐是墨子音乐美学的核心,是在反对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和政治工具作用的斗争中产生的。墨子的音乐思想,并不是否定音乐的审美价值,而在谴责贵族奢侈的音乐享乐方面,的确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总的说来,墨子对音乐的观点,从根本上忽略了音乐更重要的积极的一面。他蔑视现实生活中人民对音乐的需要,以及他们在音乐发展上的创造与贡献。墨子的非乐,是其节用原则的应用,是出于一种实用功能的认识论,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计文 《天风》2011,(6):1-1
美国奥克兰市年近90的康平(Harold Camping)曾预言,今年的5月21日为"世界末日",世界将出现犬规模的地震,全球将进入毁灭的边缘,人类文明将受到重创。"世界末日"之后的153天,也就是10月21日,世界将彻底不复存在……此言一出,美国一些深信康平"预言"的信徒,纷纷辞去工作,来到他创办的"家庭电台"奥克兰总部外扎营,等待审判的到来。然而,当5月22日清晨的阳光依然亲吻大地时,那些可怜之人的脸上写满了失望与困惑。  相似文献   

15.
李楠 《中国宗教》2023,(6):76-77
<正>佛教音乐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丝路僧人将佛教音乐传入中国,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另一方面,中国佛教音乐也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平台。传承发展好佛教音乐,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启蒙思想向来充满复杂性,而如何真正建立并维系个体之间的统一性关联无疑是其核心问题之一。他质疑理性的普遍性,试图从情感的根源重新探寻答案。由此他基于"公意"概念对种种政治和艺术的表象方式进行了批判,并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将音乐作为真正解放性的艺术形态。但他对音乐的局限性的界定、对旋律的至上性的强调使他既无法真正说明纯音乐形式,亦无法真正理解音乐发展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对音乐的另外两个基本要素(和声和节奏)的探讨将启示另外的可能性,并进而揭示启蒙理想与音乐理想之间的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世界的主要能源仍然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将在2050年前被罄尽的看法已被公认。世界上煤的资源尚能满足100~200年的需求,但其低碳排放的清洁利用技术还需花力气开发[1]。这些事实表明,人类将面临着矿物资源枯竭的严重威胁。为缓解世界能源供给的紧张,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不断地寻找新能源。未来的新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波能、氢能、核能、生物质能等等,在这些能源中我认为生物质能是一种相对优越的能源。  相似文献   

18.
“火不烧火”是日本哲学家西谷启治在《宗教是什么》一书之中为了表述火的实在性而采取的一个表述方式,并将之归结为了“空”的哲学立场.西谷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空”的立场之下,事物的实在性才能如实地展现出来,世界也会如实地走向世界化.  相似文献   

19.
林德桦 《天风》2011,(10):38-40
近年来,很多教会对于崇拜中不同的敬拜方式的讨论,大都纠结于“传统”和“现代”之争。或者说,是对在崇拜中“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使用之争。  相似文献   

20.
<正>“体验”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初中音乐体验性教学从学生的已有音乐知识、经验等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体验、表现体验、文化体验。体验性教学促进了学生的音乐理解,激发学生的音乐建构、创造。在体验性教学中,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情感、音乐审美、文化精神、品质修养等融合为一个整体。初中音乐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更是体验的教学。“体验”应当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所谓“体验”,是指“对当下所经历事情的感知、判断、期待与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