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云南省两个县8个自然村262名选民为被试,采用自编“农村选举行为问卷”和“性格形容词评定量表”探讨了选民性格类型特征及其与选举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农村选民的性格特征可分为积极性格、消极性格和中间性格三种类型;(2)积极性格类型的选民对农村选举制度意义的认识端正,并在投票时首先考虑候选人的品德和才能,而消极性格类型的选民对选举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其投票行为受候选人身份特征和选民自身物质利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这个关于中国北方某村庄竞争性选举的研究指出了两类矛盾:一类是村民与村干部的矛盾,另一类是村庄精英与寻求权力者的矛盾。村民与老村官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后者的腐败与管理不善,导致了集体财产被严重侵蚀和再分配的不公。而村民与新村官的矛盾则在于:后者无法解决老村官遗留下来的问题。这对矛盾不仅引发了民怨,同时也燃起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精英分子之间的矛盾集中在对政治职务的竞争,由此导致了选举中以及之后政治派别和派系的形成,这已成为乡村政治一个显著的特征。对该村治理问题的调查表明:自由选举导致政治权力激进的再分配,因满足不了村民对集体财产重新公平分配的深层愿望,而无法令村民满意。  相似文献   

3.
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两个县八个自然村的 2 62名选民为被试 ,采用心理测量原理与技术探讨了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政见取向由“政策效应”、“民生意识”、“村民权益”和“监督机制”4个因素构成 ,非政见取向由“候选人身份”、“候选人德能”、“选民社会关系”、“候选人背景”、“选民自我利益”、“选民自我权利”和“政党意见”7个因素构成。经检验 ,由此构成的农村选举行为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问卷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文章讨论了农村选民选举行为的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原道》2015,(3)
功能界别选举方式是香港特区所特有的选举模式,它具有独特的民主价值和政制功用。它实为多数民主的一种矫正机制,以法团主义为其政治哲学基础,符合现代多元主义、社群主义发展的趋势,在香港特区有效运行多年后、经改良后的功能界别选举制度可以实现多元的共识民主、各种团体或界别的均衡参与,它与直选代议制相结合,借以保障香港特区政制机制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该选举制度对香港特区的"行政主导制"有切实的保障力,即便是在未来"双普选"时代到来之时,作为香港《基本法》规范体系中的法构造,它依然有其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正当性和有效性,在可见的一定历史时期内也将因其依然维系着香港特区的独特政制架构之运行,而不能轻言废止。  相似文献   

5.
离婚自由,是我国《婚姻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但必须正确理解它的含义,以对自己、对他方、对下一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来行使这一权利。 我国《婚姻法》之所以要保障离婚自由,这是因为感情确已破裂了的夫妻,无法共同生活,勉强维持下去,会使当事人长期痛苦,甚至使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对社会、家庭和当事人都没有好处。所  相似文献   

6.
关于行政规章的两点认识张梓太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对规章都作了明确规定,赋予规章法定涵义和法定地位,使规章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本文拟对规章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7.
《天风》2006,(17)
国际基督教组织对联合国新人权公约表示欢迎世基联、世界路德宗联盟、正义与和平多明会、方济各会国际和国际天主教协会五个国际基督教组织,对联合国6月29日在日内瓦首届人权理事会上通过了《强逼失踪问题公约》与《土著人民权利公约》表示欢迎。世基联的Dr Guillermo Kerber认为这两份公约令国际法“表示了新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能果断地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这是值得赞扬的”,在保障受害者权利上迈出了正面的一步。世界路德宗联盟人权及国际事务总干事助理Peter Prove认为:“此次会议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开放精神……希望能继续施行于联合国以后的管理方法中”。国际天主教协会秘书长Etienne De Jonghe亦说:“希望这次协议,将为消除强逼失踪及为强逼失踪者的家庭带来和平迈出一大步。”  相似文献   

8.
谢永梅  罗兴佐 《学海》2002,(2):92-96
村民自治作为一项新的乡村治理制度在乡村社会的贯彻与实施 ,引发了乡村关系的变化与调整。然而 ,由于《村组法》遭遇村庄基础的不同 ,使现实的乡村关系颇具复杂性。本文所反映的则是 ,在现实的乡村关系中 ,不仅存在着乡政权对村庄选举与治理的主动介入 ,还包含着村庄对乡政权的主动依赖。由此 ,建构一种乡村关系类型的分析框架便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及价值理念的重要尺码。14个世纪以前,当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及古代东西方封建社会都在鄙视妇女的时候,《古兰经》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妇女的看法,它不仅提出男女同根相生的生物学理念,尊重妇女的人格和生命权,还给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权利和保障,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毫无疑问,研究《古兰经》的妇女赋权思想对了解穆斯林的妇女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婚姻家庭编是以关爱伦理为基点展开近亲属的个体权利规则。夫妻关爱伦理的实践内涵是“互爱互信”“恩爱相待”,法律内涵体现为“平等”“互爱”,强调以独立、平等的反分离的牵引力来实现夫妻之间的恩爱有常。亲子、“手足”、祖孙等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逻辑是基于“仁爱”之“爱”(单向的顺爱)和“仁爱”之“仁”(逆向的感恩的爱)这两种不同方向的“有序”的“爱”而展开的。实然层面,婚姻家庭编确以“和”为“航向标”指引着条文的修增,如为“恩爱有常”“仁爱有序”修增了正向规则、负向规则。应然层面,未来修法时还应当继续践行以“平等”为前提条件、以“爱”为内核要求、以“和”为目的要求的现代家庭伦理三原则,着重以关爱场域为“家庭”“家人”构建“优良家风建设”的主体要素,以“协力互助”为“恩爱有常”划定合理的“同居共财”界限,以“家顺人和”为其他近亲属“仁爱有序”添“砖”加“瓦”,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融入。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学者对于家庭的研究兴趣出现了复话的趋势。它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许多知识领域。起码在美国有这样的传统观点,即心理学和社会学在研究儿童发展方面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而这一复话的趋势使两门学科走到一起来了。从最近出版的《儿童发展》特刊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两门学科的共同合作特别适用于家庭发展和儿童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癌症病情告知涉及到的是一个不同于癌症患者知情同意权的问题。中国癌症病情的告知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家庭主义模式。家庭主义模式的确立,可以从患者的脆弱性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辩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癌症病情告知的家庭主义模式面临个体权利意识觉醒和家庭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挑战。有必要确立一种程序性的家庭主义模式,在尊重癌症患者知情权的基础上,按照家庭主义模式设计患者行使知情权的具体程序,在保障患者知情权和发挥家庭照护作用之间求得平衡。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中"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毅  杨震林  王亚柯 《学海》2002,(1):20-24
村民自治作为国家自上而下在农村推行的一项治理方式的变革 ,是村庄政治的新一轮制度变迁 ,其运行绩效离不开农村现实的社会环境 ,文本的设计必然遭遇新形势下复杂的利益格局。但是 ,正如笔者在个案中所发现的那样 ,遭遇的结果并非如初所愿 ,给农村政治带来憧憬。不仅如此 ,以民主为理想的村民自治在实践中被无情地置换为与人民公社时的大队运作模式区别甚微的“村委会自治” ,这使得多数学者惯用的以民主为视窗来透视村民自治的研究路径难以面对现实的困境。鉴于此 ,笔者借鉴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将村民自治在农村的推行视为一项制度变迁 ,选用经济利益为参数 ,来描述“村委会自治”现象的各种表征并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村民自治能得以真正落实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05,(1):9-9
新华社北京12月18日电2004年11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426号令,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2005年3月1日正式施行。《宗教事务条例》是我国宗教方面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它的颁布,对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宗教方面的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两个行政法规,对于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  相似文献   

15.
布成良 《学海》2002,(5):61-64
中国农村一些地方村支书由委任产生、村长由选举产生 ,这是目前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中存在的所谓“两套车”的现象。前进中发生的问题 ,只有在前进中解决。我们认为必须实行观念和制度的创新 ,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之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正>《温柔壳》聚焦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群体,讲述了两个精神病人相识、相爱和相互救赎的故事。两人因各自不幸的原生家庭患上精神疾病,在疗养院居住时相互关心而心生爱慕。两人离开疗养院后,各自独立工作,一起组建家庭并赡养同样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剧末,即将出生的孩子为苦难的家庭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7.
有偿人权还是无偿人权──与赵汀阳、邱本二位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研究》1996年第9期、1997年第2期分别刊载了赵汀阳先生的《有偿人权和做人主义》与邱本先生的《无偿人权和凡人主义》,读后很受启发。两文争论的焦点是:人权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即所谓人权依据问题。这是自人权理论提出之日起,便一直困惑着伦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们的跨学科难题。不过,依我所见,人权是一种权利,如果弄清了权利的依据,那么人权的依据也就迎刃而解了。一、权利的依据权利与权力相关。权力,如所周知,是保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手段。而社会,正如罗尔斯所说,不过是“所有参加者的利益的合作体系”。这种…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历代对《易》的诠释方法多样、观点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易学分为两派六宗,其中占卜宗、机祥宗、造化宗可归入象数派,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可归入义理派。象数派和义理派成为易学研究的两大学派,象数和义理成为易学的组成要素。传统一般认为:象数派和义理派是截然对立的,象数与义理也是难以相容的。我认为这种观点负面影响了对易学本质及易学哲学的客观认识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一、象数为《周易》之本,义理为《周易》之用在《周易》中,象数主要指卦交象和阴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养老保障的道德权利思考是针对老龄群体的伦理性探讨。本文在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含义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当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道德权利现状。指出主要存在着农村老人享受权利与机会的非均等化与养老保障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两个突出的问题。最后,本论文从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核心道德理念以及凸显以人为本的孝道原则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道德解决路径。其中后者又从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应的道德调控与建立和社会主义法制相匹配的道德权利的评估两点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弗雷德·米勒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自然、正义与权利》一书中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中存在个人权利的观念,宣称亚里士多德的语词表达可以对应霍菲尔德的权利逻辑,亚里士多德关于公共善的温和个人主义理解也支持个人权利观念。然而,米勒的这两个论断都站不住脚。实际上,霍菲尔德的权利框架不能成为所谓客观的参照物,其运用使得具体制度和实践支持下的公民成为仅仅符合逻辑联系的个体。亚里士多德关注的并不是受法律和制度保障的个人权利,而是公民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活动的公民权利,以及使得公民能够参与公共议事活动的政体和法律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