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墨经》中的“侔”式推论(以下简称“侔”)的讨论,近年来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多数学者已经断定:《墨经》中的“侔”式推论是由一个直言命题推出一个关系命题的复杂概念推论,这是近年来对《墨经》逻辑研究的重要成果。但是,对“侔”的  相似文献   

2.
本刊在最近几期中,相继登载了《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逻辑与语言的冲突》,《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矛盾》(附平平的来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完全符合逻辑》;《修辞与逻辑三题》;《谈逻辑与语法的关系》等文章。文章的作者,有的是逻辑学的专业工作者,有的是语言学工作者,有的则是逻辑学的业余研究者或初学者。但是,他们在文章中都共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研究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将给逻辑科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因为,逻辑学在  相似文献   

3.
读过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一文(载《哲学动态》1991年5期,以下简称“诸葛文”)后,我对该文就《辩证逻辑教程》一书(以下简称“教程”)的批评有不同意见。现将有些意见简述如下: 1 “诸葛文”认为:“逻辑仅仅是思维形式学”,并且思维形式又仅为命题形式与推理形式。据此,它批评“教程”说:“‘教程’正文共分三编。第一编‘辩证思维规律,第二编辩证思维方法,都没有讨论思维形式,与逻辑无涉。”我们认为,根据这种说法,岂不是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中有关矛盾律、排中律的论述也与逻辑无涉了吗?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篇》、现行逻辑著作中有关概念、假说以及寻求因果关系乃至论证的内容,岂不都要排除于逻辑科学之外吗?更有甚者,按照这种观点,我国古代岂不是就很难找到逻辑著作了吗?这难道不是十分荒唐的吗?  相似文献   

4.
在《联言判断的种类与负判断的等值》一文中(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6期),李守秀同志(以下简称李文)将联言判断分成“顺联判断”和“逆联判断”两种所谓顺联判断指“断定几种质相同的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在《谈选言判断主项的确定性》一文中(《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1期),蔡晚娥同志(以下简称蔡文)认为,“每个选言判断的主项都是作为一个确定的完整的概念来接受断定的,它的内涵与外延都应该是确定的人不容任意更改的。”接着他举出了三个例子。我认为,蔡文的论点是正确的,但是他对所举的三个例子的分析却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关于“除非”与“除了”》一文(以下简称《关》文)提出:“除非”与“除了”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认为“除非……才……”与“除非……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完全一样;“除了……才……”与“除了……不……”两种格式表示的意思也完全一样。这些句式中的“除非”和“除了”都可以用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蹩脚的标题,因为材料、素材、题材三者不是并列关系的概念。现在并列标出,岂不蹩脚?然而,这却是写作教材中经常见到而又急待明确的问题。我的书桌上摆着两本写作教材,一本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写作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本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两本教材对材料、素材、题材的理解和表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在姜全吉先生编写的《逻辑》一书的概念部分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个例题: 题:人民教师应该是讲文明礼貌的模范,有些脏话是不应该讲的。答:这句话在运用概念时犯了“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不能用“有些”限制“脏话”,应改为“任何脏话都是不应该讲的”(《逻辑》姜全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58页)。这个例题我认为从选题到解答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经上》曰:“且,言然也”。《经说上》曰:“且,自前曰且,自后曰且,方然亦且”。这说明墨家在研究思维中的逻辑问题时,敏锐地发现同“名”异“实”(即同一语词表达不同概念)的现象,并对这种“一词多义”的问题做了细致的概括分析。墨辩逻辑在对同名异实的多义词进行研究时有何独到之处?它与当代语言逻辑理论对多  相似文献   

10.
否定判断的换质和矛盾概念的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运中同志在《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1期)中提出了他在讲授换质法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当按照换质法的规则对某些否定判断进行换质时,会从真前提得出假结论。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换质法是通过改变一个直言判断的质,并把它的谓项换成与之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而得出结论的。在换质法推理中,前提的谓项和结论的谓项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简称矛盾概念),这就不能不涉及矛盾概念的论域问题。我们知道,所谓两个概念“P”和“非P”具有矛盾关系,就是指这两个概念外延全异,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它们的最小共同属概念(有的书  相似文献   

11.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四册《个人和集体》思考和习题第三题中的第2句是: “犯本位主义错误的同志,常常都是从个人主义出发。”与该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下简称《教参》)的答案,对这个句子作了逻辑分析。遗憾的是所作的逻辑分析都是不合逻辑常识的。  相似文献   

13.
再议辩证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写了评《辩证逻辑导论》(以上简称《导论》)和《辩证逻辑教程》(以下简程《教程》)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以下简称《拙文》)后,蒙两教材作者不吝赐教,接连发表了3篇文章:周洪仁同志的《逻辑的类型难道是难一的吗?》(以下简称《周文》),马佩同志的《对〈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的答复》(以下简称《马文》),孙显元同志的《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根本原则》(以下简称《孙文》).现愿借《哲学动态》宝贵篇幅,进一步论述鄙见,敬祈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14.
8月10日的《科学时报》评注了一篇奇文:《“法轮功”功理——超常的科学》(以下简称《超文》)。《超文》的倾向与《迷信是人的一种思维态度》类似。该文引经据典,认为法轮功是“超常的科学”、“法轮大法”是“超常的唯物论”。该文概念混淆、逻辑不通,简直是荒诞不经。值得注意的是,该作者是一位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员,不能不让人感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影响之广、毒害之深。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但还是满足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用书《形式逻辑》(修订本)概念一章有一类练习题,是要求读者指出若干句子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并用图形表示之。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见该书第48页) 和该书配套的《<形式逻辑>辅导》的“参考答案”一是: “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三个概念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迄今为止一部资料最详、内容最全、起止年代最长的中国逻辑史通史性专著——五卷本《中国逻辑史》(以下简称“五卷本”)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五卷本”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中国逻辑史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获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孙立新同志在《关于结果补语的分析方法》一文(载于1986年第1期《逻辑与语言学习》)中认为,“他喝醉了酒”和“他笑破了肚皮”的结构形式不同,前者是“代词 动词 补语 时态助词 宾语”(简称A式),后者是“代词 动词 补语(这个补语是动宾式词组)”(简称B式),用符号法表示就是:  相似文献   

18.
英国逻辑史家齐亨在六十多年前(1920)说过:“在近一百二十年里语言科学的长足进展也造成了机缘,使人们深入地去研究逻辑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些研究从许多方面推动了逻辑。”(见王宪钧、吴允曾等《逻辑史选译》第163页) 我们知道,语言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对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当然也有符号性,不过主要是前二者)的系统分析。从这方面讲,文艺复兴到近代的逻辑思想家们也还未达到此一水平。虽然如此,然而历  相似文献   

19.
李竟泉同志在《也谈逻辑与语法的关系》(载《逻辑与语言学习》85年第2期)一文中说:“搭配的实质是语义搭配,也就是要符合逻辑的问题”。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来与李竟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德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希望原理》第19章中,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进行了仔细的解读。这种文本研究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颇为罕见。布洛赫紧紧扣住劳动、异化和实践概念,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演绎为从“抽象的人本主义”走向“具体的人本主义”的过程。这样一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都只不过成了人本主义逻辑的内部演进,而不是一种格式塔式的根本变革。布洛赫所做的工作直接关涉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本质的理解问题。本文将对《希望原理》的这一文本段落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