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导致文化价值观的跨国界传播, 也可能因为侵蚀地方(local)传统文化使人感到恐慌。文化排斥现象就是人们对全球化过程的反应之一, 它是指人们为了使传统文化免遭污染而可能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排斥。文化排斥反应出现的前提是双文化启动效应, 即在两种或多种文化共同出现的情境中文化的类别属性被凸显出来。其中, 厌恶性情绪是双文化情境激发出文化排斥反应的中介机制。文化排斥反应具有的边界属性:内群体象征性文化被污染、人们感知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性、或存在性动机被唤起、具有较高认知需求、受类别化思维启动、对外来文化认同较低或对内群文化认同较高时, 人们更倾向于对外来文化表现出排斥性反应。未来研究将借鉴文化排斥研究范式探讨更广泛的群际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薛婷  陈浩  乐国安  姚琦 《心理科学》2013,36(1):183-188
为探究社会认同、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如何同时影响内、外群体态度,本研究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国家认同在认同威胁对两种群体态度的总影响和通过群体愤怒的间接影响中都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群际威胁和群体情绪在社会认同与内、外群体态度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结论:国家认同在对群体态度的影响中起基础性作用,不同群际威胁与不同群体情绪相对应进而影响群体态度。  相似文献   

3.
蒋奖  张雯  王卓  鲁峥嵘  许燕 《心理科学》2011,34(3):686-691
为考察工作场所排斥问卷(WOS)在国内的适用性,以及不同性别员工在遭受工作场所排斥后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状况,采用中文版WOS对437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 9题版WOS为单维结构,信效度良好;(2)性别在工作场所排斥与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由此,修订后的中文版WOS可以作为评定工作场所排斥的工具使用;女性受工作场所排斥的负面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利益和道德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利益的角度,道德可以分为无利益诉求的道德和有利益诉求的道德,而有利益诉求的道德又可以分为有物质利益诉求的道德和有精神利益诉求的道德。有利益诉求的道德与无利益诉求的道德,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迄今对城市新移民的分层研究中,大都集中于户籍和职业流动层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日益重要的方面——居住。本文以解析"居住权"为切入点,将居住权利视作市民权/公民权的一部分,并以上海的政策文本为对象,剖析新移民"城市居住资格"的获得路径与机制及其表现出来的居住权分层现象。作者认为,"居住准入资格"是城市新移民的一个新的分层标准,这一标准背后是城市政策制定者基于城市利益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诉求,也是城市体制、机制互动和建构的动态过程。基于新移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城市政策采取了松紧的、有限开放的居住政策。这种居住政策的安排是城市社会的吸纳与排斥机制的作用,也是与城市利益、户籍制度相捆绑的结果。与此同时,城市居住资格也成为新移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重要区隔。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标准,居住权分层已经成为城市新移民群体阶层属性差异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瑞士联邦是建立在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国家,2014年的"反对大规模移民"公投与2009年的"禁止修建宣礼塔"公投从不同角度映射出瑞士政治右倾化趋向及其带来的对瑞士包容传统的挑战。移民群体的代际变化、政府鼓励文化交流积极治理、社会组织提供沟通场域等将有助于瑞士保持和发展多元社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3个研究探讨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以及在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 安全高自尊者的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 研究2通过要求不同高自尊者与吸引力高/低的同性进行对比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外显物质主义, 结果发现, 在吸引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 研究3通过虚拟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内隐物质主义。结果发现, 在智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据此可认为, 异质性高自尊既是解开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矛盾关系的切入点, 也是瓦解自我威胁与物质主义正向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张秋生 《学海》2014,(2):171-176
澳大利亚基廷政府执政期间,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快了将对外政策重心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步伐,提出了"面向亚洲"和"融入亚洲"的政策,在经济、政治与外交转向的同时,对亚洲语言文化与移民政策,也作了重大调整。本文论述了基廷政府调整亚洲语言文化与移民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与深远影响,认为推广亚洲语言文化教育和进一步吸纳亚洲移民,并不仅仅是出于发展经济贸易的现实需要,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澳大利亚文化价值观的变革和面向亚洲政策进程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多元信仰对新移民个体意义体系建构的作用。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流动中的新移民可能面临着"双重脱嵌"的境遇,这种悬置的状态会给他们带来归属的困境,在主流话语体系无法满足其意义需求时,包括占卜术在内的多元信仰为个体应对融入困境提供了新的精神支持,也成为新一代重建文化信仰体系的尝试。这又与兴起于北美的"新世代运动"遥相呼应,成为当代世界宗教与信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场景转换与移民信仰表达形式的变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制度空间直接影响信仰场景的都市化(或称复制)程度,进而影响信仰行为的结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缺失导致了两个后果:部分公共性仪式向迁出地转移;都市流动僧人的大量存在及都市公共仪式的私密化.而宗教行为是信仰表达的重要形式,通过分析场景变化对都市藏族移民日常宗教仪式和特殊仪式两个层面的影响,本文认为,都市藏族移民的宗教行为正在经历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讨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宗教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样认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执政党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对这一涉及宗教工作的重要理论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周敏 《哲学动态》2012,(1):108-109
为推动国际文化研究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研究走向国际,在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理论、文化和社会研究中心以及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传媒系的支持下,2011年9月21-2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区域涉及到65个国家、44亿人口。"一带一路"区域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也是一条民族、宗教交流的走廊。"一带一路"沿途各国的文化类型、民族、宗教种类复杂多样。"四大文明古国"诞生于此,佛教、道教、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均发源于此,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已传播到五大洲各民族中。  相似文献   

14.
客家文化五彩缤纷.闽西客家山歌作为闽西客家文化的媒介,从音乐的角度揭示并传播了闽西客家文化的特点,并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保存、传承了闽西客家文化的精髓.客家先民原居中原的黄河流域,客家山歌中的中原文化印记正是客家山歌形成的基础,是中原文化在客家山歌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表现了客家山歌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模型——“文化三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有共同的形上根源,价值根源平等,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复兴传统文化,要有理性认识。以柏拉图“理型论”和宋儒“理一分殊”观安置人类文化,形成“文化三层论”的文化思想模型,可以确立复兴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效法 《天风》2003,(7):16-17
诤,顾名思义是以言相争。有人一听到“相争”两字,就条件反射地说:不好,教会里不宜争吵。但这里的相争,不是那种伤感情的争,也不是争吵而是争论。善意的争论能争出民主,争出真理。以言相争,意思指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把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解决问题只有好处。教会不是搞一言堂的地方,但却是容易搞一言堂的地方。所以,要  相似文献   

18.
<正>圣经作为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具有神学功能,而且具有历史、文学等多重功能。惟其如此,才能赋予平信徒、神职人员、学者、文化工作者等不同阶层人士多方面的灵感和滋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出现的新儒家现象,"国学"这个本来已经被人遗忘了几十年的概念又从港台返回到了大陆,而且近十年来被炒得越来越热,形成了所谓"国学热"。但是,何谓国学,国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国学与外来文化是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提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上海基督教H堂教会的一个基层团契为案例,探讨由农村来到上海的移民所面临的失落和困境,以及特定的城市教会活动如何给新移民带来精神、情感和心理上的补偿,从而促进新移民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