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画像石作为一个民族形象的文化史诗,蕴含着丰富的汉代先民们的智慧。在这其中,有以"鱼"和"莲"图像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概括性地介绍了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的"鱼莲"相结合的图像的基本情况以及汉代先民崇尚鱼、莲的缘由,并分析了其背后蕴含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阳两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代艺术中的典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南阳两汉画像石艺术虽然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的文化形式.但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比较完美地反映了我国两汉时期的时代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不愧为我国两汉画像石艺术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的服饰艺术,动态地展现出汉代服饰艺术和服饰审美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服饰的艺术风格、造型款式、服饰制度、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汉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两汉时期南阳地区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4.
早期道教教义的传播与汉画像石葬俗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众多研究文章未曾于汉代文化整体结构与特定画像石语境的内在关联上进行通观,不仅使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而且还演绎出新的误会,严重地影响着汉画像石尤其东汉末期画像石这一不言灵石生命活力的解放。若从汉代早期道教文献视角去探询、观照和梳理画像石的宗教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前许多误会及悬置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解析。  相似文献   

5.
南阳画像石艺术是汉代画像石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其中神仙祥瑞题材占有很大比重,具有代表性意义,并反映了时代特色。本文通过对汉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南阳画像石的艺术渊源的分析,来研究神仙祥瑞题材图像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历史意义。对于秦朝侍死如侍生的观念的继承,汉朝谶纬迷信的流行和君权神授思想的建立,楚文化的影响,这三个原因造成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中存在着一个人神共舞、如梦似幻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是一种象征型的艺术,它通过象征性符号展示了汉代的精神风貌。车马出行、瑞鸟衔币、拜谒等图像统构在这块汉画像石上。一个概念中寓意了好几个形象,又或者说一个形象中蕴含了多层意义。过去与升仙,现在与祭拜,未来与祈望,共同呈现了汉代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7.
春秋晚期孔子问礼老子之典故在《礼记》、《水经注》和《史记》等文献中都有记载。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以山东嘉祥等地区出土最多。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有着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鲜明的人物造型等艺术特点。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人物造型艺术特点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导因素是汉代民间石刻艺人们的艺术创造思维方式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等。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的主题思想是宣扬孔子谦虚好学等儒家思想美德。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相似文献   

9.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汉文化遗产中的一块重要印记,它常常以拓片的形式出现,是一部真实反映汉代文化的百科全书。翻阅大量历史书籍资料,就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通过对画像石的成因和基本品貌进行粗浅地分析,抛砖引玉,借此表现南阳汉画像石稚拙雄浑、夸张变形、运动疏简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画像石作为汉代最具时代特征、最丰富、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在造型、构图、工艺制作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其装饰性也对后世的装饰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边饰纹样作为画像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凸显主题图案,还有增强画像石艺术的整体性、装饰性、庄重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董邯 《美与时代》2005,(9):44-45
"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生活化"的内容描绘,形象刻画的具体写实,是汉代陕北画像石独有的艺术特色.陕北汉代画像石仅存在了40年,且数量较之河南、山东、江苏、四川都少,但其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为之多了一层神韵.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理念、绘画题材和艺术语言等方面来说,南阳的汉代画像石是一笔宝贵的古代艺术资源,是汉代文化的精华。中原地区应认识到古代灿烂文化的价值并加以借鉴,借用当地的艺术资源,形成地域艺术特色。一、南阳汉画像石的历史地位汉画像是对当时社会面貌的具体描绘,综合反映了其社会制度、生产能力、道德观念、精神信仰,以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内容,被人们看作是汉代历史的画卷,对汉文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与楚文化密不可分,是楚地浪漫主义的表现载体。汉画像石通过其拙朴大气的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万象,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生前身后的理解以及对于祥瑞升仙的追求。南阳汉画像石有着深厚的楚文化烙印,这也成为其不同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5.
孙婧雅 《美与时代》2016,(9):108-109
蟾蜍是中国传统的祥瑞动物之一,与其相关的图像在中国汉代之前便以存在。蟾蜍虽然没有非凡的外貌,但是其图像、纹饰在中国传统图案纹饰中却有着吉祥的寓意。如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绘制有蛙纹的彩陶盆。蛙纹腹部圆鼓,是古人对其繁衍能力强盛的崇拜。而汉代画像石刻上的蟾蜍图像,更是内容丰富,图像寓意多样。  相似文献   

16.
刘克 《中国道教》2002,(4):30-31
东汉时期的南阳 ,是大地主大商人苦心经营的地方 ,光武帝刘秀及其手下的二十八宿就曾发迹于此。富门大户凭借雄厚的财力 ,“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① ,往往将坟墓建得异常豪华气派。在他们的带动下 ,古宛大地上卷起了一股“子为其父 ,妇为其夫 ,争相仿效”② 的厚葬大潮。升仙汉画像石便是这一潮流的产物。在羽化升仙画像石中充当架起天地和神人之间桥梁工具的神禽异兽 ,不仅有龙、凤、鹿、虎 ,而且还有天马、飞廉和仙鹤。龙的图腾崇拜 ,原本早在汉代前就已出现 ,但是到了汉代 ,具有了驾乘升仙的意蕴 ,这一观念反映在汉画像石上 ,乃有南阳市…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璀璨文明的瑰宝,为我们了解汉代历史提供了史料,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观察全国各地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发现其中不同阶级的人,所穿的服饰也不相同。正所谓"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其中,人物造型中关于服饰的塑造,更是惟妙惟肖,不同阶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服饰装扮以及图案装饰也不尽相同。其中关于图案的意义,以及装饰手法和装饰理念的渗透,值得现代人研究琢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美轮美奂的汉代乐舞画像石艺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为深入开掘汉代的哀乐思想和充分认识古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资源。建基于"戚戚亲爱"之上的乐舞画像石,体现了古人亲仁互爱的理想追求。在儒者的心目中,哀乐异构同质相通相生,表达着一种缘于亲亲基础的"K怛"恻隐"之情和亲和哀悲之仁。从乐舞画像石及其题铭来看,过去学界将哀乐相生理解成乐极生悲或忧患意识,是不够确当的。哀乐相生构成了古代儒者道德目的论美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结合了我国汉代绘画和雕刻艺术,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审美风格与社会风情,表现了汉代容纳万物的宏大气魄。汉人贾谊的一段排比文字很能表现汉画像砖的特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入荒"。随着时代推进,现代人快节奏的艺术追求往往忽略了以神构笔的汉画像砖,忽略了线条勾勒中汉朝人的天地宇宙。"在砖石上刻画,把有汉一代的宇宙观、生活观、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黄莓子 《美与时代》2004,(10):14-15
画像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性墓室建筑构件,史学界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是中国古代为丧礼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等省.因其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画像砖、画像石,是真正属于汉代的审美奇观和艺术奇迹,也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支瑰丽夺目的奇葩."[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