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西方新兴学科深层生态学的学科内涵、发展概况 ,论述了深层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关系。认为深层生态学更侧重对自然、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生态系统等进行深层的哲学追问 ,因而可以说深层生态学就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则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制订自然道德原则 ,为评判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标与实践活动提供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
阿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伦·奈斯开创了当代环境哲学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他不仅为深层生态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而且也为深层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生态智慧T)。对于深层生态学的研究者来说,不系统地认识奈斯的思想就无法深刻地理解深层生态学。  相似文献   

3.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发轫于对现实生态问题的回应和对传统生态理论的反思。它的主要内容有:为了共同福祉,肯定人与自然的整体价值,人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有机的生态思维,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注阶级问题,呼吁解决阶级不平等问题,促使优势阶级担负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长远的整体视野,着眼人与自然的发展走向。它的价值在于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生命共同体,为破解当前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生态的道德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代社会实践的前沿问题,而且是当代科学前沿和哲学前沿的问题。它作为一个“后现代”概念,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它的社会背景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这被认为是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并从而提出向“后现代化”过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D.R.格里芬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学者,他在其《后现代科学)}一书中文版序言中说:“我的出发点是: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的话,中国实际是‘后现代化了’。”(D.R.格里芬:《…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与生态伦理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做的道德谋划失败以后,马克思关于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既为重新确认生态伦理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正当理由,也为生态伦理以善恶为核心向道德权利以义务为核心的转向奠定了基础.从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出发,生态伦理何以为善的根据不再是人的利益,也不再是自然本身的权利和内在价值,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是这种物质变换决定了人类拥有向自然界提取自己所需物质资料以养育自身的道德权利,也规定了人类必须承担反馈自身的能量以养育自然环境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6.
在比较哲学的意义上对《易传》三才之道所内蕴的生态思想作出一项环境伦理学省察,可以为解决环境伦理学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瓶颈与实践困境提供一种思想指引。《易传》所彰显的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表征的、作为过程性与目的性存有的"自然"可以为深生态学的形而上学基础提供一种可能向度;《易传》所强调的以"继善成性"为依据的德性主体的责任担当可以为深生态学的自我观提供一种德性伦理说明;而以"感而遂通"为基础的"差等之爱"与"一体之仁"的内在统一可以为深生态学在内在价值方面所遭受的理论质疑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7.
深层生态学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路向,一种路向以奈斯为代表,另一种路向以澳大利亚的福克斯和美国的塞欣斯及德韦尔为代表。作者认为,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立场是能够与生态女性主义相容的,而福克斯、塞欣斯和德韦尔的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与生态女性主义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以生态道德为其研究对象。生态道德就是人们在同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规范和评价自身行为的准则体系。从生态道德的构成要素来看,可以将它分解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人类规范评价自身行为的准则体系。这两个系列。因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便具有系列性。一是生态学系列的研究方法,一是伦理学系列的研究方法。两个系列又各有层次性。 生态学系列的第一个层次,是生态学方法。所谓生态学方法,是指生命现象领域的科学认识的生态学途径,或科学的生态学思维。例如如何认识生态学出现的必然性这个问题,就必须借助生态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态伦理学正是生态学方法向伦理学渗透的结果。 生态学系列的第二层次是系统方法。生态道德之所以可能主要在于人和自然之间具有系统性。科学的生态伦理学既不以人为中心而排斥自然,也不以自然为中心而排斥人,而是在人和自然的系统性中来把握的。 生态学系列的第三层次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无论从生态伦理出现的必然性或可能性来说,都必须深入研究人类劳动的内在要  相似文献   

9.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当代西方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力图整合西方其它绿色政治思潮的理论主张,提出了以社会结构变革和环境道德价值观建构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政治战略,形成了以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分析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生态政治哲学上的理论运思过程,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深入地了解当代西方的生态政治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和传统西方政治哲学“主要关心政治价值,为社会…  相似文献   

10.
布克金从环境危机的根源、解决手段及生态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等方面对深层生态学环境伦理及将其付诸实践的"地球优先!"运动进行了批判。针对布克金的指责,深层生态学也做出了相应的反驳和批判。这场生态运动内部"绿色反对绿色"的"大论争",推动了上个世纪环境伦理研究的深入和生态运动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阿兰·奈斯论深层生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斯看来,深层生态学既是一种社会思潮,又是以这种思潮为指导的一场旨在改变现行的人类实践模式的社会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是一个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演绎性的逻辑体系。奈斯认为,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内核是八大原理,而在其背后,还有更为基本的前提与终极规范,即各种生态智慧。而奈斯本人的生态智慧的终极规范是(大)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很多学者认为儒家哲学也是人类中心论,其根据主要有三个:一是儒家强调人的尊贵;二是儒家仁爱万物出自人类自身道德完善的需要;三是儒家主张差等之爱。实际上,这三点都不能成为儒家哲学是人类中心论的根据。儒家的生态智慧在价值取向和道德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实现了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超越,是中国乃至世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谁之权利?能否利用?",这是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动物利用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观两大理论阵营的争论焦点。本文试图在厘清动物权利与动物利用理论源流与纷争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动物利用方面的共识,以整体生态观构建动物利用的伦理基础,并以此为基本立场和理论逻辑,提出考量动物权利与动物利用的三个基本原则: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平衡,人类权利与动物权利的双重考量,现实需要与理想诉求的适度结合。  相似文献   

14.
现在人们开始关心生态问题,但是有些人只盯着西方生态学的发展,而且只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也就是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立场)出发,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生态保护。其实,中国哲学早就有极其丰富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想。仁学就是其中之一。仁是儒学的核心,包含不同层面的内容,其本质是生命关怀,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5.
质疑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并试图通过价值客观主义和泛主体论来提供理论证明。可是他们的证明并不成功 ,因为价值并不是自然物的客观属性 ,非人存在物也统统不是什么“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16.
<正>一、对非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误区近10多年来,在国内生态伦理学问题的研究中,关于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立论的基础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最终实现的目的的阐释等等有很多争论,并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修正、整合或替代上述两种理论的各种学说。(余谋昌、王耀先,第142页)笔者认为,争论中涉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在学理上的某些质疑,至今仍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受多重原因的影响,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学底蕴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在生态虚无主义不断蔓延并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颠倒的语境下,重新阐发马克思思想中的生态学维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从本体论、西方文明机理、资本机制等维度展开了自己的生态致思。马克思的生态致思具有原则高度,表明马克思思想始终关注人的存在意义问题。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它有助于我们认清新自由主义的非正义性和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并启发我们反思中国文明方案在生态治理上的昭示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人类是否对自然承担直接道德义务”的问题为根据,可以将西方环境伦理学划分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环境伦理学存在尖锐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背后却具有理论基础、价值立场的一致性。从理论基础的一致性看,它们都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它们不去探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实际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关系是如何断裂的,进而把生态危机的本质归结为生态价值观的危机,秉承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文化价值决定论;从价值立场的一致性看,它们不仅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辩护的伦理学,而且漠视人民群众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消除贫困追求生存的发展权与环境权,是一种以追求“生活质量为导向”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开始于对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引进、评介,由此形成借鉴或认同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随着学术界对西方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和价值立场上的缺陷的认识更加深入,学术界提出了环境伦理学本土化的理论主张,这也使得学术界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在吸收西方环境伦理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环境伦理学关于生态本体论、生态价值观等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不同理论谱系的生态文明理论都产生了影响,厘清这种影响不仅有利于促进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而且有利于我们建构一种能够既维护中国的发展权与环境权,又有利于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形态何以可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什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①?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国学术界通常从内容上进行定义,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思考和解决当代的生态问题。我们认为,这个定义只触及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表层,并未切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因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考和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时,首先必须建立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才能把生态问题纳入其研究视野。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止是内容,同时还是形式。事实也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北美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在着手创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时…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学是伴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而产生于西方学术界的一门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交叉性应用伦理学科。对于应该如何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 ,西方“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伦理学围绕着“走出人类中心论还是走入人类中心论”、“自然是否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和权利”等价值问题而展开争论 ,这些价值争论有利于人类反思和正确认识人类实践的后果。但是总体看 ,它们都是一种脱离制度维度 ,抽象谈论人类生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西方中心论”的生态伦理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的突出特点是将生态伦理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