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弼注《易》有返归《易传》的强烈企图。从他的《周易略例》对解《易》的原则说明中,可以知道他特别重视《明象》及《明彖》,并把问题的讨论集中在阴阳符号的卦爻结构的启发上。王弼综论卦爻之义的背后则是他对天道的基本认识。由于王弼视天道为一系列的展开,所以其“意象言”之说与之成一类比的对应,由这一类比而产生了王弼在言说时独特的论述文法。在《老子注》中,“言、象、意”可以被代换成“名言、称为、无称无名”,这不但是作为一种论述的方法,而且可视为道在名言世界的一种实践。王弼既然在《周易略例》中提出“言象意”说,那么他的《周易注》是否也依此一方法而成?其次,王弼注《易》的方法,究竟使读者对《易》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凡此二点即为本文所关心之重点。  相似文献   

2.
与北宋的大多数易学家同样,程颐的《周易》注释也是在与王弼《周易注》的对话关系中展开的。对于伊川而言,要想真正超越王弼以老庄为根柢的易学解释、重建属于儒家的易学系统,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一套与王弼的释《易》体例有着本质区别的解《易》原则。在根本的解释学姿态上,程颐继承了王弼的立场。同王弼一样,他并不试图全无凭藉地解释《周易》,而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解释学视野内置于一个由《彖》、《象》、《文言》和《序卦》构成的前视野。这种解释学态度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卦爻辞,而是把握和揭示《彖》、《象》等文本解释…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的学思始于《易》亦终于《易》。牟早年视《周易》为"中国式的自然哲学",后来则以《易传》为"孔门义理"。所谓的"孔门义理",即《乾·彖》所全幅展现的一套儒家道德的形上学,而以"性与天道"之双向贯通为其真实的内容意义。"即存有即活动"的道德实体落实在《易传》,即表现为"乾坤并建"所开拓的理境,而"逆觉体证"的工夫则集中体现在牟宗三对王弼"复见天心"注解的批判性转化中。道德的形上学所彰显的是一价值世界与意义世界,由于这一形上学是逻辑地建构起来的,因而牟氏易学中的本体与工夫以及由工夫所开显的价值世界难免落入玄远抽象的空洞承诺中。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唐代儒玄合流,王弼《周易注》通行天下。在这种背景下,杜甫的易学接受面向应该是王弼义理之学,但考察过杜甫引《易》诗之后,却发现其中少有王弼义理,而多用汉儒易学。这种貌似不合拍的现象,并非是说杜甫不通王弼义理,而是反映了杜甫引《易》之诗蕴含着儒家道德旨归,秉持了汉儒易学的政治思维。同时,杜诗中王弼义理的缺失,也反映出中唐以前象数易学的接受、传播态势未曾寂寥;而汉易学不绝如缕地传播,为杜甫引《易》诗采用汉儒易学思维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对王弼解《易》的传统理解,学者多认为是"扫象"说。结合王弼《周易略例》和《周易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看法明显偏颇。诚然,在解《易》的方法上,王弼主张"得意忘象",但他在解《易》过程中意在强调"象"的工具性和"意"的目的性。王弼此种解《易》路数并未"尽黜象数"。实际上,王弼对汉代以来之象数既有所扫,又有所保留。与其说王弼解《易》是"尽黜象数",不如说是"扫象阐理"。王弼"得意忘象"这一解《易》方法,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对经典的解读思路,不但开义理解《易》之先河,也发宋明义理易学之先声。本文通过分析王弼解《易》的这一方法论内容与特点,进一步揭示其在中国哲学史与易学史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季冬 《现代哲学》2007,(1):130-135
王弼《老子注》是代表《老子》的思想,还是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学术界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在对比王弼《老子注》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证了《老子注》思想属于王弼本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一、前言王弼易祖尚费直,历代学者多同此论。《汉书·儒林传》言费直治《易》"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表明的是费氏解《易》不同于汉易诸家之师法:以且只以《十翼》解《易》或曰以传证经。"亡章句"一语清儒王鸣盛以为:"直未尝自为书以传,解经者乃口说其义耳。"~(1)可见费易原无章句,惟依经本口传其说。后世所辑费氏易注  相似文献   

8.
《周易正义》曰:“需者,待也。”《说文》:“需,须也。”段注:“须者,待也。迭韵为训。”《彖传》:“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也。”是说“需”是等待之意。因为外卦是坎,坎代表险,内卦是乾,乾代表健,故虽有险,但不为所陷有不孤立无援(困  相似文献   

9.
卦变在易学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认为卦变存在,有人否定卦变存在。承认和否定卦变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待《彖传》的态度,即《彖传》是否具有解释卦爻辞的权威性。如果认为解释卦爻辞不能离开《彖传》的提示,那么,不承认卦变就站不住脚。《彖传》有很多爻变的提示,纵观历代《易》注,不承认卦变者几乎都注得模棱两可,甚至作者自己都不知所云。不承认卦变的存在,就不符合《周易》卦爻辞成书的实际过程,因为只有通过卦变引发的象的变化,才能把卦爻辞每个字的来源讲明确。  相似文献   

10.
“易一名而含三义”,自《易纬·乾凿度》以来,各家称引略有不同,而其解释也纷然不一。《乾凿度》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梁刘峻(字孝标)《世说新语·文学》注,引郑玄《序易》云:“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清人惠栋等仍之。孔颖达《论易之三名》引郑玄《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不同的是,简易一词被引为易简。今人则少有照顾前人的理解,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是说在变易过程中,包含着不可变易的规律,变易中有不易,所以是简易;现象是复杂的,而规律是简  相似文献   

11.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12.
"变化"之道,是《周易》的根本性观念。《周易.乾.彖传》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语,蕴涵非常丰富,历代《易》学家对"变化"一词有不同的解说。朱熹对"变"与"化"的涵义进行了精细的辨析,用以说明阴阳二气动静流行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人与万物之性化育与生成的转化形态,具有哲理精义。  相似文献   

13.
道教辞典     
华颐 《中国道教》1989,(1):60-61
《周易乾凿度》汉代《易纬》八种了一。《通志·艺文略》著录“二卷,郑玄注”。李淑《邯郸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著录卷数及注者并同。《易纬·乾坤凿度》卷上引《太古文目》:“《乾凿度》,圣人顺乾道浩大,以天门为名也。乾者天也,……乾训健,壮健不息,日行一度;凿者开也,度者路也。圣人凿开天路,显彰化源”。即圣人开辟通向天上的道路,以显明万化的本原。继承《易系辞》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思想,推衍构成完整的天地生成论,认为“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  相似文献   

14.
自王弼义理派易学崛起,汉代那些宏大的周易象数学体系便轰然倒塌。一位仅有二十四岁生命的青年学子,能创造这样一种学术奇迹,乃因其找到了经典诠释的正确方向。王弼所著《周易略例》,可以视为他进入易学殿宇"登堂入室"的简便路径。其中提出了一些《周易》诠释的重要方法,如(一)"得意忘象"论;(二)"卦者,时也"的时运论;(三)"主爻"说等。将郑玄《周易注》与王弼《周易注》相比较,可以印证李鼎祚"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的判断,两家易学有天壤之别。将王弼《周易注》与宋儒义理派胡瑗、程颐、杨万里等易注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到宋代义理派对王弼易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需卦上六爻当位与否的问题,自《需卦·象》所言"虽不当位,未大失也"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若从卦爻象上来看,阴爻居上六之位,乃是阴爻居阴位,所以是当位;但若从阴阳对应、爻位变化方面来看,阴上阳下,与《周易》乾为首卦、阳性为尊之精神不合,更何况,阴居上而三阳来,阴爻性柔顺,不宜为主来招待三阳,故为不当位。基于对《需》卦上六爻的诠释,在解《易》体例方面,除了要重视《彖》、《象》及《文言》与《易》经之间的思想关联,更应该在解《易》的过程中重视《序卦》的卦序次递推演关系,从而在整体思维的指引下进行综合性诠释,以有效化解碎片化、孤立化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杨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部明确指出《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至宋欧阳...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与道友组织《道德经》学习小组,曾就选用何种注本作为研习方向进行了商讨.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选定了黄元吉先生的《道德经精义》. 《道德经》注本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当推王弼《老子注》.当时未选王弼注的原因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学习《道德经》,不是为了掌握一门学问,或是做理论研究,而是希望作为自己修身之梯航、人道之指归.而王弼注则过于偏重义理,更像一本哲学著作,与我们的学习目标不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王弼《周易注》以《老子》"观复"之"复"解释《复》卦,又借《系辞》"大衍之数"章的释义,重新诠释了《易》中的"道"与"太极"。通过对"天地之心"性质的重构,王弼以援《老》注《易》的方式,将崇变尚动的易道改造为一个虚静的本体,并把作为气体消长的"阴阳",变为"道"的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显现,将汉儒构建的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论,转变为"以无为本"的天道观。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林丽真一、“象”在《易》中的重要性与指涉内涵“象”在《易》中,是相当重要与关键的一项内容。根据《易·系辞传》所述,伏羲仰观俯察所制作的《易》八卦,即取法于自然界的天、地、雷、风、火、水、山...  相似文献   

20.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廖名春引言《周易·说卦传》在《易传》七种十篇中,是颇值得注意的一篇。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明言《说卦》为孔子所“序”。但《隋书·经籍志》却记载: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