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志福 《天风》2017,(10):16-17
前不久,笔者遇到一位以前的同工,询问了她的近况。她说自己没有参与侍奉,也很久没去教会了。她觉得教会里的人际关系太复杂,让人难以接受,因而选择了离开。与这位姊妹有同样感受的基督徒并不少,他们感到教会生活没有想象中的美好,不少冲突没有处理或处理不当,伤害了弟兄姊妹的身心灵。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7)
正曾经有位传道人在分享时对会众说:"你们当中谁在信仰中从来没有怀疑的,请举手。"结果全场一片寂静,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信徒举手,以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心。于是他说:"这就对了,怀疑是基督徒信仰历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事。"不过在事后,有些信徒却对传道人的观点提出意见,认为怀疑是信心软弱的表现,而传道人不该将这个问题拿出来说,这对弟兄姊妹的生命成长不利。不少教会在教导中也  相似文献   

3.
《天风》2020,(11)
正[问]基督徒在与人分享福音时,常常做见证,即讲蒙恩的经历,确实很有效果,不少人因此而接受信仰,但我想更全面地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见证?王玫姊妹[答]王姊妹,你好!做见证是我们基督徒在经历上帝后的一种自然流露和生活体现,就如同人们通常乐意将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见证"是基督徒话语体系中的常用词之一,我们可以从见证的原初含义、圣经范例与信徒本分三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上升为社会的普遍问题。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并实施教育这一课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国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本世纪初就已开始,近十多年来更是一个热门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他们从医学和个性心理学角度出发得出独生子女在性格方面必然比非独生子女差的结论。二是认为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他们同广泛的家庭环境联系起来认为独生子女并非“天生”、“必然”具备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前一论点停留在独生子女本身的研究,后一论点注意用联系、发  相似文献   

5.
卢乾坤 《天风》2013,(1):32-34
弟兄姊妹是否发现,生活中常常伴有缺憾呢?比如,“我虽然虔诚信神,但活得很累。工作做得好,会惹来同事嫉妒;做得不好,又会导致下岗。”比如,肯尼迪总统曾感叹:“生活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疾病缠身,有的人却健康安详。”又比如,美国作家杨腓力在《无语问神》一书中,探讨了不少让人困惑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在苦难中,神为什么没有显神迹去帮助基督徒呢?  相似文献   

6.
座位     
邓声镭 《天风》2001,(7):17
礼拜天,来参加崇拜的弟兄姊妹,早早就来到了教堂。时间还早,甲姊妹把书包交给邻座,出去一下。进来乙姊妹刚刚落座,邻座几位姊妹不让她坐在那里:“有人坐。”“不是空位吗?”“你怎么不讲理,她会回来。”“我怎么不讲理?”这时甲姊妹回来:“这是我坐的。”乙姊妹气愤愤喃喃地找别处座位去了。  相似文献   

7.
自从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认知和个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是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Falbo 对自1925年至1984年间发表的200多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发现,在个性特征上,一般看来,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没有差别,而在智力和成就上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新年新见证     
李成义 《天风》2007,(2):2-4
真正的基督徒应该在所处的人群中起到这种盐和光的作用,给周围的人带来益处,让神的名得着荣耀——耶稣在升天前留给门徒的使命,要门徒在所到的各地作主的见证。一讲到作见证,不少弟兄姊妹马上会想到教会里的见证会,而在见证会上所作的绝大多数是疾病,困难得解决之类的见证,这固然也是见证,是神给我们的恩典,但这类见证在许多人看来似乎只能是“等”出来的,如当疾病临到时,就只能在祷告后等神来医治了,神若医治,我就有见证,否则就没有见证可言了。其实真正的见证不是这么  相似文献   

9.
吴志福 《天风》2016,(9):38-39
有一次,一位姊妹跟我说,上一个主日礼拜结束后,同工们请她留下来一起读经祷告,而她说以前的同学来厦门,要带她们到鼓浪屿玩,因而无法参加。话音刚落,就有人当面斥责这位姊妹,认为她“不够属灵”,不重视主日的重要性,想着世界的玩乐,缺乏敬虔的心。这件事让这位姊妹很苦恼,觉得信主后,有时候连自己一些合理的娱乐活动都被限制了。  相似文献   

10.
如果让人们描写一下独生子女的特点,不少会用“孤僻”、“不合群”之类的词来形容。在人们对独生子女的各种成见中,最突出的就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容易变得孤独、难相处。近年来国内外的大量有关研究却向这种传统的观念提出了挑战。独生子女的实际状况是否能证实那种似乎颇为流行的否定性评价呢?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除了其内在的科学价值之外,还有着日益增长的实践意义。近年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总的来看,虽然发现独生子女确实有一些性格特征上的毛病,但并没有发现其有特别不合群的倾  相似文献   

11.
12.
心理咨询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旨在加深对心理咨询含义的理解。首先对心理咨询的涵义做了探讨,进一步分析了心理咨询助人的含义,分别从心理咨询助人的基础,助人的方式,助人的目标做了阐释。最后探讨了咨询师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对心理咨询可能产生的影响。心理咨询是心灵层面的沟通,通过体验关怀,达到来访者的心灵成长。咨询师对心理咨询的本质理解以及不同的咨询价值观和方法论都对心理咨询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系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潜(365~427)之作,是中国文学中描绘理想完美境界的最著名的作品。中国人的想象对它如此神驰心往,以至于桃花源的名字几乎已成为理想国本身的代名词。这篇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序和一首诗。二者均讲述了桃花源被发现和消失的故事。不过,或许是由于那篇散文具有更加实实在在的感染力吧,当中国人想到理想国时,更会马上想起它。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Kongzi's religious ethics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 and the good, in which neither takes clear precedence in terms of being more foundational for ethics. The religious underpinnings of Kongzi's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are examined, includ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an ("Heaven") and the Way. It is shown that following the Way is defined primarily by the extent to which one's actions express certain virtues, and not whether one's actions are conducive to the best overall outcome or whether they are inherently right irrespective of consequences. It is then argued that the Way is seen as constitutive of both the right and the good, and that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right and the goo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virtue ethics, religious ethic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