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周易》历史学研究领域,闻一多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杂记》是关于《周易》的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周易新论》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时代背景、理论方法上的准备;《周易字谱》、《周易分韵引得》是关于《周易》用字的分韵长编,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文字音韵训诂语义解释方面的资料准备。闻一多的《周易》研究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史料学基本体系和内容。同时,由于他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和西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追求文献史料的真实性,对《周易》符号学、《周易》解释学、《周易》语义学和《周易》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陈居渊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出版。全书以繁体形式写成,共505页,50万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书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今古文之异出发引出今古文《周易》之别,提出对费氏《易》作为古文本《周易》的质疑,并从《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等文本资料的文字比对和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国内外兴起一股研究《周易》的热潮。研究《周易》的人逐渐多起来了,队伍扩大了;研究《周易》的著作和文章也多起来了。其中有的是探讨《周易》同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有的是企图从《周易》的思维方式中寻觅智慧、索求启迪,去管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以“新兴科学的观点”来审视《周易》,在古史辩派的基础上,深入到了古代的思想及制度,使传统的经学研究一变而为社会的、文化的和哲学的研究,他不仅开辟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而且也成为用《周易》打开认识“古代真实”大门的第一人。这也正是郭沫若《周易》研究的价值所在。但同时郭沫若的《周易》研究也存在不足,如对材料的时代性未能划分清楚,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以传解经的错误;疏于考证,有臆测成分及趋时、片面的批评,这也是评价郭沫若的《周易)研究时不可回避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所有文化元典中,《周易》当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这是因为,《周易》影响所及,使中国所有传统文化流派,如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都与其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周易》向有“群经之道”的称号,存世之著述如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近乎“天书”的神秘性和高度抽象特点,使几千年来历代治易者虽皓首穷经却迄今无法从根本上揭开它包含全部谜底。这一方面说明,易学研究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说明,易学研究领域尚有着巨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李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周易》的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的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唐纪宇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全书共324页,37万字。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该书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学研究"是对程颐经学观点与解经方法的总结,下篇"哲学研究"是对《周易程氏传》内蕴哲学思想之阐释。上篇中,作者按研究对象分为三章。第一章"《易传序》疏解",顺序疏解了《周易程氏传》卷首  相似文献   

8.
《周易》与"白马非马"--试论易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相传有三个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秦汉以来,学界主流向以《周易》为《易》,"白马即马",结果常使易学研究偏离《易》的本来--卦爻画."周易学"主要是在卦爻辞的基础上以"象"的方式解《易》  相似文献   

9.
崔海鹰 《孔子研究》2012,(5):127-128
<正>由黄怀信先生主著、其数位学生参与的《汉晋孔氏家学与"伪书"公案》一书,是一部以汉晋时期的孔氏家学为切入点,对相关"伪书"问题进行反思、辨证的新著。该书是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列入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并于2011年4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近代"古史辨"运动中,《周易》、古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于今年7月正式创刊发行。《周易研究》以《周易》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周易》经、传最新探讨和《周易》与自然科学为内容。没有:“《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与传统文化”、“易学与自然科学”、“易学研究信息”、“易学入门讲座”等栏目。该刊融学术性、知识性、动态性为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周易研究》自1988年创刊以来至2005年底刊登的64篇有关“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论文进行归类阐述与分析研究,梳理了《周易研究》所关注“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的脉络,为今后本刊确立研究重点与方向提供了系统的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方真 《现代哲学》2000,(4):121-12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对《周易》的研究,滥觞于先秦,经汉代的“独尊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称之为“易学”。《周易》作为集中国文化古老智慧之大成的“元典”,不仅受到经学家的重视,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乃至自然科学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3.
关于《周易》的性质, 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周易》是一部筮书; 《周易》是一部史书; 《周易》是一部伦理书; 《周易》是一部哲学书; 《周易》是一部管理书等。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差别, 一方面取决于《周易》所包含的内容。《周易》内容包罗万象, 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 “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代学者对《周易》的解释, 《周易》的内容和性质也在发生变化, 这为确认《周易》的性质增加…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前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分为占筮、义理、象数、考据四大派别,本世纪一些学者先后从古史角度研究《周易》,形成了《周易》古史学派。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本世纪《周易》古史研究从发掘《周易》中的历史故事到视《周易》为史书、从片段感想发展到完整体系的历程,讨论了不同阶段《周易》古史研究的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哲学动态》对此作了报导。在近年来的《周易》研究中,对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特点,有的学者曾用现代概念,加以概括,认为“动态平衡”乃是《周易》思维方式特点之一。①我们在这里用“分而变的循环”概括《周易》的这种特点,比起“动态平衡”的概括,也许更贴近《周易》,更容易理解。事实上,“动态平衡”之动,在《周易》那里就是具体的“分而变”;没有“分而变”,也就没有动。而“动态平衡”之平衡,就是“循环”,平衡体现在“循环”之中;没有“循环”,也就没有平衡。一、关于《周易》之“分而变”如果承认《周易》为象、数、…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新儒家中,方东美先生的《周易》研究可谓独具特色!他既从狭义的角度对诸如《周易》性质的定位与传承、《周易》符号系统的推演、卦爻辞如何赋义等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解读;又从广义的角度,尤其在生命本体论、价值的生成与实现等问题上进行创造性的建构。事实上,通过对《周易》的系统研究,方东美亦因此构建起其富有特色的有机生命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经国家教委许可,“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刘大钧同志任中心主任。“中心”下设《周易研究》学刊编辑部,《周易》经传研究室及《易》学史研究室,它是我国唯一易学专职研究中心机构。除对《周易》经传、易学史及《易》学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外,还注重以现代知识体系为武器,对《周易》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渠  相似文献   

18.
梁韦弦著,齐鲁书社2 0 0 3年8月第一版。全文2 6万字,36 5页。本书为林忠军主编的“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丛书”之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本书包括整理和研究两部分。整理部分,在版本上以《四库全书》之《伊川易传》为底本,参校清康熙二十五年吕留良刻本、《四库全书》之《周易折中》的程传部分、清同治五年李鸿章题跋之《程氏易传》刻本,并吸取了1980年中华书局王孝鱼点校的《二程集》之《周易程氏传》的校勘成果。在标点上,该书参照同治五年李跋本的句读,中华书局王孝鱼点校本,个别处加以修正,以简体横排的…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著作。从某种意义说,中华古文明的诸多要素大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其渊源所自。因此,近年来的文化反思很自然地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周易》的关注,推动了《周易》研究的深入。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吕绍纲先生新著《周易阐微》(以下简称《阐微》),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成果。《阐微》以10章35万言的篇幅,对《周易》一书的性质,《周易》之筮占、象数、《周易》的历史学意义、《周易》的作者、《周易》与道家的关系、《周易》经传的哲学思想诸问题,探颐索隐、辨微勾玄,作了全面的、深湛的研究。《阐微》内容宏富,创获颇丰,以下仅能择其大要,谈几点感想。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统计,《周易研究》在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中喜获哲学类学术期刊全文转载排位第5名的佳绩。在哲学类学术期刊全文转载排名中,共有260种期刊被转载。其中,《周易研究》转载率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