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论证是竞争的必要手段竞争始于发现机会,发现机会是竞争成功的一半。那么,竞争成功的另一半还要求竞争者采取种种手段,利用已发现的机会。而论证则是竞争的必要手段之一。从狭义上讲,论证是人们争辩是非,证明某一论点为真或批驳某一错误论点的思维过程。这便是逻辑意义上的论证。从广义上讲,论证是指某种理论、政策、计划、方案或建议的提出、阐述以及评论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2.
1.竞争与交际紧密联系所谓交际,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人是社会的人,都需要衣食足行,需要理解与被理解,需要爱与被爱,需要表现和实现自我,因而,人人都需要交际。竞争也需要交际。因为竞争是人与人争胜的社会活动,其主体是人,  相似文献   

3.
美国谈判专家荷伯科恩说过:“现实世界是一张巨大的谈判桌,每个人都须成为谈判专家。”有一位犯了烟瘾的基督教徒问神甫:“可以在祈祷时抽烟吗?”他遭到神甫的严厉斥责。而另一位想吸烟的教徒去问神甫:“可以在吸烟时祈祷吗?”后一个教徒的请求却得到了允许。这两个教徒发问的目的和内容完全相同,只有谈判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得到的结果却相反。由此看来,表达技巧高明才能赢得期望的谈判效果。谈判的语言技巧在营销谈判中运用的好可带来营业额的高增长。某商场休息室里经营咖啡和牛奶,刚开始,服务员问顾客:“先生,喝咖啡吗?”…  相似文献   

4.
在商业谈判中巧妙地使用迂回战术.是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迟到难题时经常运用的手段、迂回战术,好似离题,实为切题,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它起到了似明非明、委婉、转会的妙用.能弹出主旨的弦外之音,道出不便于直接表露的言外之意。在运用迂回技巧时,许多词语,一语双关,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内含着当事人的根本立场和态度,每句话都不是培D说出的,都会引起对方仔细推敲其用意和所指。正确地运用迂回战术,要善于观察谈判对象的谈判类型,并能看准使用此战术的时机,用最恰当的方式表情达意,灵动地组织、安排语言,则是这一战术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改革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竞争是人类社会获得繁荣发展的一个杠杆。竞争机制已被引入到众多的社会生活领域。要使竞争正常地进行,不仅需要有适于竞争的客观环境,也需要每一个竞争者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这种学习涉及众多学科,逻辑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竞争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正确的思维活动,也就离不开逻辑。陆续刊出的一组短文,试图从竞争的发端、竞争的进行、竞争的反思等几个环节,讨论竞争中的逻辑问题。“竞争与逻辑”纯属逻辑应用的一种探索。我们非常希望读者指出其中的不足,也乐意听取对某些一得之见的分析。欢迎赐稿。 1.机会的发现是竞争成功的一半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指提出疑问,要求回答的思维形式,问题的语言表现形式是疑问句。问题逻辑主要研究在问句,预设和答案的范围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的确“打开一切疑团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谈判的表现形式是语言交流,沟通信息。谈判当事人获得信息最简单、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提问。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对方参加谈判的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逻辑就是人们作为与宗教迷信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古希腊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关于“上帝并不干涉人的生活”的一个著名的四难推理的论证,即是一例。针对中世纪神学家们的“世界是由‘全能的上帝’创造的”这一谬论,有人提出了著名的“或者上帝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者上帝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总之,上帝不是全能的”这种二难推理的论证,又是一例。近读《文汇报》“文荟”专栏一短文,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谈判确实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调整利益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此,我们想通过对一实例的分析来说明谈判双方利益分布的一种逻辑类型。一顾客到某个体商店买一件连衣裙。卖方要价48元。买方说“太贵了!”转身欲走。卖方连忙说:“你不如穿上试一试,如果合适的话,我可以考虑便宜一些。”买方试完衣服后,卖方又说:“这衣服你穿上太合适了,你说个价吧!”买方思索了半天说:“45元。”卖方爽快地说:“45元,我卖定了!”于是双方以45元达成协议,彼此都很满意。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买卖双方就价格问题,有各自的立场,买方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卖方则相反。在交易中,  相似文献   

9.
商战取胜,除了产品的质优外,还要特别注意广告宣传中的技巧运用。技巧使用得当,可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并促进产品的销售,从而占领市场。而诱导技巧五花八门,这里仅谈谈商战中的逻辑诱导。(一)省略推理的方法:省略推理法是指商家只给出个推理前提,借助“隐约其辞”激起人们的探究心理,从而起利诱购作用。西德戴姆拉──奔驰汽车公司推出这样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牌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赠送您一万美元。这里给出的是千、仅言推理的大前提。当人们看到这样的广告,自然会探究,便有了如下推红:如果有人发现奔驰牌汽…  相似文献   

10.
所谓“言外之意”是指通过语言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言外之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广义上它是指一切在语言中被省略的意思。在狭义上它是指说话者故意把想让别人知道的意思间接表示出来。本文讨论的是狭义上的“言外之意”。造成“言外之意”的技巧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里仅探讨一下怎样运用逻辑方法以及相应的语言技巧构造“言外之意”。构造“言外之意”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省略法,即省略推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逻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国外,许多学者已对“科学逻辑”开展了研究,并不断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国内,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哲学工作者、逻辑工作者、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学者开始探索这一科学领域,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由全国十一所高等院校集体编写并由张巨青主编的《科学逻辑》,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必将推动我国逻辑学界对科学逻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1 修辞与逻辑学习语言逻辑,即使掌握了从词项到语句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模态词和模糊语句的处理,但当应用于实际的时候,仍然会感到困难重重。这是因为语言分析和语言使用的分析并不是同一件事;而语言使用一亦即言语,属于修辞的范围。也就是说,语言逻辑如果不研究修辞,那也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相似文献   

13.
回报谨慎对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学  韩玉兰 《心理学报》2004,36(3):370-377
回报谨慎是人们害怕在人际关系中被他人利用的一种信念。研究考察了回报谨慎对谈判者的动机倾向、谈判行为及谈判结果的影响。184人组成92个两人小组参加了一项模拟商业谈判,谈判前研究者成功地进行了回报谨慎的操纵,谈判结束后,参加谈判的人完成谈判协议和谈判后问卷。研究者假设,低回报谨慎的谈判者比高回报谨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更可能持有合作倾向、更多地与谈判对手分享信息,研究者还预测回报谨慎与谈判双方的联合收益以及谈判后对谈判对手的看法都有关系。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假设。研究对从事商业谈判的人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犹太人认为,谈判是人与人的较量。因此,谈判中的攻心为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1.词项按照指号学的观点,自然语言可以解释为由语词指号及其使用规则构成的体系。语词指号是一组组语音或一个个笔划序列,也就是自然语言中的那些单词或短语。语词指号都具有意义,语词意义是语词指号所传达的关于周围世界的思想。传统逻辑所说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语词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直觉主义哲学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数学研究中的构造主义是一种有关数学基础的观点,它主张自然数及其某些规律和方法,特别是数学归纳法,是可靠的出发点,其它一切数学对象和理论都应该从自然数构造出来。所谓“构造”出来,是指:(1)对存在命题“有X具有A性质”的一个证明,必须根据该证明能找到一个特殊的对象X,X满足A;(2)只有在有一个方法能判明一命题或其否定中有一个是真的条件下,才能承认该命题或者其否定为真,不承认任一命题非真即假。直觉主义哲学家不一定建立一套构造性数学;从事构造性数学研究的数学家也不一定信仰直觉主义哲学。构造性数学是数学的一个部分。直觉主义逻辑,也称构造逻辑,是从事构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是《逻辑与语言学习》的老读者。几年来,我在贵刊的帮助和指导下,顺利通过了中文专科函授学习的《逻辑》学科考试,拿到了大专文凭。在我的影响下,周围的同事纷纷订阅贵刊。贵刊可真算得上逻辑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我觉得,贵刊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18.
存在逻辑(logic of existence)是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不像传统的本体论(存在论)那样,回答什么是存在这一类问题,而是要阐明存在的逻辑意义。 存在逻辑的核心问题是对存在“E!”的解释,即对“E!”的定义问题。这也是整个哲学逻辑的核心问题。由于对存在“E!”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存在逻辑内部的不同流派。 “存在”是一个极普通的概念。初看起来,理解“存在”的含义并不困难,正如评判一个  相似文献   

19.
·释名·东汉刘熙有《释名》一书,是究明万物命名的由来的。在“漫话”开篇之前,不妨先解释一下“语言逻辑”这一名称.语言逻辑以语言为对象,研究其中的逻辑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说明,并非定义. 语言逻辑严格地应当称为自然语言逻辑。因为现代逻辑中所说的“语言”,往往指谓某种人工语言,“语句演算”指的是命题演算,连“表达式”也指符号表达式.为了区别于人工语言,人们把人类语言集团的  相似文献   

20.
科普宁在本文中讨论了普遍客观规律与辩证逻辑方法、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知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观点值得注意:第一,“人的观念、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物化了,变成了已经不依赖于意识即主体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另一方面,客观现实的对象为人所占有,人化了,成为人的自然器官的继续、加强和延伸”。第二,“一切认识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的认识无论按其形式来说或者按其内容来说,始终是理性的。另一方面,人的认识在其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没有失去它跟感性的联系”。在他的《作为逻辑的辩证法》一书中还说“感性和理性不是两个阶段,而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由以组成的两个因素。感性与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统一,并不是说它们一个紧跟着另一个,而是说这两者都必然参与我们的认识”。“在列宁那里甚至没有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这样的术语”,把感性与理任看作先后相接的两个认识阶段是“形而上学家才会准许的”。(这段文章已译出,插入本文,用括号[ ]标明。)关于知牲与理性,请参看本刊今年第七期科普宁的文章《知性与理性及其在认识中的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