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受到时间或知识的限制,有时还要受到其双重限制。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早期有期望效用理论对其加以解释,但Allais悖论对其标准化地位提出了挑战。Simon的“有限理性”观点提出后,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开发决策的“有限理性”模型。文章讨论并比较了无限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被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之后,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两种模型的决策标准、计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一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受到时间或知识的限制,有时还要受到其双重限制。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早期有期望效用理论对其加以解释,但Allais悖论对其标准化地位提出了挑战。Simon的“有限理性”观点提出后,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开发决策的“有限理性”模型。文章讨论并比较了无限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被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之后,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两种模型的决策标准、计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一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决策的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国梅  傅小兰 《心理科学》2001,24(2):219-220
von.Neunlan和Morgenstern(1944)的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EU)理论关于不确定性决策的规范理论。EU理论认为,假如决策者选择风险决策备择方案的过程符合效用公理.那么他一定是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项备择方案。期望效用是备择方案x的结果发生的概率p与该备择方案的效用u的函数。在EU理论的基础上,Savage(1954)提出主  相似文献   

4.
纽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的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的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发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纽科姆难题本身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的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的理性边界。事实上,纽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的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和可证实性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的方案来消解纽科姆难题中的选择困境。  相似文献   

5.
艾勒悖论(Allais Paradox)另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纾 《心理学报》2001,34(2):176-181
艾勒悖论违背了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理论的独立性(independence)原则,成为欲推翻期望效用理论的杠杆。“齐当别”抉择模型不将风险决策行为看成是追求某种“最大期望值”的抉择反应,而将其看成是“最好可能结果之间的取舍”或者“最坏可能结果之间的取舍”。此项研究设计了一“判断”技术,并用此对艾勒设计的选择问题加以检验。实验表明,判断结果所示的“齐当别”策略能满意地对艾勒选择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6.
孙红月  苏寅  周坤  李纾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417-142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amuelson于1963年发现人们在单次和多次博弈条件下决策行为不一致。文章综述了两种博弈条件下人们决策行为的差异并质疑了这种差异的传统理论解释机制。描述或预测决策行为的风险决策理论其实只采用了一种评价法则—— 期望法则, 始终没有跳出“最大化”的窠臼。基于实验证据, 我们推测, 多次博弈时人们遵守了期望法则, 而单次博弈时人们所遵循的是非补偿性法则。从多次博弈到单次博弈, 不单单是一种博弈次数上的变化(量变), 而是代表了从期望法则(补偿性法则)到非补偿性法则两种策略之间的转变(质变)。最后, 文章介绍了单次、多次博弈问题在医疗、应急管理以及投资领域的体现, 并呼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单次、多次博弈问题。  相似文献   

7.
决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中文名字为司马贺)所作。本文提出了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在决策过程中求满意度的问题,从而摒弃了一个主要的决策理论——SEU理论,即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相似文献   

8.
不确定性风险选择的抱负水平—相对效用整合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霞  潘晓良 《心理科学》1998,21(5):412-414,419
本文认为不确定性风险决策备择方案的选择标准既不是规范效用理论所主张的效用最大化,也不只是研究者们基于西蒙有限理性决策理论而提出的抱负水平,而是存在于决策不同阶段上的、由启发式策略控制着的这两种标准的整合,我们称之为抱负水平-相对效用整合标准。为此,我们在研究抱负水平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负险选择的抱负水平-相对效用整合理论及其支持性研究证据,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指出抱负水平-相对效用整合是风  相似文献   

9.
汪祚军  李纾 《心理学报》2012,44(2):179-198
基于信息加工过程视角,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检验风险决策整合模型和占优启发式模型。结果表明, 自主决策任务条件下决策过程反应时及信息搜索模式均不同于期望价值(EV)迫选任务条件下的决策过程反应时及信息搜索模式; 自主决策任务条件下决策过程反应时并未随着选项间整体值(CPT值)差值的变大而变快, 且基于特征(attribute-based)的信息搜索多于基于选项(option-based)的信息搜索, 不符合整合模型预期。此外, 决策者亦未按照占优启发式模型所假定的决策步骤进行决策。基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检验结果既不利于以累积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整合模型, 亦不利于占优启发式模型。文章建议从决策过程视角检验已有决策模型及建立新的启发式决策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  相似文献   

10.
因果强度推理的贝叶斯模型以因果协变关系、贝叶斯定理和因果图形模型为基础,借助蒙特卡洛算法实现模型对被试因果强度估计的预测。通过选用不同的先验分布、似然函数、蒙特卡洛取样方法和基于后验分布的预测方法,因果强度推理的贝叶斯模型可以精确预测很多以往模型不能解释的实验结果,并对被试的推理过程提出有价值的见解,还可推广到对因果结构判断的预测和对多原因(结果)交互作用的解释;但需要在如何选择先验分布和似然函数、解释被试如何表征与作答、扩大单个模型解释范围和简化计算等方面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许多研究中,运用效用分析方法评价和预测人力资源活动的效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对效用分析的研究和应用做了简要回顾,主要结论有(1)效用分析作为多特征效用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对人力资源活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2)效用模型参数SD的估计方法研究仍然是现在研究的焦点,三种常用参数估计方法特别受到研究的关注(3)人力资源决策情景的效用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效用概念、效用信息表示方法、决策情景因素和效用评价方法等都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4)在传统效用模型基础上,对一般的人力资源活动进行效用分析是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该文最后对效用分析研究做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汪祚军  欧创巍  李纾 《心理学报》2010,42(8):821-833
实验从齐当别模型的视角,通过对决策过程反应时的考察分别对以累积预期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为代表的整合模型和启发式模型家族的重要成员--占优启发式模型(priority heuristic)--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决策过程反应时并未随着占优启发式模型所假定的决策步骤的增加而变慢;也未随着选项之间整体值差值的变大而变快;模糊决策过程的反应时反而快于风险决策过程的反应时。无论是以累积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整合模型还是占优启发式模型均不能满意地描述和解释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而齐当别模型则能解释大部分实验结果。文章建议多角度、多指标探讨人们的决策过程,检验、修改、完善,以及建立新的启发式模型或决策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以增进对人们如何进行风险决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重要阶段,如何快乐消费——如何花钱"购买"幸福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相比实物性消费,消费者从体验性消费(如旅行)得到的快乐体验更好更持久。而且金钱启动与时间启动会激活"经济价值最大化"与"情感效用最大化"这两种不同思维定势,进而影响行为决策。基于此,本项目从双加工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行为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从"消费行为-认知加工-脑神经基础"三个层次,深入揭示消费决策双认知加工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阐明金钱、时间、消费与幸福间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4.
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因果归纳包括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加工两个方面。简单因果归纳的多数理论模型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这些模型又存在联想解释与计算解释的基本区分。最后,概述了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力判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研究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逻辑哲学论》虽然注家甚多,此书对于概率和归纳问题的零星讨论却一直没有受到后人的重视,而本文则试图对这些讨论进行尝试性的重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本人试图揭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论与他的整个逻辑原子论架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他是如何通过“真值根据”这个概念而将日常语言中的概率表述全部还原为真值函项理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说明为何他的这种概率理论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将讨论维氏将归纳问题和概率问题相互分离的“分离策略”,并尝试重构出他提出该策略的隐蔽动机。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站在认知科学的立场上为这个策略本身提供一些辩护和批评。笔者认为,早期维氏虽然正确地看到了“思维经济原则”对于归纳推理的重要指导意义,并看到了该原则本身是无法被还原为逻辑真理的,却并没有意识到该原则本身可能是一切具有一定智能水准的问题解决系统所必须依赖的问题解决策略。令人遗憾的是,他对“心理学”和“逻辑”所作的简单的二分法阻止了他更为深入地对智能系统的普遍问题解决逻辑作出探究,尽管这种研究的确是可以相容于他的前述“分离策略”的。总而言之,本文认为早期维氏的概率理论的科学价值相当有限;与之相比较,他的归纳观却可能已指出了如何揭示智能系统的普遍认知机制的正确道路,尽管他在《逻辑哲学论》阶段还缺乏对于这条道路的全面自觉。  相似文献   

16.
在本文中,我们为期望收益最大化的信念和知识提供一个逻辑——信念与认知逻辑(DEL)。这个逻辑是基于决策理论和测度论的方法建立的,在其中信念和知识不会坍塌。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卡尔纳普的逻辑概率的概念,即认为逻辑概率是确证程度,并区分逻辑规则和方法论规则这样两个概念。归纳逻辑的方法论规则不仅要求证据要真实,而且要完全,即“全证据要求”。这样就把归纳逻辑的一个重要作用理解为替人们的实践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为此,卡尔纳普提出了另一条重要的方法论规则,即“效用估计量取最大规则”。文章认为卡尔纳普后来也意识到当初把确证程度等同于逻辑概率的论证是不充分的,于是不得不回避科学假设的确证问题而专门研究有关打赌的决策理论。 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归纳逻辑不仅是科学验证的辅助工具,也是科学发现的辅助工具,具有“助确证法”和“助发现法”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8.
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与纽康难题(Newcomb’s Problem)是决策理论中著名的两个难题。David Lewis(1979)论证了这两个难题其实是同一种问题。如果Lewis是对的,那么这两个难题会有同一种解决方案。JoséLuis Bermúdez(2013)反驳Lewis的论证,他指出Lewis忽略了纽康难题中玩家所面临的知态处境,在将此处境加入考虑之后,Lewis的论证将会失败。在这篇文章,笔者通过分析Bermúdez的论证,指出他的论证缺陷,进而修改他的论证,说明在做出适当的补充后,Bermúdez原来企图构造的论证才可能实现。最后,进一步说明,即使完成了Bermúdez心目中的论证,他的论证依然不足以成功反驳Lewis,也因此不足以证明囚犯困境与纽康难题是两种拥有不同结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蒋多  何贵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7,(11):1992-2001
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将产生不同结果的多个备择方案的评估与选择。无论决策结果涉及的是金钱、健康、环境或是其他事物,它们都同时具有多重属性,如发生的概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在谁身上等,这些属性会和结果量一起影响人们对结果效用的评价和对备择方案的选择。以往有关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决策的理论分别探究结果的概率属性、时间属性和人际属性如何与结果量一起共同决定人们的效用评估与选择,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决策模型。然而,心理距离理论则认为,决策结果的概率、时间、空间、人际等属性本质上都可被表征为结果在决策者心中的心理距离。这意味着风险、跨期和社会决策模型有可能经由心理距离而得以统一。近几年来,众多研究围绕这一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分析了各种心理距离的同质性,探索了基于心理距离的心理折扣现象及其规律,探讨了时间、概率、人际、空间距离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还应更加重视对多特征决策的研究,探索心理距离之间的替换率和通币问题,探究心理距离的本质及其整合方式,以期形成统一的决策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许多研究中,运用效用分析方法评价和预测人力资源活动的效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该对效用 研究和应用做了简要回顾,主要结论有:(1)效用分析作为多特征效用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应用,对人力资源活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2)效用模型参数SDy的估计方法研究仍然是瑞研究的焦点,三种在数估计方法特别受到研究的关注;(3)人力资源决策情景的效用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效用概念,效用信息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