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的变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政治经济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席卷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在文化与哲学上,马克思主义经过还原后,以“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之名,不仅成为一种造资本主义社会之反的意识形态,更与当代主流思潮发生有机的结合。可以这么说,不理解新马克思主义,便不能深刻把握当代主流思潮的核心本质;不研究新马克思主义,也便不能全面把握当代主流思潮。  相似文献   

2.
<正>在当今欧洲左翼学术界最热闹的后马克思思潮之中,法国的朗西埃①算是超重量级的学术代表,他的激进政治哲学和美学观念似乎已经成了当下西方左派知识分子和先锋艺术家们无法摆脱的争论焦点。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朗西埃与齐泽克②、阿甘本③和巴迪欧④之间成功的互文引用,似乎已经建构了一种全新的资本主义批判尺度和另类先锋话语。由此,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被他们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激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它要彻底地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重新规划社会革命的模式。它试图用精神分析学改造马克思主义,并借此分析发达工业社会的新的统治形式、当代科学思潮和在此影响下改变了的人的心理结构。这种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不乏真知灼见,但其理论体系则是和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的。本文仅作为资料发表。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学者艾里斯.扬和南希.弗雷泽围绕多元压迫之正义框架还是二元正义维度会更有利于新社会主义的联合策略问题,以及差异和承认政治问题所展开的政治哲学论辩,所致力于揭示的是,如何使得正义的理念和实践在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具有深层的颠覆性这样一个共同的议题。二者的正义构想异同及其争辩所打开的话语空间,一方面向我们昭示了解放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斗争的努力一直在路上,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对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框架的依赖本身限制了理论自身的潜力而未能深层有效地挑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5.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他以及时而全面地对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概括和评价[1],而成为当代西方学界著名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詹姆逊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分析的要旨。本文将其意识形态理论归结为"文化历史主义",即他主张对现代社会特别是晚期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了挽救垂死的资本主义,他抬高黑格尔唯心主义,眨低马克思主义;他宣扬非理性主义和僧侣主义,并投靠存在主义。这篇文章,对于说明现代新黑格尔主义的哲学态度,很有代表性。兹译载全文如下,以供批判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外马克思主义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重思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奠基阶段;以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不同理解为核心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分化阶段; 1968年之后在各种新社会运动基础上出现的各种思潮。当代马克思主义要有效地介入现实并展现其理论价值,就必须在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把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加以扩展,不仅要考虑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权力等核心因素的作用,而且考虑现代性中生态关系、性别模式、族性模式、文化系统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二是不仅要看到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劳动和生产解放的核心意义,而且意识到性别平等、自然解放、社会团结、价值认同和个体独特性等新的社会要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正>由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撰著,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翻译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一书于2015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生态灾难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模式从制度上、理论上进行了全面批判,认为资本主义造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生态与人道主义灾难,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生态灾难,面临它根本无法解决的危机。而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开放性和科学性,不断与时俱进,能够为克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在西非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功能与最新发展趋势.首先探讨卡迪里教团和提加尼教团在西非的发展过程,认为以这两个苏非教团为代表的苏非主义主导了近代以来西非的伊斯兰教;其次,苏非主义与西非的政治关系密切,西非现代政治背后也有明显的苏非主义因素;第三,20世纪中期以来,西非苏非主义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宗教政治环境,瓦哈比主义的到来与世俗民族主义思潮对其构成一定的挑战,但是新苏非主义的发展趋向继续成为破解困局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目前在生态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思潮。它们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生态危机的评价方面有共性,同时,在哲学基础理论、生态问题实质的理解、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区别。它们对于理解当代生态问题,建构新的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立群 《哲学研究》2022,(1):30-40+125-126
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聚于文化,强调文化在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实践领域——文化实践。本文论述了早期文化研究思潮的“文化实践”理论并把它安置在实践哲学的谱系中,认为亚里士多德“伦理-政治”实践哲学已经蕴含了实践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线索,但是这一线索并未彰显出来,其实践哲学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马克思“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把实践置于社会领域,社会包含了文化,然而出于现实的需要,马克思主要强调了社会的制度和组织方面。为了理解无产阶级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动力问题,早期文化研究思潮挖掘和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系统论述了文化实践理论,构建了文化实践的新模式。这是在当代全球化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形式;它有力地批判了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为实践哲学开辟了可能性;它使马克思的“劳动-社会”实践哲学潜在的文化意义彰显出来,使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理论更加完整;它关注大众文化实践,加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精英主义。  相似文献   

12.
霍涌泉  魏萍 《心理学报》2011,43(12):1468-1475
当今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盛行着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除了传统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心理学等思潮之外, 还涌现出了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和多元主义辩证法等新取向, 其中批判心理学已成为发展的主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随着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运动的日益高涨, 如何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理论资源, 是我们中国心理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姚顺良 《现代哲学》2007,23(2):5-10
鲍德里亚与历史唯物论彻底决裂,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是从对“劳动”范畴的全面批判和解构入手的。但他对马克思劳动范畴的批判和解构,是建立在其对这一范畴的误读和曲解基础上的。鲍德里亚对劳动范畴的误读和曲解,不仅有着直接的理论和现实原因,而且有其深层的方法论根源。正是这种错误的方法论,导致了他在理论上对唯物史观解构的非法性,并在实际上从对资本主义的绝望反抗走向对资本主义反抗的绝望。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它派系庞杂、学说众多,但这些思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因而又有如下共同的特性。(一)非理性主义倾向。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流派——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引发出以无意识、泛性论等非理性的“欲”为主要特征的弗洛依德主义,以及以个人的情绪体验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影响到以社会批判为核心,鼓吹“爱欲解放”论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影…  相似文献   

15.
非理性主义思潮崇尚直觉、贬抑理性;追寻自我、鄙弃社会和传统。以生物学观点说明社会、人生、认识和道德,是这一思潮的显著特征;而幻灭、悲观、恨世和虚无主义的情调则充斥于这一思潮多数学派的著作中。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深刻危机的思想表现,它既象是一种恓恓惶惶、无可奈何的预言,又象是一曲悲凉的挽歌;它以其浪漫主义的气质和精彩的表现形式而有力地渗透于整个西方社会之中,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应该怎样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而在西方失败的情况下,出现于西方国家的。股在理论上和列宁主义相对立而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跑在俗学上,它具有两重性质:一方面七角色加佳心主义去解释了发挥、补充、结合马克恩主义工并将它奉为指导思想。以此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抗衡;另。方面,冲破苏联模式教条主义的束缚,考象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揭露和抚评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这两重性反映在人们的认识中,往往由于立足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对手第一方面的认识,有三种错误倾向必须澄清。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我们认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控和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那么为什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搞了这种结合,我们就另眼批看呢?这显然是把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西古乌克思主义”所卖行的马克思主义同西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胜界观的折衷混含混为一谈了。另一种意见认为,‘。‘酉方马克思主义”把马有步生义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结合起来,正表明他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氛围中孤立出来。这显然把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林雅华 《世界哲学》2016,(4):117-126,161
魏玛时期的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价值信仰层面的空虚匮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何突破时代困境,重寻意义,成为了当时德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在对社会现实的考察与马克思著作的阅读中,克拉考尔逐渐摆脱了文化弥赛亚主义,将目光转向唯物主义,构建出了一套以"去神话化"为核心概念的唯物史观与资本主义理性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克拉考尔否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抽象唯心主义与庸俗唯物主义的解读路径,而采取了直面现实、返归具体的文化唯物主义立场,展开了对魏玛时代大众文化"表面现象"的分析,开辟了文化研究与文化现代性批判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伍德、米勒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遵循历史唯物主义 的立场,无法确立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规定”,最终必定会走向“道德相对主义”,进而否 定对社会形态或生产方式进行道德评价的合法性。实际上,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描述了 道德相对性现象,并且反对道德普遍主义,但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的语境中,非常明确地 给出了各式各样的道德判断,且把生产力作为道德标准的共同尺度,并内含着一种“道德进 步”的信念。因而马克思主义既不是“规范性的道德相对主义”,也不是“元道德的相对主 义”,更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批判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产物。就其思想实质和基本原理来说,应无地域之分。但是,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说明,不但在不同的时代和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会形成不同的历史阶段,而且在不同的民族传统、社会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也会形成不同的思潮和线索。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继承和发扬,它不但从理论上突破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路线设置的藩篱,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上指  相似文献   

20.
我国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介绍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持批判的态度。近年来,不少同志开始就“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评价。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股客观存在的思潮?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我国可以说是形成了三派主要观点。 1、“客观思潮——非马克思主义”说。徐崇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概括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五个具体特征:反对教条主义;存在两种相反的倾向,各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的一面或科学实证的一面;强调利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脱离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彼此缺乏联系和交流。并且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思潮,这股思潮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在近年的争论中,徐进一步强调和发挥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