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7,(2):74-82
韩国的政治转型动摇了压制性的劳工体制,而这曾是威权-发展型国家的一个制度"内核",极大地推动了劳工阶级化的进程,壮大了劳工运动的势力。然而在民主巩固与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情景下,韩国劳工运动很快失去了动能,公民权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的主导范式。韩国样本表明,劳工政治是结构化因素形塑的产物,政权属性与工业化形态对劳工政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金燕 《学海》2014,(3):180-187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英国的劳工立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人获得了与雇主平等的政治与法律地位;《雇主责任法》等一系列保护性立法进一步限制了雇主的自由,使其不能再任意侵害工人的利益;工会的合法地位以及集体谈判的合法性得到确认,为工会争取经济权利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劳工立法的发展印证了社会思潮由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江雪松 《学海》2015,(2):9-14
《资本论》诠释劳工权益的核心是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展开劳动权的讨论。透过对商品价值形式与价值计量的辩证分析,揭示出劳工权益所蕴涵的劳动权,具体表现为劳动平等权与劳动报酬权。抽象劳动是劳动平等权的内核,劳动力价值计量成为劳动报酬权的基础,劳动解放是劳工权益的终极实现。《资本论》所诠释的劳工权益逻辑在于正确处理劳动力的产权化与人权化,不断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工作日,让劳动者拥有更多自由时间实现全面发展,提升劳动能力,从而有助于更好的物质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诚 《法音》2009,(8):3-4
今天,我们抱着缅怀与感恩的心,前来参加在东京本久寺隆重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中国在日殉难劳工慰灵法会”。我们缅怀的是,在六十多年前那场不幸的战争中,失去宝贵生命的中国在日殉难劳工们。以及所有在那场战争中死难的无辜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我们感恩的是,所有为筹办此次法会付出辛劳的日本友人们,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9月6日上午,中国佛教协会与日本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第13次访中代表团在北京广济寺共同举行中日佛教界为我国二战死难劳工超度法会。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9月25日上午,以日本佛教界友人、曹洞宗大乘院药王寺住持田中考印长老为首的日本北海道开拓死难者慰灵访华团一行 46人,在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北京广济寺举行了中国死难劳工慰灵法会。 侵华战争期间,日军掳掠许多中国及朝鲜半岛的劳工到日本,强制进行繁重体力劳动,大量劳工死于非人道虐待。札幌大乘院药王寺住持田中考印在30年前即对死难劳工情况进行调查,收集到死难劳工名单约一万人,其中有中国劳工三千余人,并于15年前建立慰灵碑六角堂,将死难劳工名簿祭祀于内。田中长老曾于1989年应中国佛协邀请访华。 …  相似文献   

7.
周蕾 《天风》2008,(23):40-41
1890年,基督教女青年会由美国传入中国,在杭州弘道女中成立中国第一个学校女青年会.1908年起,上海、广州、北京等地陆续成立城市女青年会.1923年,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在上海诞生.早期的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下称"女青年会")主要通过集体活动与有教育意义的各项事工,传播福音.  相似文献   

8.
岳清华 《天风》2020,(1):20-22
宗教当植根于当代,宗教现代化是中国宗教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卓新平教授指出:"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其存在的所有宗教都面临着自身的更新问题。"诚然,无论作为一种观念实体抑或组织实体的中国宗教,其生存与发展都取决于其如何与现代处境对话;无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还是作为现代文化载体,其作用与影响也都取决于其怎样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纵观当下,中国宗教现代化还存在若干问题,本文以中国基督教为例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许叶萍  石秀印 《学海》2011,(1):115-123
本文提示了与农民工有关的双层级差现象,认为马克思的"资本-剥削"概念不能对此提供足够的解释。根据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基于东方社会的现实,提出了"权力-剥夺"概念,认为这是双层级差现象的原因。"权力-剥夺"也可以延伸到对中国社会越来越大的其他社会差别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女青年会,英文名称是"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WCA).1890年,基督教女青年会由美国传人中国,在杭州弘道女中成立中国第一个学校女青年会.  相似文献   

11.
刘挺 《学海》2004,(6):65-69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起点的不平等造成了结果的不平等,其直接的表现就是南北之间、发达国家社会内部、发展中国家社会内部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剧。全球范围内愈发明显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造成了一种“全球化的富人和区域化的穷人”现象,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由此引发。对此,在全球范围内促成一种新的劳资妥协的形成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狄百瑞是西方"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狄氏一生努力推动并促成了美国中国学对中国思想系统内部概念的研究,将中国传统思想引入西方乃至世界视野,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狄百瑞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与现代性息息相关,现代政治运动与思潮是狄百瑞学术研究的根本推动力;狄百瑞对中国传统进行研究,促成符合现代性观念的中国传统人文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兼容、统一,最终落脚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现代性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5):87-94
本文讨论了西方早期社会调查的"内在"和"外在"状况,阐释了这两条线索背后的理论史的问题。本文认为,从西方社会调查的政治与社会处境的研究来看,将早期社会调查仅仅视为对社会失序的批判性回应,忽略了早期社会调查与国家理性以及与早期社会科学的复杂的关联。从西方社会调查在现代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来看,将早期社会调查视为通向专业化学科知识的一环,既忽视了所谓专业化的历史节点,也忽视了现代社会科学追求规范秩序的意涵,同时简化了社会科学形成过程中的知识生态的复杂性。本文最后简述了这两个思路如何可能与反思中国早期社会研究的工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与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探讨了一种有别于一般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研究的形式与方法,并以这样的形式与方法在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成果.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张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对传统的中国哲学的考察中"深悟其精义",启发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同时,也能够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方法启示,有助于我们从中国哲学问题的角度去关注、总结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拓展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15.
脱域与重构:反思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与哲学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反思现代性出现了本土化的"脱域"与"重构"两大特征。所谓本土的"脱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正处在一种"时空倒错"的格局中,原本在西方依次出场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于中国共时出场或错序出场;所谓"重构",即与全球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对接的中国现代化既不是经典现代性,也不是后现代,也不是西欧"新现代"或"反思的现代性"的跨界平移,而是立足中国本土的"新现代性",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风格的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来观察中国问题,建立中国新现代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梳理"与"重建"是其重要的致思理路。作为民族哲学的儒学应积极面对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引发的调整与挑战,构建出新的辩证吸收西方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哲学,并从儒家立场对世界和人类的普遍性问题给予解答。《仁学本体论》以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为核心,从"仁本体"的角度历史性地吸收了儒家哲学的优秀内容,从新的视角创造性地理清了中华民族哲学传统与文化积淀的脉络;同时,在"中国文化主体"的前提下,再定义了"自由、平等、公正"等西方价值,提出"仁统四德"、"以仁为体,以和为用"等哲学观点,尝试解决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价值问题,从哲学上揭示了中国文化面对现代世界的价值之所在。更重要的是,由是书引发的"中国哲学再建构"问题,必将是今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人文易与民族魂"的关系问题,是萧萐父先生对易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所作的宏论。"人文易"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义理易,而是通过对传统象数易、义理易、占卜易的合理要素的吸收,重新建构适应现代文化建设需要的一种人文哲思。这一人文哲思的文本依据是《周易》的经、传、注等易学史著作,其问题意识即是如何重铸现代中国精神。古老的中国既要建成现代性的国家,又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族魂"。而易哲学所包含的丰富人文精神资源,将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特别是现代"民族魂"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持续为之研究与阐发。  相似文献   

18.
<正>清华大学是"现代中国哲学"发祥地之一,更是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发源地与学术重镇。清华的西方哲学研究曾在清华人文社会科学的缔造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现代中国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形成了"清华哲学学派"。清华学人的研究成果既代表了中国现代哲学的高度,也代表了20世纪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深度。他们在哲学教  相似文献   

19.
江灿腾专研近现代中国汉传佛教史,在台湾现代佛教史领域尤有成效.依笔者多年观察,江灿腾与台湾现代佛教史这一学门的确立密不可分,且其学术成就又与其学术性格极为相关,此外他在建构台湾现代佛教史上,也有其特色.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议题.文章最后复就江灿腾对书籍编辑的重视、佛教史研究者对当代佛教的态度问题、佛教史研究的时代使命、有关“东亚研究视角”的检讨等问题,进一步论述本文题旨,并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史研究,一直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王国维以来,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进行阐释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也注定了对中国美学实相的偏离。而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中国美学史的这种研究与书写方式则缺乏深度反思。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在2013年年末举办了"中国美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学术专题研讨会,1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探讨交流了当下中国美学史研究与书写中的主要问题、如何实现中国美学史本身的回归与还原以及中国美学史研究对审美文化研究的借鉴等三个层面的问题,展示了目前国内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深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