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个读了圣经而不做革命之梦的人是误读圣经的人。作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斯特·布洛赫恰恰在基督教中发现了"希望"要素,这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思想的创新所在。圣经宗教的本真遗产是对尘世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基督教以及以后的基督教思想中所剩下的正是我们人类应当追求的自由的王国。在布洛赫那里,所谓"元宗教"并非"非宗教",而是遗产中的宗教,这意味着既与神的信仰决裂,又超越传统无神论去证实宗教的连续性。作为一种"元宗教",布洛赫宗教无神论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没有超越者的超越活动",创建一种既不同于有神论也不同于无神论的"没有神的王国",即全面发展人的本性,全面实现人的自由,走向马克思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王国"。  相似文献   

2.
提要:在中世纪的欧洲,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与萨法迪姆犹太人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犹太社群,而拉什和伊本·以斯拉分别为这两个犹太社群的释经代表。拉什遵循圣经字义与塔木德传统,他对《创世纪》开篇的解释,开启了圣经历史批判的篇章。伊本·以斯拉则深受伊斯兰教哲学家阿维森纳的影响,关注圣经的理性传统与处境的维度,他对摩西的五经作者身份与《以赛亚书》之作者的探讨,直接启发了17世纪的斯宾诺莎。因此,作为三大"圣书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宗教经典诠释领域呈现出互动与融合。这在中世纪的历史处境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6,(3)
正如我在前文中所一直强调的,圣经是基督徒信仰"规范中的规范",也是神学思考的"法度"。毋庸置疑,圣经作为上帝的道,是永活的,它应该并且能够向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信仰群体提供时代的信息、属灵的亮光及灵命的食粮。但圣经如何向我们说话,就涉及到一个解释圣经的问题。也就是说,圣经中所记载的上帝的话,需要解开,才能发出亮光(参诗119:130)。圣经是我们信仰  相似文献   

4.
神话是圣经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它既凝聚着圣经作者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想象与解释,也在强化后人对世界与文明起源的理解。19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乔治·史密斯对巴比伦版大洪水叙事的发现为进一步追溯人类文明起源,探讨圣经神话与古代近东传统之关联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20年后,德国学者贡克尔发表了《创世与混沌》(1895)一书,再次牵扯出圣经神话借鉴巴比伦传统的话题。20世纪初,德国学者德里奇相继发表题为"圣经与巴比伦"的三次演讲,把圣经神话与巴比伦文明关系的学术之争推向宗教神学之争。  相似文献   

5.
斯坦顿为早期女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她不仅领导了19世纪末的妇女解放运动,而且,其著《妇女圣经》,从根源上抨击了犹太教与基督宗教传统中的父权制。她指出圣经是造成妇女从属的根本原因,同时,质疑圣经为上帝之"神圣启示与话语"。她激进的个人主义传统与女性主义理论,力透纸背,对后来的宗教、性别与妇女研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包智敏 《天风》2009,(5):26-28
今天我们手中的圣经是1919年出版的,称为"和合本"(UNION VERSION).和合本圣经的翻译综合和吸收了当时已经翻译的各种中文圣经版本(多为文言文和地方方言译本).基本上按照1885年出版的圣经英文修订版(RV)为蓝本翻译的,而圣经英文修订版又是在圣经英语钦定本(又称雅各王版KJV)基础上修订的,同时,和合本圣经还是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专家联合参与的一项工程,故称为"和合",即"联合"之意.这项翻译工程浩大,从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传教士大会决定共同翻译联合圣经译本,到1906年完成新约部分,至全部完成定稿,并于1919年全书出版,历时达29年之久.和合本圣经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教会而言,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正在推广的白话文而言,也是一件大事,曾获得"白话文先驱"的美誉.译经委员会把"信、达、雅"作为经文的翻译原则贯彻始终,使和合本圣经既通俗流畅,又有庄重的语感之美,成为今天全球华人基督教广泛使用的译本.目前虽有多个中文圣经译本问世,但和合本圣经的地位无法代替.我们为之感谢神,这一切都是在圣灵的引导带领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李哲 《宗教学研究》2012,(3):183-190
"X-■"结构,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个固定短语结构,它由■,即"女儿"(daugh-ter)一词与其它名词(多为专有名词)或复合名词叠加而构成。对于这一希伯文短语的语法分析,学界的观点从最初的"从属关系",到"同位结构关系",再到"性质描述关系",前后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从而,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圣经》对该结构的翻译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将从该希伯来文短语的语法结构着手,详细分析该短语在整个语句中的含义,试阐发其语法关系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学特征及其神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着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指出,近代圣经评鉴学兴起的过程,就是在圣经观和释经路线上各种因素纠葛、斗争的过程。17-18世纪科学、政治和哲学的发展和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基础的变动。这种变动必然会引发包括宗教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最突出的就是对正统教义和圣经宗教的新的看法与评鉴。从史料上看,虽然新兴思想家对圣经的各种评鉴甚至是攻击,似乎是零散的、突发的、个人式的、有些是在内容上互相重叠的,但这些基本事实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共同的哲学基础——即近现代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启蒙思想等等;更与当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精神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新思潮在圣经观上与掌握神学话语权力的教会当局的缠斗,实际上是不同的世界观和上帝观的斗争,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斗争,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的斗争,不同的社会伦理取向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的古老历史和宗教的多元化决定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构成的世界,不同时代的社会处境也对他们的信仰提出了各种挑战,会创造怎样一种阅读圣经的方法,用来诠释基督教经典并确立自己的身份意识。本文选取吴雷川与赵紫宸为个案的研究对象,以他们读《圣经》的原则与方法为例,考察中国现代基督徒知识分子是如何看待和阐释经文,试图以此为亚洲处境下的圣经诠释学提供研究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10.
《希伯来圣经》中有很多关于神迹的描写,这些神迹被后世学者进行了不同的注解和诠释,奠定了犹太集体意识中理解神迹的基础。《希伯来圣经》中的神迹对现代犹太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开拓出宗教文化独到的认识,推动了现代犹太哲人思想的孕育。神迹在建构犹太集体记忆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犹太文化史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1.
钟力 《福建宗教》2001,(2):42-42
基督教,英文为Christianity,公元一世纪源于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一些小的教派。《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早期的《圣经》包括《圣经旧约》、《圣经后典》和《圣经新约》。1520年后,基督教分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圣经》只包括《圣经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后典》。《圣经》的前一部分为希伯来文,后一部分为希腊文。及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拉丁文译本。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被译成各国文字。  相似文献   

12.
成祖明 《世界宗教研究》2012,(4):117-130,192
圣经社会学批评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圣经批评学流派之一,源自现代圣经批评学,但将社会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圣经批评中形成圣经社会学批评,则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歌德瓦是圣经社会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引入到圣经批评学之中,重构了以亚威崇拜为中心的古代以色列社会。他从"反抗模式"出发,论述了亚威信仰和崇拜源于受压迫的乡村农牧民,他们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亚威信仰的诞生;亚威崇拜对早期以色列社会的作用不仅产生一套"伦理规范",更是深入社会结构深层的权力象征,在以色列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是维系以色列共同体平等的社会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胡浩 《学海》2007,(1):110-116
19世纪上半叶,在犹太学领域兴起的科学运动是在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现代反犹主义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它的背后潜藏着深厚政治和民族动因。德意志民族主义一方面强化了反犹主义,使得犹太知识精英在文化界特别是大学面临困境,犹太人从痛苦的经历中感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存在意识。作为一种正面力量,德意志民族浪漫主义思潮也激发并强化了犹太民族自信心,它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汇合,为科学犹太学提供了动力。因此,犹太科学运动可以被看作是犹太民族史上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4.
黄凤想 《天风》2004,(1):27-30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于基督徒来说是行事为人的衡量标准,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标准。基于圣经在基督徒心目中如此重要的地位,对于圣经的解释就尤为必要了。基督教会两千多年的释经史,使我们明白圣经是需要解释的一本书;并且对同一段经文有不同的解释,也是促使教会不断追求更确切经文意义的动力。对于圣经中某段经文  相似文献   

15.
高英 《天风》2004,(4):31-34
1、圣经观与释经学 圣经观是指一个基督徒对圣经抱有的整体看法和对圣经所持有的根本态度。基督徒的圣经观是建立在我们如何理解和解释圣经话语的基础上的。—个基督徒有什么样的圣经观,就有什么样的信仰表达。也就是说,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实践,取决于他(她)有什么样的圣经观,取决于她(他)如何解释和理解圣经。 当前中国基督教会正在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调整、更新我们的圣经  相似文献   

16.
李栋 《天风》2003,(12):24-26
圣经是信仰的“教科书”,信徒信仰生活的必读物。圣经所展示给每一个信徒应该说是一样的:面对同样的版本,卷数一样经节一样,字数一样,甚至标点符号都是一样;但确实存在着信徒对圣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对基督徒来说,圣经是我们信仰生活的权威,也是神学的规范。圣经是神的话,凡不信或违背圣经教导的,就是不信神或违背神。圣经是神藉人的文字而传达给人的特殊启示。神藉着圣经向我们说话,也在圣经中向我们说话。因此,我们要打开圣经,藉着圣经与圣经所见证的那位耶稣基督相遇。圣经是基督教一切宣讲和教导的根据和准则,因此可以说是神特殊启示的文字部  相似文献   

18.
陈大治 《天风》2005,(4):36-38
"神学"就是"教会在思考"。丁主教在其文集中将 这种神学思考总结为如何把基督教的信仰和生活的现 实结合起来,成为既合乎理性又具有超越能力的理论。 因此,当前中国基督教会正在开展的神学思想建设就 是在具体看得见的事工中所进行的思考和行动。旨在 调整和甄别存在于现今教会中一些信仰的误区和极端, 帮助信徒建立起全面、正确、平衡的圣经观和释经观, 从而引领信众寻求和认识上帝正确的启示和带领,以 指导现实社会处境中的生活行为。最终的目的,是要使 我们回到圣经的启示中生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圣经的禁像传统及其被中国开封犹太人与太平天国基督徒所挪用的特殊议题.论文呈现了希伯来圣经的禁像传统,分析了开封犹太人对这一传统的坚持,并能同本地人和平相处的现实,指出太平天国如何以极端的方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破坏神像的基督教革命派.通过探讨这两个群体对"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这一诫命的诠释与实践,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外来宗教与中国本土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何等重要.这对于认识和处理当今的宗教冲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神学是处境下对上帝思考的总结,这在《圣经》中是有它深厚的基础的。《圣经》一方面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神的思考,并竭力透过历史和其中的事件来建立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的模式;但另一方面,《圣经》也毫不掩饰在具体环境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