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日韩佛教界联合举办和平法会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祭,也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为铭记历史、祭奠逝者、凝聚共识、珍爱和平,12月13日,中、日、韩三国近300名僧侣及部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聚集在江东门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庄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世界和平法会’",共同超荐逝者、告慰英灵,以自身的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5,(1)
<正>本刊讯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日下午,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150名僧人以及250多名佛教人士聚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祈愿世界和平法会",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时代与哲学关系的考察是其转向并提出社会主义理念的内在动因。社会主义理念包括三个层面,即社会思想、批判哲学与"革命的科学",它是马克思把握和超越时代的哲学依据。第一,在反思黑格尔法哲学与卢格阐发的"政治时代"时,马克思在"社会思想"而非"政治理智"中把握德国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想成为他转向社会主义理念的哲学起点。第二,在批判以往共产主义者将私有财产与作为新时代的共产主义截然分立的"粗陋观念"时,马克思在"批判哲学"视野中界划了"批判的共产主义"与"粗陋的共产主义",批判哲学成为他评判同时代共产主义者的哲学标尺。第三,在批判以往社会主义者从既定的经济范畴和原理出发超越"资产阶级时代"的做法只是"经济学上的空论"时,马克思在"革命的科学"层面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身潜在的社会主义倾向。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理念中对时代的把握、对同时代人的批判,不仅具有思想史意义,更是直面当下时代的重要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是从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主办的"生活哲学:阐释与创新"天津论坛的会议论文中选出的。黄旺博士的《论作为记忆和希望的生活世界——基于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沉思》一文,由胡塞尔对"原初生活世界"的分析出发,澄清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中的基本矛盾,继而引入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研究,作为对生活世界时间轴上历史和未来向度的展开。魏忠明副教授在《走出生活技术化的生存论困境:技术的袪魅与生活的去  相似文献   

5.
温立峰 《学海》2005,(6):202-204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在世界各国以各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之际,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和伦敦犹太文化中心于2005年8月7-11日共同在南京大学召开了“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国际研讨会”,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了二战期间发生在欧洲和亚洲两地、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两大惨剧。国内学者主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中国对日受害索赔诉讼代表团、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若干著名高校。国外学者主要来自著名研究纳粹屠犹机构和纪念…  相似文献   

6.
借助脑成像技术,人类超常记忆研究揭示出:世界记忆大师与常人存在显著的脑功能差异,如海马等区域的激活;随着领域内训练增加,知识与经验逐渐取代一般能力来影响记忆活动,如在空间记忆任务上相关脑区激活量减少且集中;行为层面的记忆理论找到了相应的电生理基础,如国际象棋记忆的"组块"位于颞叶,音乐领域的"长时工作记忆"与脑区负波有关.同时,期待更多从生理层面上来揭示人类超常记忆能力实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陈新 《学海》2001,(4):44-50
"世界历史"观念作为我们理解世界、描述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希腊化时代;中世纪,它融入宗教哲学,完成了哲学化转向.近代以来,理性取代了上帝,"世界历史"观念随之转向认识论,并逐步成为孕育欧洲中心论的温床.近代早期,维柯与伏尔泰为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确立了基本的范式,这种范式大大削弱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观念广泛具有的实践性.自康德始,近代"世界历史"观念以德国思想家为其表述者.康德的创造性表现在,他认为普遍世界历史的存在,首先是人们以某种预想为线索进行撰述的结果;赫德尔则以强调个体的特殊性与历史性的方式来撰述世界历史.西方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代表着近代"世界历史"观念的确立与完善,同时意味着中世纪普世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8.
在高等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并逐渐在中国各大高校付诸实践。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人格"为核心教育理念。美术史论类通识教育课程就必须打破原本专业艺术史教育的单一知识型和研究型模式,从知识、能力、思想等多方位、多角度入手构建全新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汪伊举 《学海》2006,1(5):119-125
现代性是从中世纪末萌芽的,在其发展中取得了普世意义的理性形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现代化的出生比现代性稍晚,它由三个层面组成: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现代性与现代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精神和各民族皆追求的事业。现代性与现代化不是同一事物,但它们在历史背景上、精神源泉上和构建现代国家上存在着同一又有差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艾仁贵 《学海》2014,(3):188-194
纳粹大屠杀作为犹太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浩劫,以色列建国后对其进行政治化的控制、管理与运用,在时间上的突出表现就是将其设定为国家纪念节日。当然,它的确立过程漫长,在日期与名称问题上各个阵营有不同提议乃至分歧,中间又几经更迭,直到1959年才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最终将尼散月27日确定为纳粹大屠杀与英雄主义纪念日。本文以这一历史事件为例,剖析以色列建国初期国家建构与社会化进程中,通过对大屠杀创伤记忆赋予英雄主义的价值内涵,把新到的流散犹太人整合进现代国家的政治认同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哲学层面,通过与英法自由主义的比较,马克思指认德国自由主义秉赋"观念论"特质,并揭橥德国自由主义"观念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成因。在实践哲学层面,马克思认为德国自由主义"观念论"崇尚一种"理论实践"形态,并依据"群众-精神"实践主体、"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实践结构、"改变世界-解释世界"实践功能等实践唯物主义逻辑,揭示德国自由主义"理论实践"的抽象性和狭隘性。在政治哲学层面,马克思认为德国自由主义"理论实践"的重要指向是对英法自由主义的批判,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自由人"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所自诩的"自由主义批判"的批驳,马克思揭穿德国自由主义的错位历史观和保守政治观,彰显实践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诞生于轴心时代的中国先秦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理论特点和观照世界的方法。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儒家着重从现实人伦和道德修为立论不同,而是从宇宙万物的同一性角度思考世界的本原和存在方式,因而其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生存论哲学和终极关怀。在这一层面,它与儒家有许多分野:如在宇宙论上,道家属本体论,儒家属生成(衍化)论;在行为根据上,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儒家崇尚"尊道贵德";在价值观上,道家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平等观,儒家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仁民而爱物"的差序伦理。这些在今天以传统资源应对工业化弊端的舆论场域,往往被纳入"天人合一"的框架笼统视之,这在本文看来是需要作细致分疏和分判的。最为重要的是,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与其说是具体结论,不如说是方法,是其对世界整体构成和生存状态的根本看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悲剧向希腊古典悲剧创作还原的失败经验,在荷尔德林那里已经揭示了回归的不可能性。现在要进入政治问题域中,探讨这一美学上的"模仿"动机和操作,乃是根植于德意志文化深层结构中回归希腊的"原生性神话"。这一神话书写,试图从审美文化和艺术上回到民族精神的源头,进而从文化再生的层面实现德意志民族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大致从莱辛和温克尔曼开始,经过浪漫派的洗礼,至到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纠葛为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的精神进程中,一方面呈现出审美精神的激进,另一方面却是政治观念上的极端保守,二者相互浸染,呈现为"审美化的政治"问题。这种生存论式的美学-政治论,用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与英雄式的决断论来实现对此在生存的挽救和重整,深刻影响了德意志民族,乃至人类世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造成的革命变革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这一变革的实质就在于 ,它使哲学发生了“生存论转向” ,即使哲学关注的焦点从超验世界转向“感性世界” ,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 ,从“寻求最高原因”转向探究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 ,“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 ,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马克思语 )。这样 ,马克思哲学便终结了“形而上学” ,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 ,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我在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的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的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的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哲学。利科关于记忆、遗忘和虚构想象的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的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的历史处境、遗忘的存在处境和想象的"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的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和希望(失望)的生活世界。对这一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的关注是哲学家的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的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的提醒。  相似文献   

16.
刘同舫 《哲学研究》2023,(3):5-14+126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科学的大历史观,积极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在秉持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意识这一思想前提下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叙事。唯物史观赋予中国道路以现代性理念,推动中国道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自主创新,使中国在现实的世界历史进程中构建出现代化新道路的宏伟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立足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起点,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展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之变”的辩证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构建基于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全球现代化发展的多元路径,开启了世界历史时代转变的新起点,推动了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展现了现代化的崭新图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有助于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80年前,中华大地腥风血雨,南京大屠杀30万中华儿女丧生日军屠刀之下,震惊世界。其间,美国基督会在南京工作的六位传教士,不顾自己安危,坚守南京,领导和参与了救护25万中国人民的壮举。他们是迈纳·舍尔·贝德士博士,刘易斯·史迈斯博士,明尼·魏特琳女士,鲍恩典女士,詹姆斯·麦卡伦先生和裴睿德大夫。他们是当时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给家人和亲友写信,传达出血城南京的真相。因为在美国基督会工作的关系,同时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约研究员,笔者朱晓陵博士多次陪同美国团来纪念馆参观,也协助来自国内的学者、电视台摄制组访问美国基督会档案馆收集历史资料,在浩瀚的文档里,翻阅那些南京大屠杀有关的书信和照片,每页文件,张张照片,都浸透着国际友人跨越国界,跨越宗教信仰,忘我救人的精神。中华民族是感恩的民族,对包括此六位基督会传教士在内的在历史上和民族存亡关键时刻帮助过我国的国际友人,我们应以各种方式表示缅怀和加以表彰。因此笔者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公祭之际,特撰写此文,以祭南京大屠杀期间死难的人们,并纪念当时在南京出生入死的六位美国基督会友人。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5,(3):33-40
"法治中国"是中国整体国家建构与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构成。评估这一历史进程的前提是"后发国家"之规定性:法治制度的西方移植性、法治理念与价值形态的传统继承与变革的二元性以及法治变革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难题。"分享普遍性的特殊性"之新通三统论以及"自由共和主义"哲学传统应成为评价和指导中国法治发展的规范性基础。法治评估应立足演进主义文明论、程序主义制度论和自由共和主义哲学论三个宏观层面进行指标设计与科学评估,保证法治中国宏观走向的规范正确性与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后工业时代绘画在西方艺术历史中转变与发展最为明显,这个时期所有的艺术家的创作都处在排斥学院派传统的对事物描摹的创作手法,而是转向描摹客观现实世界并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呈现出一种新的精神形态。这种全新的个性化的艺术创作形式,在色彩构成上不断挖掘,希望找到可以充分传递更具主观情感及思想的要素,这种探索的精神充分体现在艺术家们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及个人绘画技巧与风格上。1867年10月3日出生于法国巴黎并在西方绘画历史中有着很高地位的皮埃尔·博纳尔是法国著名的纳比派画家。处在那个时期的博纳尔在画面上运用梦幻的色彩,在西方美术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色彩魔术师"。  相似文献   

20.
两个世界与历史理念--一种历史观念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世界与理性自由的理念构成了古希腊时代以来西方哲学-文化的基本传统和基本精神。这一传统直到马克思哲学产生后才受到了实践批判的深刻挑战。本文对这一历史过程作了概括性考察,认为在两个世界的张力结构与理性自由的基本理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本文不同意把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这样一种精神传统仅仅批判为唯心主义的简单化做法,认为有必要深入考察这种传统在西方哲学-文化史上的基本意义。在本文看来,两个世界与理性自由的理念在历史的前进发展中不断发生着内容的更新与转换,但只有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批判中才得到了彻底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