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制技术的出现使艺术品的收藏与传承获得了巨大的空间,它为艺术品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不同复制技艺的发展,艺术品的审美过程也开始发生改变。《蒙娜丽莎》摹本和印刷本带给我们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艺术审美,这其实也就是手工复制品和机械复制品作为两种不同的复制技术对艺术审美活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手工复制时代、机械复制时代,还是如今的数码复制时代,复制都是一种我们无法忽视的普遍现象。复制品的存在既受制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源于艺术品保存与传播的需求以及人们对艺术品价值的追求。复制品与原作既相互依存又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和创作来源三个方面。复制品的独立价值一直备受争议,我们还需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3.
邓亚乔 《美与时代》2013,(11):111-112
从古至今对于艺术的思考从未停滞。对于艺术又是谁人的艺术,艺术品的目的何在,艺术品的本质为何?这些与艺术相关、丰富艺术内含的思考让我们更了解它,无限接近它。艺术围绕人的存在而存在,以人为创造主体而展开。艺术,它也是人学的一个表现方面。作为人学的艺术以艺术家为创造主体,从人的视觉角度去认知世界,力求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它的存在不仅仅在于艺术品本身,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文艺美学主要是一种接受美学,忽略了艺术的创作问题。政治美学则试图重建艺术之创作问题和认识问题的双重维度。本文提出的"对艺术创作的存在论理解"认为:美是存在的完美性,这种完美的存在必须在精神的意义上被创造出来;艺术是对这种精神创造的象征性重演,表现为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如何将艺术的创作与存在之创造的反思性概念联结在一起,是创作美学的基本问题。当艺术的创作不是以艺术品的感性存在、而是以更伟大的精神事物为目标,它就从"个人性和无目的性的创作"转变成"匿名性和实用性的创作";同时艺术品亦不再是纯粹鉴赏的对象,而是作为生活世界之美的形式通达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5.
艺术审美教育是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一种美育教育,它是通过大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和参与艺术审美活动来完成的。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每位高校艺术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王思天  姚丽 《美与时代》2014,(12):41-42
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通过电脑、录像、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当做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和艺术成果,它保持着与时代的同步性。可以说,新媒体艺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科技的发展,也同样对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深远影响。文章对新媒体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画是艺术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最直接的展现方式。中国画是拍卖市场的一颗新星。这些称谓都不是某两个收藏家炒作的最终结果,而是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品的概念就像中国画所表达出来的一样,它不仅仅是消费品,还是带有某种精神意义上的物品。艺术品的价格不是通过它的使用功能而体现出来的,人们往往是通过珍藏和展示它,来体现其价值以及它的价值增值,它有外观魅力以及内在包含的历史底蕴等,这就不难推断出中  相似文献   

8.
曹凌 《美与时代》2005,(11):7-9
大凡称之为艺术的东西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深刻的产物,同时它还要具有美感,即审美价值,故称之为"艺术品".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的就是艺术品是作者深刻感受现实生活后,对其概括和提炼的结果,这个结果往往是凝练的、浓缩的、典型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塑造艺术典型时就需要把握好它的分寸,否则会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艺术是绝对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无限的总体思维在有限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艺术不是生活的点缀,人民通过创造的艺术形式,表达生活的内在含义。艺术不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它向大自然借鉴它的感性内容,是为了用人性来教育人。艺术作为各种感情的反映,同时又唤醒我们沉睡中的欲念,激励我们提出新的需求。它使我们体验到种种的痛苦、欢乐、忧伤和希望,因而我们个人的经验膨胀了,扩大了,甚至达到了人类经验(以及人的全部胜利和失败)的高度。艺术品具有三个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赵婉 《美与时代》2014,(7):96-96
如今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纤维艺术家们对于打破传统的艺术观念,拓展纤维艺术的创作空间受到重大的影响。由于纤维材料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纤维艺术品有了新的极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纤维艺术材料的运用是纤维艺术最具艺术魅力的基本因素,从材料语言、制作手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体现了现代纤维语言的拓展领域之广。从环境和人的主体性发挥阐述了现代纤维艺术的独特魅力,因材施艺,展示了它独到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1.
视觉元素是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是单独的光、形、色、空间等视觉元素及其组合并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品.视觉元素作为艺术品的视觉表现形式,需要将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情感经验注入其中,使之鲜活起来,这样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2.
在艺术市场中,艺术品消费可以直接呈现出艺术市场的发展面貌。艺术品的消费往往是对于艺术品实用价值的消费或者是文化意义上的消费,前者大多都是以中低消费为主,而后者所谓的文化消费,则表现为收藏或投资,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去消费艺术品,都会促进艺术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戏剧艺术在现代社会艺术种类中的地位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稀少的演出场次、低下的上座率、本体功能的被替代、发展空间的狭小……这些就是当前戏剧艺术的现状。戏剧艺术的衰落不仅有本体原因,亦是外在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图像时代的到来,艺术复制品的批量生产与传播……所有这些都对戏剧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戏剧艺术危机重重、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4.
对艺术的理解指引着作者的创作。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形成了艺术语言及形式的多样性。任何形式的艺术品都只是作者意识的产物,艺术品所展现出的结果在作者的思维意识中只是冰山一角,而隐藏在作者思维中或是作品展现中的潜意识部分,才是作者与作品最真实的意识与情感。无论是作者还是艺术品欣赏者都应该自觉地找寻与探索艺术活动中最真实与真诚的部分,只有找到艺术活动中最真实和最真诚的部分,才能更充分地完成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  相似文献   

15.
艺术市场主要由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收藏方组成,艺术家、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和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三者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规则。艺术家、美术馆、艺廊和拍卖行等艺术机构,艺术评论家、收藏家和艺术媒体之间保持健康的互动。在西方,艺术市场的中心是商业性画廊,一件艺术作品转变为商品必须遵循一个约定俗成的流程。如今的中国艺术市场,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市场200年的进程。随着全球艺术博览会的崛起和艺术品网上销售的普及,西方画廊模式的可持续性被质疑,我们无法从西方找到解药,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对艺术品从古至今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通过分析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收藏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而从不同社会时期、不同民族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群体需求等角度来阐释艺术品的价值。探讨对艺术品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体会艺术品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完成此论文是对艺术品价值和意义研究的一种补充,对未来艺术品的创作和收藏提供鉴赏依据,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艺术品投资、拍卖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一)何谓艺术品及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一般指的是造型艺术的作品.根据<中国百科大辞典>的含义,艺术品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来界定.狭义:凝聚有人类各种形式的艺术劳动的,有某一具体表征和特定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的物品.  相似文献   

18.
面塑是发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从农耕社会乡土气息浓郁、同时蕴含众多文化内涵的节庆"面花"食品或祭祀供品,到近代市井街头的玩具"面人儿",再到成为今天观赏收藏的"面人"艺术品,历经了千百年历史沧桑,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梳理面塑艺术传承演变历史源流的同时,保护和传承面塑艺术更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19.
艺术博物馆具有将普通的物品转化为展示品的功能,从而使这些物品成为了具有视觉兴趣的艺术品,因此艺术博物馆并不是艺术品"无表情"的展示场所,这种"博物馆效应"提供了一种观看方式;策展人在布展时就为观众预设每件作品的观看方式,引导观众在博物馆进行参观时根据事先编排的展品顺序进行观看。展厅的空间样式、布展方式、展品形式与文化背景、艺术表达方式与接受方式都密切相关;作品的呈现形式、摆放的位置、灯光强度以及其他衬托作用的物品都会影响到观众的观看方式。艺术博物馆作为观看艺术品的专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观看机制,无形中为人们塑造了一种观看方式。文章运用了哲学和艺术学理论对传统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所营造的观看方式、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是欧洲第一个专门收藏与研究东亚艺术的博物馆。而该博物馆之所以著名,除了因为馆内收藏有丰富的中、日、韩艺术品外,更因为其在建馆之初就采用民族学方法来研究和收藏东亚的艺术品。正是基于民族学视角,使其在收藏和研究东亚艺术方面,走在了欧洲所有博物馆之前,开创了在当时看来全新的收藏与展览模式。而以民族学逻辑为主导的展览模式,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十分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