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恩格斯通往科学世界观的逻辑进路中,宗教批判思想是其重要一环。重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梳理出从有神论到启蒙无神论,再到科学无神论的转变。恩格斯晚年又对宗教的本质、根源、作用和未来走向做出全面、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思想不仅是对资产阶级宗教观的超越,还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延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奠基,有助于我们从方法论角度廓清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亦从社会思想史角度辨识宗教的社会历史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2.
一般而言,哲学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文化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命题,其中的"文化"正是哲学从狭义角度所理解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把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内,狭义的文化则集中体现了广义文化的能动性。从哲学角度对文化进行审视,尤其对狭义文化的能动性进行审视,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命题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宗教神秘主义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宗教神秘主义为研究对象,对神秘主义的性质、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宗教神秘主义以及其它一切形式的神秘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们的非理性性质。神秘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所谓神秘主义指的是宗教、准宗教(或伪宗教)和其他文化形式中用理智无法来理解、表述和把握的部分。在狭义上,神秘主义则是指宗教经验中最核心、最隐秘的一种体验,即与神相遇或合一的体验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4.
侯惠勤  仲伟良 《学海》2005,25(2):58-66
马克思恩格斯相遇基督宗教的非凡生平和不朽文本中所形成的有关宗教的学说,不仅在理论内容上与他们的政治观、历史观、辩证法和人类未来设想(广义社会主义观)等学说一样且互渗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伟大思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理论批判特质,一种理论创造的更原初来源更博大精深语境更丰满(生命)主体向度,还具有特别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善于透过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特定的宗教神学的某些论断把握其精神实质,他们正是在对宗教等周围世界"问题"的理论关注,特别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首当其冲的猛烈批判和争取人类真正平等自由解放--美好未来的"人间实现"的"主义"宣解,即壮阔的世界历史感和实践过程中的"宏大叙事",实现其哲学变革、思想更新和(就其从社会形态转向本真形态意义上的)"可能意识形态"的原初发掘,开创人类理解新境界,从而极其深远地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因此,在这宗教因素不可避免地现于国际交往和国内建设的当今,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与基督宗教问题,对于展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时代要义、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的根本价值以及践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稳妥发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学贯中西,在中西文明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比较中形成了他的孔教观:认为儒学从狭义的宗教概念来说不是宗教,若从造成的社会效果来说又与宗教是一样的,可以视为广义的宗教.孔教是一种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其教堂是家庭和学校.孔教是一种以礼义为其本质,无我为其哲学,羞耻感为其宗教情感的良民宗教.辜鸿铭对传统孔教也有历史反思,对近代孔教运动有所批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将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纪,是一个各种宗教由对立走向对话、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并驾齐趋的世纪。而佛教一向崇尚和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佛教在这一世纪,无疑负有许多神圣的使命。其中一个重大的使命、也是我们完成其它使命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大力发展佛教教育。佛教教育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就广义言,佛阳创立的八万四千祛门,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从狭义来说,则专指丛林式的或学院式的佛教教育。与一般偏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世俗教育不同的是,佛教教育着重于教导人…  相似文献   

8.
一、技术:自由的存在方式人们对于技术概念本身有诸多不同的认识,它们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狭义的技术界定总体上是从工具性的立场且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理解技术;广义的技术界定总体上是从人的目的性活动的立场且是从一般人的目的性活动实现的维度理解技术,将技术理解为主体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尽管上述广义的技术理解试图在普遍的意义上把握技术,但在总体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技术的工具性解释立场,没有上升到从本体论的维度把握技术的高度。技术的价值证成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工具性的,一是自有性的。人们通常注意到了技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朱子学与阳明学可以有广狭两义的理解,狭义指朱子或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广义则包含朱子或阳明之后学以及后世的朱子学者或阳明学者有关朱子学和阳明学的思想诠释、理论发展。由此以观,朱子学和阳明学就不是封闭的静止的理论系统,而是可以不断发展和开拓的动态的思想体系。这就需要我们转换审视的角度,既要将朱子学和阳明学置于广义宋明理学视域中,同时亦须将宋明理学视作一场整体的思想运动,才能对朱子学和阳明学获得整体性的思想了解和历史把握,以重现作为广义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和阳明学的理论意义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历史考证版的有关资料看,卢格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中,卢格与其他成员思想上的不同主要在三个问题上体现出来: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纯粹理论立场的批判、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因此卢格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中的那些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相似文献   

12.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宗教并非仅仅是一种虚假意识,它是指向未来的希望因素。其批判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宗教本质的诊断和积极的扬弃,将后期资本主义"宰制世界"理解为一种世俗化了的新宗教、超宗教,由此将早期坚持的肯定的乌托邦即理性是历史的指引和方向转变成了后期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救赎真理。另一方面则将救赎观念引入批判理论,创造了一种宗教批判的激进方式,即对后期资本主义的整体拒绝、"彻底揭露"。这种激进方式,并非仅仅意味着批判理论的"死胡同",它也是我们时代需要认领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宗教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过去和现在都为我国学界广泛关注,本文也愿对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科学、宗教与社会需要探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一不能单靠列举事实,二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即从二者最根本的东西入手,进行理论分析。这样,其他看似矛盾的现象,才好以此为据得到解释。作为两种社会文化现象,科学与宗教的本质主要表现在它们的社会目的以及所面对的对象、所用的手段。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以认识自然界为目的;广义的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即包括以认识社会为目的的人类活动。科学是人…  相似文献   

14.
乔戈 《现代哲学》2023,(1):28-3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包含了对黑格尔理性宗教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祛魅”观念的双重反思。针对黑格尔的理性宗教方案,马克思认为其架通无限与有限的“中介”无法克服两个世界的割裂,反而导致了“泛神论”在世俗领域的“复魅”。此后,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属于当代学者泰勒所刻画的“化减论证”与宗教祛魅的世俗化延伸。然而,马克思主张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并非相互重叠的同一过程,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引申,对资本主义及其拜物教批判尚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宗教批判意义上的“复魅”批判。“复魅”批判实质上作为“祛魅主义”的逻辑延伸,并不足以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物象化”关系所映现的社会关系本质。最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蕴含了对启蒙理性及其批判限度在不同层次的反思:既反思了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分别在启蒙逻辑中的运用,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澄清了18世纪启蒙方法论在批判现代“复魅形式”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王志军 《现代哲学》2007,1(6):22-28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理解可以归纳为6种主要模式:"鸦片论"、"意识形态论"、"简单模糊论"、"经济替代论"、"新宗教论"和"调和论"。对于宗教产生的根源、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论述,不能把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简单地理解为旧唯物主义的回归。马克思的宗教批判是西方哲学中宗教批判传统的继续和深化,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理想在形上层面的重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对基督教思想家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在与黑格尔哲学决裂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角度去分析与理解宗教,使得其宗教观也蕴含着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费尔巴哈对宗教有着独特的见解,其宗教批判思想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在逻辑的转变才得以形成与确立的。他对于宗教产生的自然因素及宗教情感在宗教活动维系中的作用都有较深刻论述。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的过程进行探析,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及其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理解方法,可分为狭义“格义”与广义“格义”两种。就东晋道安的佛学诠释思想而言,他针对小乘毗昙学多涉及名相概念的“事数”而采取了狭义“格义”的解经方法,对大乘般若学的“性空假有”思想则采用了广义“格义”的诠解方法。道安通过灵活使用两种不同意义的“格义”方法,促进了小乘毗昙学和大乘般若学在中土的广泛流行,特别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从狭义“格义”转换到广义“格义”,显示了中国僧人在促进印度佛教中国化和建立中国佛学理论上的努力,这为我们当代中国佛教和宗教学研究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儒家“心性之学”的界定、历史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性之学”(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Soul)一词有广义、次狭义及狭义的理解。广义地说,它应是所有民族(包括东方、西方诸民族)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指的是探讨人的存在的根本原理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督教神学以及各种宗教哲学思想中都有丰富的心性之学的内容,假如我们采取一种次狭义的看法,将范围缩小至中国哲学的话,那么,道家与佛学(尤其是禅宗)无疑都以心性为讨论的重点。但从约定俗成的用法来看,“心性之学”似专指儒家哲学而言。本文将对“心性之学”的讨论限制到儒家,这是狭义的说法,只是为了将问题讨论的对象缩小,并不表示否认其他各派哲学都  相似文献   

19.
何怀远 《哲学动态》2006,23(1):27-33
马克思给予物质生产以历史基础地位,却对生产主义予以严厉的批判。这一理论取向为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显性话语,因而成为我们判断一个学派与马克思主义有无学脉关系的根本论题之一。生产主义批判,包括“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又经过了狭义生产主义批判和广义生产主义批判两个阶段。一狭义生产主义批判“生产主义社会”批判首先是对“生产—消费社会”型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批判。在这种体制中,生产是社会的支配原则,在生产…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谈论人、异化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但是,对异化概念含义的规定和理解却很不统一。这直接妨碍了对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论述的理解,甚至造成异化概念的滥用。 例如,有的同志把异化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认为:从广义说,异化有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