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施特劳斯是二十世纪的著名政治哲学家,也是在诸多方面皆有建树的犹太裔学者.他关于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的论述观点独特而且影响重大.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这个命题对于理解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带着这个问题,文章相继探讨了施特劳斯关于这个争论的一般解释,批评了德国学者迈尔应用这个命题分析施特劳斯和施米特思想对话的方案,突出了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分别对于理解这个命题的重要性,最后从言行二元论和追求完美正义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的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2.
施特劳斯论古今政治哲学及其文明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特劳斯经常被认为是关国新保守主义的精神鼻祖,其政治哲学据说奠定了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础。针对这一流行观点,本文考察了施特劳斯对古今政治哲学之争及其不同文明理想的讨论,认为施特劳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精神既有别于现代自由主义的文明理想,又有别于直面残酷政治现实的德国虚无主义思想;文章还论证了施特劳斯对古典完美城邦理念的坚持,认为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和美国新保守主义在思想原则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王芳 《学海》2008,(2):131-136
昆廷·斯金纳与列奥·施特劳斯代表当今西方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两大派别,因而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两者的基本立场、理论方法和文本解读进行粗浅比较,分析两者研究思路的差异.斯金纳认为思想史是对变化着的问题的变化着的解答,采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关注语境,注重分析文本中语言和修辞的运用;施特劳斯则认为思想史是对永恒问题的不断贡献,采用哲学的方法,关注经典文本,主张对文本进行字里行间的细读.  相似文献   

4.
刘擎 《学海》2006,51(3):196-200
本文通过对马克·里拉的访问与评论,对他在思想史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关切的核心议题,基本观点其方法上的承传作出述评。同时讨论了国内外学者对其著作的批评及其回应。  相似文献   

5.
该著凭借清晰明朗的笔调和令人叹服的考察,探寻了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之间复杂的哲学关系,展现了施特劳斯所力图复兴的批判哲学。就海德格尔思想对施特劳斯的影响而言,常见的观点认为,在早期经受了海德格尔解构哲学传统的启发之后,施特劳斯踏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蔑视现代性,转而旨求复兴苏格拉底政治哲学。作者拒绝这种解读,认为施特劳斯参与了由海德格尔所提出的挑战——也可以说,参与了由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哲学所提出的挑战——这为施特劳斯毕生的哲学规划形构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持久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霍布斯的两副面孔:施米特、施特劳斯论霍布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米特和施特劳斯认为现代社会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现代性危机.他们在对现代性危机的研究中,几乎一致认为霍布斯对此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霍布斯的思想奠基或者说推动了现代性危机的产生和发展.但施米特和施特劳斯分别从政治神学和政治哲学的视角审视霍布斯,从而使得霍布斯呈现出了两幅不同的面孔,即政治神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相似文献   

7.
在对现代文明的本质和面相的反思上,施特劳斯的解读迥异于马克思。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文明的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现代虚无主义,而马克思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继承者,同样从属于现代虚无主义的谱系。施特劳斯对马克思的诘难尤为集中地体现在“自由”这一概念上。施特劳斯没有意识到,马克思早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范畴,把现代文明的症结回溯到资本主义固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并由此强调只有在推翻旧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在如何应对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把希望寄托在“重新追问存在”的全新思路上。《资本论》由于澄清了“现实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误读了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思路,所以大大低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内对施特劳斯的研究主要从两种对现代性本质的把握出发:一是“政治的哲学化”,二是“哲学的政治化”.前者是现代性政治危机的本质,其根源在于彻底的“知性真诚”,政治哲学的核心就是要克制哲学的癫狂;后者是现代性精神危机的本质,其根源在于哲人品质的败坏,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为哲学生活的正当性辩护.这两条相互冲突的理解路径都有把施特劳斯“简单化”进而“极端化”的倾向,其根源在于对“什么是哲学”这一根本问题的误解.两者都没有认识到哲学的思与哲学的言行之间的区别,哲学的言行与政治社会同样都是哲学所追问的整全的异质的部分,从而都忽视了哲学向政治哲学的转变是哲学自身的内在要求,造成了施特劳斯的“无畏”与“温和”两种美德的分化,导致了本不应该有的“施特劳斯热”.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对西方学界关于洛克政治哲学的基督教基础之研究的评述.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将逐一对邓恩、马歇尔和西蒙斯以及沃尔德伦的著作进行述评,旨在借此对有关研究作一管中窥豹式的梳理,并以此为例探讨历史的与哲学的方法在思想史研究上的利弊得失,对剑桥学派的语境主义研究方法提出批评,此外,还将讨论在何种意义上洛克的政治哲学仍然对当代政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第四部分结论将进一步凝练全文观点.  相似文献   

10.
应奇 《学海》2013,(1):154-159
本文以一个中文政治哲学从业者的身份和在场感,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翻译和写作与伯林思想的关联,除了以写实的方式记录自从中文政治哲学重新出发以来中国大陆思想和观念之争的某些环节和片段,更希望以某种“六经注我”的方式阐发作者本人对于伯林思想之潜力的理解;作者不但希望通过这种阐释重建当代政治哲学的谱系,而且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伯林思想之于中文政治哲学思考的相关性,并进而在这个新的视界上对无论在中西政治哲学中都最具分裂性的“古今之争”问题作出自己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12.
13.
A SIMPLE interactive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shown to be useful fo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volving auditory stimuli and responses. It is helpful in recording spoken stimulus tapes with program control of event sequencing and timing; it can control on-line interactive auditory and bisensory experiments; and it can calibrate the stimulus durations and pause times for auditory event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