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正教会的丧葬仪式和纪念死者,其本质不在于准备后事和追思等外部形式,而是祈祷,就是向上帝、圣母、圣徒祈祷死者灵魂的平安和未来得救。祈祷是东正教对死者的灵性关怀的集中体现。东正教会对死者的祈祷包括送终祈祷、守夜祈祷、安魂祈祷、安葬祈祷和日后悼念五个阶段。与中国儒家传统丧葬礼仪突出其社会功能的特点相比,东正教丧葬仪式具有更多对死者的灵性关怀的取向。这种对死者的灵性关怀同时对生者具有缓解悲痛、生命安慰和道德教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2):210-216
一般讨论儒家丧礼,多专重在谈"丧服",也就是生者如何为死者服丧;而忽略了死者。其实,儒家的丧礼有二方面。一方面是"生者自饰":生者依其与死者的身份关系进行自饰,包括服饰及丧期,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丧服"。另一方面是"饰死者"。《荀子·礼论篇》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就是为死者进行装饰。这方面谈论的人比较少,本文拟就儒家如何"饰死者"略加述论,同时也藉由饰死者的"仪式"来观察讨论儒家"慎终追远"之"慎终"的礼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棺是古埃及墓葬之中最重要的丧葬装备之一。它的形制、装饰的演变能够体现出古代埃及人不断追求永恒生命的宗教观念。以棺为载体,古代埃及的死者对于复活、永恒的希冀始终同生者相联系、同代表自然的神相联系。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生死也包含在循环的宇宙运行规律之中。  相似文献   

4.
招魂术来源   招魂,源于我国古代.古人的招魂不专施于死者,也施于生者.不论是为死者招魂,还是为生者招魂,都是一种迷信活动.今日的招魂术与古代招魂术一脉相承,并且是有过之而不及,危害性越来越大,切不可麻痹和忽视.……  相似文献   

5.
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遍中国大陆出版的道教辞典,没有一部为女青专立一个词条的。但是,在我国出土的古代文献买地券、镇墓文中却经常可以看到女青的名字。今天的研究者也是从这两种出土文献中了解到早期道教(天师道)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神仙的。买地券、镇墓文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具有鲜明道教文化特征的随葬文字材料,主要内容是为死者买阴间宅地一处,要求幽冥各级官吏不要侵害死者灵魂,阴阳殊界,死者鬼魂也不要回到人间作祟,复连生者。①东汉魏晋的买地券、镇墓文都是以“如律令”结尾,到南北朝时期,有些券文的结尾变成了“如太上老君地下女青律令”。现在可见到…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中,生者与死者的空间被截然分开,但这一区分在1950年代以前的北京是不明显的。清中期以后,北京市民的葬礼不完全遵循《朱子家礼》的规定,其民间实践有很强的系统性与稳定性,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亡者要逐次面对三种危险,生者需通过送别亡魂、暂厝和下葬三种手段来帮助亡者顺利过渡。这种死亡观念决定了尸体在下葬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与生者完全隔绝开来。送别灵魂的地方通常在水边,尤其集中在北京城内最大的水体:什刹海边,这一区域因此是黄泉之路的入口,是保留给鬼魂的空间。近百座暂时停放棺木的寺庙,同时也对外出租房屋,是生者和死者共享的"旅馆"或"廉租房"。而与此同时,坟地不仅属于死者,它也是重要的景观,是生者休憩、娱乐、团聚,或者回归祖先怀抱以"新生"的地方。处理死亡的方式深刻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感受和认知,并进一步影响了人们规划和使用城市空间的方式。日本入侵带来的现代性变革,从根本上颠覆了人对待死亡与尸体的态度,生者与死者的空间被严格隔绝开来,最终形成现代性的城市空间景观。  相似文献   

7.
博爱县北石涧村李氏家族对丧葬仪式,自古至今备加重视。在北石涧村的丧葬仪式中,佛、道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呈现出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趋势,表现出佛、道兼具、合二为一的特点。丧葬仪式中的音声与整个仪式过程紧密相联,实现着生者、亡魂、神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沟通着生者之间的交流和亲友、邻里之间的和睦之情。通过对北石涧村丧葬仪式的实地考察,对信仰、仪式和音声进行重新阐述,以揭示其丧葬仪式符号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藏彝走廊带上至今流传的古象雄本波教丧葬习俗由本波教导师"东巴·幸饶米奥庆"所创,有悠久的习俗信仰历史。丧葬祭礼主要以雍仲龙基朵玛来完成。以内容划分,朵玛祭文由唐卡卷轴画和纯文本书卷组成。而藏彝走廊带上有寺庙的地区朵玛祭文普遍用纯文本书卷作保留。以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祁命村民间丧葬为例,死者去世后"喇嘛""和尚"诵开路经《中阴图卓》和超度经《雍仲龙基》,举行祈愿法事活动为死者超度。  相似文献   

9.
在中古晚期的西欧,丧葬仪式是一项持续时间长、参与者众多、内容丰富的活动。按照人类学的理论,中古晚期西欧丧葬仪式至少有三项基本内涵:首先,从准备死亡到纪念诸阶段是死者完成人生"过渡"的漫长过程,体现了基督教所信仰的生死观;其次,通过游行、施舍和制造象征符号,丧葬仪式既彰显出社会上层的经济和政治权力,也为权力交接提供了机会;最后,丧葬仪式还是共同体度过"危机"的保证,也是共同体成员进行身份认同的最佳时间。认清上述内涵,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古西欧社会的理解,也可以为中古西欧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0.
在拙作“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一文 (以下简称“核心”一文 )中 ,笔者曾经提出“气化核心”的观点 ,这一观点赖以确立的前提即《内经》存在着气学理论体系 ,当然 ,“核心”一文是把这一前提看作是不证自明的 ,这亦是建国以来中医学术界普遍的态度。但现在看来 ,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核心”一文发表后有关商榷的来函中 ,不少热心读者认为 :《内经》不存在气学理论体系。可见 ,《内经》的气学理论是否形成体系仍是眼下需要探讨的问题。1 气学自然观1.1 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文曰 :“太虚寥廓 ,肇…  相似文献   

11.
对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的思想进行剖析,认为慧远提出了处理王法和佛法关系的原则:占信徒人数最多的在家奉佛者必须遵守王法和纲常名教;统治者应当尊重出家僧尼“方外之宾”的特殊身份,允许他们不礼敬君王;僧众通过传教对民众进行教化.为社会治理安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唐代柳宗元作《辨列子》,对今存《列子》出于战国表示质疑后,学术界颇多随合以为非真本,认为乃后人附益之作,且增窜非实,殊多乖错。但是,道教素尊道家之言,不认为它“迂诞恢诡”,而认为它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宏妙,辞旨纵横,奉之为圭臬。因此撰作道书,多所融摄,成为道教义理不可分之部分。 (一)宇宙生成论方面: 《列子》中的《天瑞篇》、《汤问篇》、《周穆王篇》均较为集中地谈到了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关于它的生成、演变、状态、未来等等。如《天瑞篇》论宇宙本原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其  相似文献   

13.
耶稣升天     
耶稣升天节是教会古老的最重要庆节之一。教会制定这一庆节是有其神学根据的。产生于二世纪末的罗马信经记载:我信他升入天国,坐在圣父的右边,将从那里来临,审判生者与死者。公元325年召开的尼西亚会议所制定的尼西亚信经也有相同的记载:他升了天,坐在圣父的右边,他还要光荣的降来,审判生者死者。由于有如此的信理依据,各地教会先后开始了庆祝耶稣升天这一节日。到了公元4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除黑"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丧葬陋俗,"除黑先生"就是以为死者超度亡魂为业的人。改革开放后,许多农民手中有了余钱,有些人由于受  相似文献   

15.
一、丧葬礼仪的演变 丧葬礼仪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换形式的。人类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是弃之不管的。《周易·系辞传》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是说,远古的时候,人死之后,尸体就放在野地里,盖上树枝,既不积土为坟,也不种树作标记,更没有丧期的规定。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才产生了埋葬的礼仪。最初的埋葬法是极为简单的,基本上就是一埋了事。但随着丧葬礼仪的隆盛与发展,鬼魂观念和鬼魂崇拜的种种活动就深深地嵌入到葬礼仪式中。  相似文献   

16.
"放焰口"是道教施食科仪的俗称,即斋主设置水陆道场,请道士念咒施法,把水、食物等供品化为醍醐甘露,赈济九世父母及各类饿鬼亡魂,使之得到超脱,往生天界,永离苦海。通过庄重肃穆的法事活动,让神灵认知斋主敬天法祖、报答亲恩的孝心功德,从而保佑生者福寿康宁,吉祥如意,让死者脱离苦海,共涉仙乡。唐人欧阳询在《艺文  相似文献   

17.
僧肇之学 ,远承印度高僧龙树中观之论 ,吸纳老、庄、玄学 ,精阐大乘中观般若学之旨 ,被鸠摩罗什誉为“解空第一者” ,僧肇因而成为印度佛学中国化的关键人物。今据《肇论》(下引只注篇名 ) ,对其般若学再做探讨 ,欢迎方家匡正。一、非有非无、不落两边的“不真空论”非有非无 ,非真非俗 ,不落两边 ,想入“非非” ,诸如此类否定性思维方法 ,是僧肇般若学阐发大乘空义的根本特色。《不真空论》开宗明义云 :“夫至虚无生者 ,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 ,有物之宗极也。自非圣明特达 ,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 ?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 ,穷所不能滞 ;极耳目…  相似文献   

18.
宗澄 《法音》2023,(10):5-16
本文探究的“但空”思想,是特指吉藏(549-623)对《大智度论》中提到的“但空”之文的一种解读,而吉藏对《大智度论》中“但空”的解读,明显带有时代的印记,这与吉藏所处时代文化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南北朝时期,正是唯识学所依的论典《地论》《摄论》传入并流行的时期,在逐渐形成的“地论学派”和“摄论学派”种种新思想的碰撞下,吉藏也不可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汉唐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守门与镇墓之制不仅是时人为寄托哀思、告慰死者、祈求平安而采取的葬制措施,同时也与同期社会中盛行的道教观念相适应,呈现出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0.
读经:得1:14-18;2:17-18;3:5、6;4:1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老人的感叹,然而有许多黄昏的落日被不少“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所遗弃和遗忘。人类的悲剧之一就是年轻人对老人的不孝不敬,等到年轻人变为老年人时,他又要接受下一代对他的不孝不敬。早就有人说老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