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当前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新情况,我们更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作者在总结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论文认为,只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营建清新活泼、通俗易懂的文风,澄清错误观念,就一定能够开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吴远  邓姗 《现代哲学》2012,(3):57-6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实现路径中,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包括满足需要是理论接受的动力源规律、接受主体与教育主体双向互动规律、能动性与受动性辩证统一规律、认知接受与情感接受渗透影响规律、内化外化循环往复发展规律等,这些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起着支配作用。借助这些规律的指导,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大众的主体意识,进而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霍涌泉  魏萍 《心理学报》2011,43(12):1468-1475
当今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盛行着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除了传统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心理学等思潮之外, 还涌现出了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和多元主义辩证法等新取向, 其中批判心理学已成为发展的主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随着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研究运动的日益高涨, 如何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理论资源, 是我们中国心理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远  吴学东 《学海》2012,(2):5-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揭示和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键就在于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自觉地按规律组织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视角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研究和把握如下三个规律: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和不同群体职业实践相结合;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适合不同群体的思想政治及知识状况;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大众化”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引导大众自己解放自己,不断激发大众的主体性.本文在深化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理解基础上,来探寻新形势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指出“大众化”将使马克思主义贴近民众生活,融化于群众血液之中、从而更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文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生活实践所需,又是理论深化之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分析中国文化问题,认为近代以来面对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教条主义等错误的文化思潮,中国人迫切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毛泽东从文化的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和生活化等角度,对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如何可能"问题给出答案。毛泽东关于文化自信的丰富思想启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国国情纳入考察范畴,并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创新话语方式、扩展话语内涵、提升话语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由概念提出、学理对话,逐渐过渡到形成革命运动的实践阶段,“社会革命”由此被纳入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进程。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路径,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这篇文章提出,要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不研究作为其批判对象和论辩对手的种种理论思潮。应该说,这是很有启发性的。当然,全面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涵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它,不仅需要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批判对象和论辩对手的思想,而且需要研究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挑战者和对立面的种种理论思潮,把错误思潮提出或曲解了的问题真正转化为我们正面研究的课题。同时,也需要把这种研究同对一定的时代条件、现实生活的分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考察结合起来。这其中,关键在于科学…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原则、内容、结构和途径等几方面内容。笔者在梳理和回顾以往研究成果以后认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是学术理论界和宣传教育界接下来需要突破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美国杜克大学教授。他以及时而全面地对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概括和评价[1],而成为当代西方学界著名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詹姆逊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分析的要旨。本文将其意识形态理论归结为"文化历史主义",即他主张对现代社会特别是晚期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现实的维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面临着精神诉求的困境、实践方式的困境、传媒整合的困境和话语转换的困境。如何克服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走出传播困境,需要在传播实践过程中化解理想化与世俗化的矛盾、精英化与草根化的矛盾、碎片化与统一化的矛盾、外来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自身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发展进步艰苦卓绝奋斗的90年,也是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90年。在这90年的伟大历程中,党既在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1):5-11
21世纪中国的复兴内含了思想层面的变革,这与作为基本约束性条件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直接关联。马克思主义能否以及如何在回应现实问题中指引中国复兴的方向?从现实看,马克思主义面临众多困境,这源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张力、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等。让马克思主义恢复和展现其参与变革现实的力量,需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的创新性变革,构建理论创新的系统机制。在实现文明复兴的进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既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克服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局限,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与变革意识并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将直接影响中国复兴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雷禹 《世界哲学》2023,(3):16-27
无论是作为狭义的学院化知识传统,还是广义的社会思潮,加速主义不仅突破了既有的理论模式,而且挑战了流行的政治战略,以致于无法凝聚为有效的、普遍的共识而陷入相互竞争的局面。在理论上,加速主义表征了资本主义启蒙的元叙事困境;在立场上,加速主义堕入左与右的对立之中;在实践上,加速主义无法辨识资本主义本身的位置。加速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造成了极大挑战,它一方面试图保留马克思,另一方面却又取消马克思主义。因此,认真厘清加速主义思潮的悖论和困境,真正识别和把握其本质,重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意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哲学大众化运动兴起,特别是艾思奇《大众哲学》出版以来,大众哲学和哲学大众化便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大众哲学"的概念不仅因这本脍炙人口的大众哲学著作而广为传播,而且已经超越了一本书名的有限含义,逐渐演化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一种话语体系、理论形态和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人们在关  相似文献   

16.
田明 《现代哲学》2005,(1):58-58
2004年12月26日,“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5期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所长靳辉明教授,他主要围绕三个部分向在场的诸位学者和同学做了报告。这三个部分是:1.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研究的若干问题;2.当前形势下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3.新形势下几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入分析这一时期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三次争论,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否缺乏伦理学?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如何展现人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是否是一种人道主义?进而,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逻辑中,如何理解事实与价值的关系、理论与革命的关系以及人道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理论困难。二十世纪上半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源所展现出的焦点问题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仍然具有重大意义,解决其中的理论困难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宗教在国际国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上升,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宗教观,是我们观察宗教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开展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搞好宗教研究的基本科学方法。当前,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把握其历史唯物的基本原则、科学辩证的基本方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对这一关系的相关辩论始于第二国际时期。基于新康德主义的巨大影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构成的严峻挑战,第二国际内部在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关系论争中出现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矛盾论”、以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分离论”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包含论”等理论立场。其根源在于对以科学方式有效地改变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片面化解读。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关系论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在此问题上讨论的对象,也是建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需要辨析和反思的重要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从理论渊源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是怀特海哲学经过创立阶段、过程神学阶段、生态神学阶段、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阶段之后的新发展阶段,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神学色彩鲜明的怀特海主义。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存在很多曲解,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不是超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是歪曲和冒充了马克思主义。唯有科学区分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探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才能澄清人们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模糊认识,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