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红专 《哲学动态》2004,1(11):7-13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是当代西方学界备受推祟也备受争议的社会理论--结构化理论的创立者.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产生缘于下述背景:一方面,现代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要求社会理论家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做出具有深度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陷入了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之中,迫使当代西方理论家重构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出现了一股"新的综合复兴努力的迹象"[1].吉登斯明确系统地概括了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确立了从人类实践活动看待社会的理论向度,把结构与行动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这是其结构化理论最具创新、最显特色之处,它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的深刻反思.他吸取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某些思想,并且做出了富于创见的思考和发挥,但他夸大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和能知特性,否认了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吉登斯实践观存在根本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并没有彻底解决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问题,但无论如何,吉登斯的理论努力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富于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中的社会治疗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掀起了一次社会科学的“后现代”转向。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治疗理论就是这种变化趋势的一个明显体现。以后现代的视角重塑了传统心理治疗理论 ,由以往对个体的过分关注转向了对广泛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关注。从而成为后现代思潮中影响重大的理论流派之一。1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末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后现代思潮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 ,是对现代的主流科学认识观的怀疑 ,特别是对长期主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  相似文献   

3.
郗彩红 《学海》2007,2(4):90-95
与中国语境所用意义不同的是,"大众"概念在现代西方理论传统中具有负面意蕴.本文借助西方大众社会理论,系统梳理了这一概念的负面意涵,指出该理论对大众的操纵意图.在批判继承该理论基础上,提出"群众"与社会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述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来看,其基本方法有古代的自然主义方法、神学方法,近代以来的实证主义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历史过程方法、社会统计学方法、社会过程方法、自然主义方法、宗教社会学方法和社会生物学方法几大类。在古代,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是不分家的,哲学方法是指导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统一方法。在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从神学高度出发来解释和认识社会现象,构成了神学方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从机械的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成为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5.
奥尔波特的《谣言心理学》是西方早期谣言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根据奥尔波特的谣言心理研究,可从谣言传播的主体——"人"这一方面解释谣言心理,从谣言传播的的客体——"谣言"这一方面解释谣言歪曲的基本模式。并剖析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分析谣言在社会中的传播与防治。  相似文献   

6.
面对战国乱世,孟子与庄子从不同的理论原点出发,建构出各自不同的理想社会构想。他们在此既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省思,又透显出殷切的政治关切与人生关怀。尽管他们的理想社会构想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人"的维度去省思与建构的。比较来看,孟子与庄子的理想社会构想在对"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关切上是有所区别的,孟子将"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安放在现实社会与伦常关系中,而庄子则试图将"人"从现实社会与人伦关系中抽离出来;同时,庄子将追寻个人纯粹的自由与逍遥视为"人"存在的终极旨归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张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5“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与西方学者的学术对话/王东,林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如何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刘日明//学术研究,2006.10马克思“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任平//中国社会科学,2006.6马克思与西方现代哲学/黄玉顺//山东社会科学,2006.11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王金福//山东社会科学,2006.11《资本论》的当代意…  相似文献   

8.
猎巫运动的兴起和衰亡体现了现代性(化)的一个悖论和诡异,即现代化既是带来猎巫运动的原动力,亦是消解猎巫运动的终极因.本文从西方现代早期思想风潮的转向和产生这一转向的社会环境的变迁出发,分析猎巫运动的衰亡所体现的这一悖论.西方大转折所内嵌的理性化进程,以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化第二波浪潮带来了世俗化、个人主义和宗教宽容,进而动摇了以宗教的普世和谐为目标的猎巫运动,因为这时国家已经有了新的规训重点和规训手段,以符合日益分裂化、世俗化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9,(5)
性别研究的核心概念"gender"在女性主义思想中被赋予重要的政治意涵,并形成了sex/gender对立的研究模式,这使得早期性别研究在强调gender具有社会性的同时忽视了身体与性的因素。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通过消除sex的自然性,破解了sex/gender的二元对立,从物质化的角度刻画了二者之间的实际联系,进而描述gender的运作逻辑,以揭示其与sexuality的复杂关系,阐明其维持异性恋霸权基型的社会功能,对此概念进行了有益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从本质上讲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小区模式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结构。在西方,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邻里单位模式逐步被社区理论所代替。建立在社会科学领域成果的基础上,社区理论强调社会整体关怀,把居住置于社会网络的整体中。社区理论把人与居住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生活与物质环境的对应,追求多层次的物质环境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相符合,激发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如何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是现代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热门课题,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重心之一。个人与社会应相互协调,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事实上,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带有普遍性与永恒性,中西古今概莫能外。现代新儒家认为,这种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一种“内在紧张”,人文科学尤其哲学、文化学的使命就是尽可能缓和乃至消除这种紧张。西方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则倾向于认为,这种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在实质上反映了一定文化模式中的“角色混同”,人文科学尤其文化人类学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中国知识与学科的分类体系中,作为一级学科的哲学学科与哲学知识,是以西方知识分类与学科分类为准绳而为国人所接受的。从"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本属于西方古希腊知识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在现代国人的眼里不经反思地成为了普遍的知识范型。金岳霖在给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所写的审查报告中认为,以自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一  相似文献   

13.
尽管用“语言学转向”不足以反映20世纪西方哲学的全貌,但对语言问题的普遍关注却是该时期不争的事实,这无论从大陆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来看还是从英美分析哲学来看都是如此。然而,为了真正把握语言问题在这一时期哲学中的意义,必须联系整个现代哲学及其演进来看待,尤其必须回到它们的源头———早期现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传统。本文认为,就西方哲学对待语言问题的姿态而言,存在着从早期现代到后期现代再到后现代立场的变迁。在以唯理论和经验论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中,意识主体的中心地位导致语言居于思想的单纯表象工具…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9,(2)
1928-1947年的西南边疆调查,是中国社会研究史上激活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边疆调查的关键时期。三个学科的实地研究形成了对此后影响深远的新传统。本文结合边疆研究的生平史和对研究作品的概念考察,表明1934年中研院的机构调整促成了社会科学所和史语所各自的关键转向,使其分别形成了结合经济史与民族史的田野工作理念。其中深蕴的历史想象,与南迁的燕京大学社会学在边疆继续"民族志社会学"的"自然史"理念有着深刻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赵玉 《美与时代》2007,(8):17-19
中西方在处理快感与美感的关系时存在着明显的著异.西方的传统是强调两者的区别,它根据感官的不同在美感与生理快感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线中国古人则强调二者的一致性,它通过五种感官的同时并用将西方所谓的"生理快感"视为美感的一部分,从而维持了二者的统一.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做法显然有些不妥,中国古人的做法则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6.
"市民-公民"是西方近代社会变革中由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而赋予个体的双重身份,呈现了现代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二重化,也是分析现代社会的重要理论范式。批判地汲取西方近代"市民-公民"观念,并据此提出和阐明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及其关系问题,是马克思早期思想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内容。梳理和阐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市民-公民"观念及其批判意蕴,对于解析当代中国"市民-公民"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姚俊 《学海》2011,(6):87-91
中国社会政策学术研究中出现了过度操作化的政策倡导和评介西方学术成果的理论研究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背离了社会政策是时代的产物这一基本事实判断,因此有必要对社会政策自身发展以及学术研究拓展的过程进行回顾。其中,社会政策的学术特性是与其作为政策行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基于此"中层理论"应当成为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取向,"嵌入性"和"实践"分析作为研究策略对于社会政策制度和行动维度的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  相似文献   

18.
黄翔 《哲学动态》2023,(2):99-106
社会本体论在近二十年中逐渐取代社会方法论成为社会科学研究当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劳尔指出,其中的原因是社会本体论有效地支持了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劳尔的结论有其合理性,但达成结论的理由建立在两点令人质疑的预设之上:一方面,社会本体论的基本研究形式是分析本体论,另一方面,社会本体论有效支持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根本方式是实用主义和紧缩主义的。自然主义的社会本体论认为这两个预设过于片面和简单,而以具体实践为起点、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义进路才是理解社会本体论支持社会科学经验研究的更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公共管理的本质是公共决策。"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指当地民众对于公共决策的持续接受和支持程度,是公共决策合法性的基石。本研究借助"行为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两个调查实验(N=354+354),一个现场调查(N=520),全面考察公共决策透明(过程透明和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明确这一关系的作用边界。结果发现:1)决策过程透明与内容透明正向影响社会许可; 2)政府信任调节决策内容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3)结果依赖调节两类透明与社会许可的关系。基于这些结果,作者总结出正性的"决策透明效应"以及"谨慎的不介意"和"有选择的忽视"之双缓冲作用,即"一提两抑",以更好地理解公共决策的社会许可机制。  相似文献   

20.
社会控制的哲学反思——兼与杨桂华、何怀远等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控制是区别于生物控制、自然系统控制而为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生存和运作的理念、规划和运动过程 ,社会控制诸多领域和参与者 (组织与个人 )相互主体性和相互客体性以及彼此相互包容是现代社会控制理论最为突出的特征 ,而主体性和制度性则成为研究现代社会运行系统和控制的两个最为关键性的概念范畴。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未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之前 ,社会控制理论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和习俗等多方面的研究相关联 ,大多具有直观性质 ,缺乏理性高度 ,虽有整体观念 ,但未深入社会控制的本质。自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