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磐 《佛教文化》1994,(1):35-35
我对峨嵋山,一向是似曾相识,心向往却不敢急于成行。原因只有一个:峨嵋是佛山。心中有佛,礼敬形式倒在其次,我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心境;修炼未达到一定境界,贸然闯入这座佛教名山,是有点“自惭形秽”的。此番去峨嵋山、原不在计划中。  相似文献   

2.
我对峨嵋山,一向是似曾相识,心向往却不敢急于成行。原因只有一个:峨嵋是佛山。心中有佛,礼敬形式倒在其次,我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心境;修炼未达到一定境界,贸然闯入这座佛教名山,是有点“自惭形秽”的。此番去峨嵋山、原不在计划中,只因在重庆买去长江三峡的船  相似文献   

3.
正1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情况。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诗境也即人境。王国维先生归纳出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苦境,  相似文献   

4.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失弓的境界     
正《孔子家语·好生》中记载,楚王打猎时丢失了一张弓,但他阻止下属去寻找。他说:"我失弓,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楚王能有"王民合一"的境界,值得称赞。但孔子却认为楚王的境界尚不够大,他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楚人与天下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人",这也道出了儒家"仁者爱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正>我虽不是蒋孔阳先生登堂入室的硕士、博士弟子,但却与蒋先生有一段短暂却难以忘怀的师生情。蒋孔阳先生是我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1986年,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那时研究生比现在的博士生还要稀缺,这一届文艺学硕士生只有胡晓明与我两人(胡晓明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长),而我们的硕士导师却有祖保泉、严云绶等四人。学  相似文献   

8.
第一种,维持生计,求得温饱,保证人生命的存在和延续,这是物质的功利境界。俗话讲:“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凡此种种,讲的就是这种功利境界。第二种,活出自己,实现自我,敞亮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精神的审美境界。当一个人活出自己,实现了自我,他如何不感受到一种美感愉悦和人生的幸福体验呢?作家亨·路·门肯说:“活着总是非常有趣的。”中国国学大师梁启超讲:“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革命导师马克思讲,人…  相似文献   

9.
活着就美丽     
段利坚 《天风》2005,(8):F004-F004
野地里开满了百合花,一朵朵多么美丽,然而,明天她们就要被丢在炉里。百合花的生命是多么短暂,然而她却开得那么精神,那么灿烂,比所罗门荣华的穿戴还要美。是啊,这小花明日就要丢在炉里,她为什么不悲哀地垂下头呢?为什么不变得暗淡难看呢?她有充足的理由悲伤,因为生命短暂;她有充足的理由垂头丧气,因为她渺小而卑微;她有充足的理由哭泣,因为她柔弱而无力抗击命运,牲畜可以将她踩踏,野火可以把她烧尽,就算一世平安,结局也是被秋风吹干,被投进炉堂。小百合花呀,连我都为你哭泣,而你却那么欢逸;我都为你悲伤,你却如此美丽;我垂着头,你却迎风绽放明朗的笑容。  相似文献   

10.
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联合  徐建科 《学海》2005,(3):112-117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理论是其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一理论却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迷失:由于主观觉解支撑起的境界实质上只是一种虚无的心灵体验,从而造成了主体内在精神境界与客观人生实践的脱节;由于冯氏对理、道体及宇宙等范畴中人性道德内涵的彻底抽空,又导致了其本体与境界的完全断裂。冯氏境界理论出现这两种迷失的症结,在于其新理学体系“空灵”化的形上旨趣追求。  相似文献   

11.
书中三境     
世间大凡读书有成者,大多都要经历三种境界。还三种境界我将其分别归纳为初始境界、寻取境界和得悟境界,须知此三者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何谓初始境界?这是就初涉书海者而言的。在此境界之中的读书入,读书时通常是不够自觉的,既漫无目的,又无所选择。读书者处此境的有的往往有书则读无书则罢,此种读书法最不可取,但也有的则开始借书猎奇广为博览,只是此时读书者学力尚浅,书中营养不易完全吸收和消化,故而读书虽广但所得终归肤浅。在此境界之中,读书人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进而逐渐培养其志趣与爱好而已。何谓章取紧民?…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20,(10)
正耶稣教导的"主祷文"是最好的祷告范本《历代志上》4章9节至10节记载了雅比斯的祷告,共有四句:"甚愿你赐福与我,扩张我的境界,常与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不少讲章讲解这个祷告,也有人推崇这个祷告,好像其是我们基督徒祷告的范本。但也有些肢体与我交流时,认为这个祷告不易理解.他们认为,其中最可取的是求神"常与我同在"这句;"甚愿你赐福与我"这句不太合适,有点成功神学的味道;"保佑我不遭患难,不受艰苦"不太符合神的旨意,因为耶稣说过"你们在世上有苦难";  相似文献   

13.
<正>几经跨越、几番审视之后,宜昌如何体现个性、有自已的城市风格与气质?只有做到巧于因借,方才事半功倍出特色;只有创造天人合一,方才显境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观和最高境界。同一城市,可以不同手法设计之,皆由观察之深,提炼之精,特微方出。城市太容易"千面一孔"了,往往求其不同就在于此。我们常说高起点抓规划,其规划有它的全过程,这过程应该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  相似文献   

14.
文溪 《佛教文化》1997,(4):23-23
这一段话引自明代天台宗高僧智旭所著《阅藏知律》,充分表现了天台宗的思辩方式。天台宗的思想修养、宗教体验,不主张一味追求远离尘世的绝对纯净的境界。它认为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在当下就得到的。一般人是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一动念就是妄念杂念;但一定不能厌弃这此妄念杂念,要善于把握它们,利用它们做材料,达到向纯真圣洁的转化。天台宗这样主张,是因为它认为凡夫俗子的每一个闲念中,都包含着十种境界,最高是佛,最差是地狱;还包含着十种性质和现象。也就是说,在人。C之中,有善也有恶,有好也有坏,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5.
五位百法是大乘瑜伽宗的法门,其理论完备,体系精当,然研习者却少。今将此体系中的五位与百法之关系加以略释,以求教于方家。一法门缘起佛陀教弟子观察诸法,分析诸法,不于境界笼统模糊而起僻执,或执无为有,或执有为无,如说有天神主宰创生人物、执有常住实我、往来...  相似文献   

16.
散文的感染力量在于其美的意境。意境,亦称境界。有人说,境界是“景与情的契合”,这是不错的。但是,在一篇散文中,景与情究竟如何“契合”,才能产生优美的意境呢?这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广阔的平原上,孤零零地出现一座小山,自然也能为生活添色,给人以美感。但它比起层峦迭嶂的崇山峻岭,却显得兀突、单调。缺乏层次,一览无余的景色往往只给人以暂时的快感,而不能给人以美感。因此,散文所创造的美的境界,不应该是单层  相似文献   

17.
张悦 《思维与智慧》2023,(18):12-13
<正>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说:“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可见在其心中,“意”作为本心的体现,能写我心,而落笔之处皆为心性与意趣的外在流露,行笔之间也都是自然率性的表现,书写的目的是表情达意,学书毕生所求,不过是“自然意趣”,不计工拙却终得圆满。他以“集古字”闻名,但学古却不拘泥于古,有法但不恪守法度,自然趣味性成了他追求的审美境界与准则,所谓“意足”而“形似”次之。米芾逸笔草草间,尽显自己的综合修养,达到“随心所欲却不逾矩”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解脱者之境界[台湾]印顺一、解脱即是自由解脱,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我们是初学,没有体验得,至少我没有到达这一境地,所以不会说,不容易说,说来也不容易听。如没有到过庐山,说庐山多少高,山上有什么建筑,有怎样的森林、云海,那都是说得空洞...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前的道家宗师庄子,是一位超然于现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神人,其庄周梦蝶的故事便集中表现了他这一令人神往的至高境界。“从前,我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翩翩飞舞,四处翱翔。当时,我就有种幻化成蝴蝶的激情,虽然是在梦中,我却意识清醒地自觉是只蝴蝶,再也感觉不出自己是以‘人’的躯体存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失去你     
暖儿: 你好! 两天来、我吃的很少,为的是换回我对这件事冷静而清醒的思考。一起失踪的还有晚上的睡眠。我竭力地想理清纷乱的头绪,却发觉我的努力是如此的无力。我说我经过这件事,很难再有那种大喜大悲的情绪。或许我本来很内向?或许我所遭受的打击使我看淡了人世的悲喜而使我消沉?或许是使我的心更加坚韧,能抗拒更大的撞击?最直观的表现是在我的努力下,你“答应”回未(后来有人告诉我你很违心),而我却很难再笑起来,我有满脸的严肃与疲倦。虽然那晚我一点不困,第二天早上我只睡了一个小时。或许这里面包含着对你回归真实性的怀疑、担忧与顾虑。不知你是否真的愿意继续“喜欢”我?不知道你相不相信我会竭力消除你所感受的压力?不知道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