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自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使自我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自我研究将出现新的特征:从传统的个人主义取向的概念界定转向从社会和个人双重取向的概念界定;从单纯重视自我的稳定性研究转向将自我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结合;从重视自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到重视文化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关系辨析马捷莎人的价值构成,从层次看,具有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全人类价值;从向度看,具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人的价值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但对于二者关系,学术界鲜见讨论,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人的社会价值是指处于价值客体地位的人以自己的活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意义关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的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客体自我对自我主体的意义。由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同寓一体,只是向度不同,前者指向他人和社会,后者指向自身,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即人的社会价值越大则自我价值相应就越大,反之亦然。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实际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不是简单同一或完全正比的关系。为说明这点,有必要将自我价值分解一下。一般来说,人对自身的满足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可称为物质性自我价值;其二,满足自身文化娱乐的需要,可称为精神性自我价值;其三,满足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可称为能力性自我价值。由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间就构成了三种关系,即社会价值与物质性自我价值的关系,社会价值与精神性自我价值的关系,社会价值与能力性自我价值的关系。这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郑海燕  刘晓明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4,10(3):23-27,52
以 2 5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 ,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 )人口统计学变量 (性别和班别 )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自我效能有影响。 (2 )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相关显著 :积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自我效能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 ,消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自我效能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3 )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 ,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仍对自我效能各维度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4)自我价值感在教师期望对自我效能各维度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这样,人的价值就不仅包括自我价值,而且包括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对自身的意义,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也是把握人的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作为自觉的主体,是有需要、有理想、有追求的主体。他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总是同自己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早年曾受教于阿德勒,其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深受阿德勒的影响。阿德勒心理治疗强调人格统一性、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文化属性,重视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注重探讨人的潜能、价值和发展问题,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在心理治疗理念上,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坚持自我整合观,重视内在价值诉求,倡导积极人性观。在治疗实践中,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注重治疗关系的建立,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以及共情列为心理治疗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人便由价值主体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7.
师范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2,25(2):217-218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esteem)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一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一种弥散性影响,与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国外对自我价值感有不少研究,如Roseaberg(1965)编制了自我价值感量表,Pelham等人(1989)提出自我价值感是由个人在某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的自我评价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以27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和班别)对教师期望、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有影响。(2)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和目标取向相关显著:积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消极效应与自我价值感及目标取向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教师期望与自我价值感仍对目标取向各维度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4)自我价值感在教师期望对目标取向各维度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汪宏  窦刚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3):597-600
对384名大学生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除个人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观外,自我价值感的三个维度和两种取向与主观幸福感的三维度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总体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且呈较强的间接联系,一般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8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子协变量分析对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及动机信念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及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有显著影响。(2)教师期望的改变对初中生逃避型自我取向及社会效能—同学社会效能—老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48  
杨雄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9,(6):484-487
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对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共2187名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得的自我价值感方面差异极显著。(2)男生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则显著高于男生;男生个人取向的道德价值感高于女生,女生的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则高于男生。(3)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家庭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心理价值感、家庭价值感方面均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比较中西方心理健康标准,在研究恩路、自我观念、人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视对自我和现实的认识、重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整合中西方心理健康标准应重视探讨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塑造具有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现代社会人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共分两个部分,研究一用Rosenberg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我评价量表调查了630名被试,结果表明:(1)自我价值感与具体自我评价的相关广泛存在,不仅限于少数领域;(2)个体对品质的重视程度对自我价值感影响不大;(3)高、低自我价值感者在具体自我评价上的显着差异普遍存在,自我价值感越高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评价就越高。研究二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调查了193名被试,结果表明,低自我价值感者的自我评价略低于一般受试者,而高自我价值感者的自我评价则比一般受试者高得多。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内部三重性质的关系:科学是力求价值中立的对客观存在的研究,哲学是对人存在意义的探求,意识形态是具有特定价值倾向性、并维护自我肯定性立场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为哲学和意识形态提供知识基础,意识形态为科学和哲学确定价值前提和价值规范,哲学则不满足于上述两种确定的理论话语,而要在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和张力中对理论加以反思和批判.开显人类自我创造的新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这三重性质是辩证统一的,但如今它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受到充分重视,而其哲学性相对受重视不足,哲学的反思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故而应当成为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革命军人的自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革命军人的自我价值迟克举在部队当前进行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在学习、宣传革命军人人生价值理论过程中,在肯定军人的价值在于无私奉献这种社会价值的同时,了解军人的自我价值也许是必要的。一革命军人有没有自我价值?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从人生价值的理论上来说...  相似文献   

16.
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20,自引:13,他引:107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按其抽象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其中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可区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按照此种概念性架构并对重庆市598名大学生的测试后所作的因素分析,编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自我价值量表。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黄希庭  余华 《心理学报》2002,34(5):69-74
用自编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我国 9个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 4 931名学生进行了再测量 ,以其中的2 4 2 0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一阶因素模型的比较分析 ,另外 2 5 11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二阶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分析。结果显示 ,我们提出的自我价值感的多层次多维度模型是合理。该模型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层次 ;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 ,其次是一般自我价值感包含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 ,抽象程度最低的是特殊自我价值感表现为生理的、心理的、人际的、道德的和家庭的自我价值感 5个具体方面同时也表现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该量表包含 5 6个题项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和具体方面对所构建的自我价值感模型进行测量 ,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  相似文献   

18.
国家青年排球队员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希庭  毕重增  夏崇德 《心理科学》2004,27(6):1296-1299
运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对13名国家青年排球队运动员的研究表明,国家青年排球队运动员的整体时间管理倾向与大学生没有显着差异;自我价值感显着高于常模群体,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水平;相关分析发现,时间监控观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相关显着,时间监控观与社会取向的家庭自我价值感、时间管理倾向的三维度与个体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多重回归分析发现时间监控观对总体自我价值感和一般自我价值感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范蔚  陈红 《心理科学》2002,25(3):352-353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效应而产生的一种肯定自我的情感体验。虽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做过初步研究(黄希庭等,1999),并对自我价值感与成就动机、成就归因、考试焦虑、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做过一些研究(王俊山,于海霞等),但对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却未见其研究报导。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主要有三点: 1.欣赏自我价值,认为自我价值随着学历的增长越来越大。他们说五十年代青年强调的是大河没水小河干,而现代青年强调的是小河没水大河干,没有个人成就就不会有社会成就。 2.过分地强调眼前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