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钦香 《学海》2014,(6):178-182
牟宗三认为即便是"开阔、弘通"如船山者,尚不能转出"民主政治"的新外王,此即为船山政治思想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牟先生这一评价,是把西方政治哲学中作为政体形式之一的"民主制"看作儒家有无政道的评判准则,如此限制了关于政体形式的讨论类型,致使无法同情地理解"圣君贤相"这一混合君主制、贵族制的"儒家"式政体形式,同时对民主制本身之弊端也缺乏必要的分析。另一方面,牟先生希望在王船山注重事功的基础之上再"稍进一步",转出"民主政治",应该说这个创见可以弥补儒家政治思想中"公民政治主体"缺位的不足,在儒家关于政体形式的探讨中,确实缺少对民主政体形式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的立法理论是中国古代立法理论之源。以儒墨道法诸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在立法根据论、立法主体论、立法原则论和立法价值论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历程中,被不同时代的立法者加以吸收或利用,从而引起它们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立法的深层文化基础,构成了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的精神层面,从而使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生机勃勃,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3.
林国华 《现代哲学》2008,(2):96-102
政体分类理论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但是对它的讨论并不限于政治哲学家,古代诗人和史家也都把它当作自己的问题."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经典史撰第三卷第79-83节记述了一场著名的对话,其主题就是比较三种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的优劣.这段辩论被后世学界一直当作政体分类理论最早的"客观研究".本文通过精读这段历史文本,指出希罗多德的研究也许并非客观,而且也不必客观,因为他拥有属于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教诲.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论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对于该体系所具备确切内涵的各方面、以及由其所结成的整个架构的整体理论性质,却很少有人能深入体察。本文通过对《周易》阴阳论的细致分析,提出该理论作为一种形而上学宇宙论,实则是一个内在含括生命论、差异论与秩序论等三个主要方面,并以其中生命论为根基也是最终目的的层级结构。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中包含有丰富的医学保健心理思想,包括贵生论、全天论、养生论、情志相胜论等,其中有关人类本性的思想与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异曲同工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明中国古代医学保健心理思想的超前发达和先知先觉。《吕氏春秋》中的医学保健心理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本土心理学,挖掘、分析和总结这些医学保健心理思想并古为今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早产生的伦理学理论主要是目的论的.超验目的论、幸福论、快乐主义是它的重要形式.效用主义是快乐主义的一种较晚近的形式.德性伦理学也是最早产生的一种目的论伦理学.中国儒家学说在其核心处是一种德性的伦理学.在斯多亚学派的学说中,德性与至善概念疏离后成为目的本身.在西方,德性伦理学又由于它具有的不同特点被称为完善论或自我实现论.从德性伦理学中逐步分离出独立的正当概念.康德在许多方面来说是从德性伦理学到义务论伦理学的联系环节.在义务论伦理学中正当(应当)成为核心的概念.在义务论伦理学中,基于对正当的不同解说,形成责任论与权利论两脉.康德学说是责任论的杰出典范.在权利论中,首先形成作为其古代先声的回应的近现代契约论伦理学.从这种传统中新近发展出程序论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董波 《世界哲学》2017,(4):102-108
最佳政体概念对于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把政体划分为六种:王制、贵族制和公民制为正当政体,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为变态政体。对此有不同的观点,也有人把最佳政体分别解释为这六种政体中的某一种。然而,只有在最佳政体中公民们才有可能实现德性基础上的平等,共同追求有德性的生活。最佳政体与六种政体的差异正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独特品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何善蒙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25-28,79
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学,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学,但是若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其心理学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学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学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自发生成论”和“理性创设论”是传统道德哲学关于社会伦理秩序生成的两种理论模式。“自发生成论”认为,伦理道德不是纯粹人类理性设计的产物,而是人类行为实践的自然结果;“理性创设论”认为,伦理道德是人类自觉建构的结果,是人类理性创设的产物。这两种理论模式都以抽象的人性为其理论基础,无法合理解释个体与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基于现实伦理实体的“创生拓展”应成为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发生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是从道义的角度来探讨治权的合法性问题。道义论与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正义论有可比性,但根本精神是不同的。先秦时期,道与义反映的是西周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的价值理想。孟子之后,道与义反映的是儒家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的价值理想。孔子本人主要从德的角度来讨论王者政治权力来源及其使用的合法性问题,开始从道与义两个不同层次讨论诸侯及士大夫政治行为的合法性问题。道义论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探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有关治权合法性问题而尝试使用的一个新词汇。  相似文献   

11.
西方道德文化传统是由源生于古希腊的淑世美德伦理和根源于古希伯莱文化的圣世宗教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价值动力或精神冲突。西方道德的现代性转换发生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系统的图式,它以确立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为根本目标,寻求社会平等和基本正义秩序,试图建立一种有利于个人自由实现的宽容和谐的价值合理化道德生活规范。西方现代性道德以道义论与目的论的价值观念系统取代传统道德文化,但却并未超脱其内在紧张,只不过所表现的方式或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2.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的创构努力。古希腊的存在(tobe)及存在论(Ontology)中所蕴含的生存及生存论的丰富内涵,被此后的实存(exsistere)及实存论取代生存主义哲学开启了生存论转向,但此转向作为一项历史性使命,绝不限于此。当代西方浓厚的语言哲学以及后现代相对主义背景表明,仅仅在西方范式下推展的生存论转向已走向终结。在这一情形下,内在地超越于西方并蕴含着人类性哲学方向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生存论转向中的重要意义将会彰显出来,马克思实践哲学以及其中蕴含的实践一生存论实际上有理由被看作“-3代哲学生存论转向的真正目标,只不过,在人类解放论的理论预设内,生存论转向作为人的不断生成、自我超越和创造的历史性的存在,本身就存在着一种未竟性与不可终结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后现代生态思想,阐述了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生态思想在宇宙生成论、有机整体论、生命价值论和天人合一论几个层面的基本理论特质。笔者认为中国的生态思想传统虽然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是它的基本观点与后现代生态思想是一致的。中国生态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西方后现代生态思想中的科学理性的互补,可能确立人类未来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董波 《现代哲学》2017,(3):80-87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结构问题由来已久,争议主要围绕各卷的排序问题、写作时间问题和观点的统一性等方面展开。耶格尔提出的发展论假说认为,论述最佳政体的第七、八卷与第四到第六卷分属亚里士多德思想发展的早期和后期,分别是理念论和经验性方法的代表,因此处于前后矛盾和替代的关系。本文从六个方面讨论了发展论论证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没能认识到《政治学》的实践品格,一个以属人的善、幸福、德性为目标的政治哲学必然走向对最佳政体的追寻。《政治学》全书的确体现了一贯的意图和有组织的结构,并通过第七、八卷关于最佳政体的讨论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的正义论试图复兴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契约论传统,但是,罗尔斯的复兴和继承是有选择性的承继。本文首先分析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功利主义传统之悖谬和契约论传统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罗尔斯对契约论传统本身的扬弃之实质所在。另外,本文驳斥了单纯认为契约论对罗尔斯思想建构仅有“论证方式”之意义的观点,同时为罗尔斯这一论证方式提供了一种经验性辩护。  相似文献   

16.
李涛 《世界哲学》2020,(1):55-63
亚里士多德探讨政治概念,是在统治的视角下进行的,需要区分家长统治、主人统治(专制)、政治统治,以此来凸显政治具有的自由与美德的双重特点。其中,自由是底线性原则,美德是主导性原则。政治的双重性落在公民身上,就是既要统治又要被统治,因此政治被希腊人认为是他们独有的。自由就意味着法治,法治也体现基于美德的分配正义;同时,政治背后既有自然基础,也有某种超越性。只有讨论了政治概念,才能回答什么是最佳政体的问题。只有贵族制兼顾自由与美德,是严格的政治统治也就是最佳政体。其他政体,要么是缺少自由的家长统治(君王制),要么是自由与美德都缺的主人统治(僭主制),或是有部分自由(共和制、民主制、寡头制),都不是最佳政体。  相似文献   

17.
《乐记》是我国古代的艺术哲学典籍,其中"以类相动"这一命题着重强调了情感与表现形式的关系问题,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论在认识上是相似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类相动"的哲学基础,异质同构论则建立在西方文化传统之上,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体现出了中国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在本体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4):94-100
国家的性别在政治社会学中是一个被忽略的命题,而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则属于理论化程度比较低的主题。本文将选取西方女性主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理论——佩特曼的性别契约论、麦坚伦的国家物化论和布朗的国家创伤论——进行述评,分析性别在国家起源,结构以及运转中的形构作用;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来重新解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国家与女性的关系,以及在市场转型背景下实现性别平等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整体而言,儒家伦理自成系统,非任何一种西方伦理学理论所能够范围。当然,这并不就意味着西方伦理学理论进入当代儒家伦理研究领域必然地是不合法的。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后果论、义务论、德性论三种伦理学进路下的儒家伦理阐释各有所当,亦各有所偏。相对而言,儒家伦理与德性论在理论旨趣上表现出更为深刻的契合性。有鉴于此,当代学者做儒家伦理研究,在方法论上有必要保持自觉的反省意识,对西方伦理学理论的意义和限度应有足够的警醒,从而得以在两种不同的伦理学传统的哲学会通中把握一种恰当的分寸感。  相似文献   

20.
<正>有别于古希腊哲人所创始的西方原子论,中国古代哲学从先秦时代起,就形成了一种悠久的气论传统。气论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