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题模型(Topic Model)作为一种计算机化文本分析方法,目前被研究人员应用于心理学文本分析领域的诸多研究中。在心理咨询研究领域中,主题模型可以用于探索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谈话的主题,比较不同治疗类别的相似性,以及进行行为编码;在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上,利用主题模型可识别和预测各种心理障碍以及进行人格计算。未来需要关注主题模型在算法和操作上的改善,并将其应用到中文语言环境之中,探索中文文本的心理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张阳 《中国宗教》2021,(3):84-85
一、互联网传播对当代道教研究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的道教研究中,"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这一概念已经备受学界关注。通过"数字化"将道教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利用网络建设数字人文平台,为道教研究提供上传、下载、检索等方面的功能,为道教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的文本资源。同时,运用音视频的形式,将道教音乐、科仪等活态化影像进行采集,可以更加形象化地保存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医学人文领域在理论研究、实践层面和方法学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医学与人文的全面"整合"成为新世纪医学人文实践的趋势。"数字人文"、"数字职业精神"、"健康人文"等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医学人文研究的领域与实践的范围。我国目前医学人文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存在理论建设缺乏深度、实践层面与临床联系不紧密、缺乏系统研究等问题。建议加强学科体系顶层设计,形成中国医学人文的学术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刘大钧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全书共54万字,415页。本书辑录论文25篇,为2013年8月16至18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选集。此次会议延续了历届研讨会"史思并重,多元融合"的学术理念,以"易学与中国哲学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为主题,围绕三代文化与《周易》成书、《周易》文本结构与言说方式、《周易》经传哲学、出土易学文献研究、历代易学研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随着简帛文献的不断出土,我们对早期文本的生成过程有了全新认识。在简帛文献之"源"与传世文献之"流"的比对下,早期文本呈现出更为清晰的生成和演变脉络。上博楚简中即有20种记述春秋战国诸国历史的事语类文献,特别是其中以《昭王毁室》为代表的楚王故事与《国语·楚语》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性为我们探索早期文本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极大便利。其实,《国语》就是从与《昭王毁室》同类的诸国之语的众多材料中编选成书的。这种成书史呈现了早期文本生成的一种重要模式,同时体现出早期文本所特具的开放性。汉代之后,经学时代的文本慢慢固化,特别是经过刘向校书,文本生成的开放模式逐渐消失,早期文本最终完成了经典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将自己定位为人文学科的转型领域~((1)),并不断在学术界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数字人文将计算机科学与人文学科研究相结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本或其他形式的数据集进行计算分析。数字人文如“大帐篷”(big tent)~((2))般强大的包容性吸引了各学科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甚至商业信息提供者的参与及合作。数字人文学者的工作不仅仅涉及开放存取(open access)和在线出版(onlinpublication),还包括创建数字档案、数字藏品和展览,使用在线工具对信息进行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文本与历史本身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两者难以调和,詹明信称之为"历史主义困境"。詹明信从"生产模式"理论出发,用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方法,从历史的"主体向度"与"客体向度"两个维度诠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超越其他历史研究模式,并解决了"历史主义困境"。问题在于,这种解释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是否可以避免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主观主义史学观倾向,又是否可以解决历史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其实,解释学有其适用限度,将其应用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之中应谨慎为之。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1月4—5日,由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东亚宗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佛教史论坛:佛教史料与史学"工作坊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围绕"僧传与圣传"、"文本与文献"、"形象、仪式与史事"三大主题展开,促进了佛教史学、宗教学、写本学、文献学、图像学等不同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就众多具体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还探讨了佛教史学与史料学的方法论与前景。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黄华新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指出浙江大学近年来极为重视佛教学科的发展,不仅引进了一批研究佛教的新锐人才,还大量投入学术资源,欲将佛教研究打造成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高地。在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并从观念史书写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肇学研究中存在的"范式化"或"体系化"倾向,以及此种倾向的历史成因;同时,通过对《肇论》文本及僧肇思想的还原性分析,指出了目前肇学研究中的方法论缺陷。本文认为,肇学研究中的这种缺陷,是目前观念史书写中常犯的错误的投影,其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回归"社科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人文性"研究也应在此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10.
"人文易与民族魂"的关系问题,是萧萐父先生对易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所作的宏论。"人文易"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义理易,而是通过对传统象数易、义理易、占卜易的合理要素的吸收,重新建构适应现代文化建设需要的一种人文哲思。这一人文哲思的文本依据是《周易》的经、传、注等易学史著作,其问题意识即是如何重铸现代中国精神。古老的中国既要建成现代性的国家,又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族魂"。而易哲学所包含的丰富人文精神资源,将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特别是现代"民族魂"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持续为之研究与阐发。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对国外解释学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国深刻的社会变革,又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置于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的“视域融合”的思潮中。然而,到底何种解释更契合经典文本的意义或原作者的用心,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想寻求马克思的意见,尝试将其在繁浩的文献解释实践中提出的某些解释学原则、方法给予梳理,作为文本解读中的解读,以就教于同仁。一、作者言说与读者理解之间的涵变马克思认为,出现在历史发展中的各类文本的思想以及人们对这些思想的理解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2.
以医学人文和人文医学为主题词检索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获得的993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 Space软件分析研究对象的国家或地区、发文机构、核心作者、高被引作者、关键词、高被引文献、关键节点文献。研究对象中,美国是发文量最高国家,多伦多大学是发文量最高机构。英文文献中,医学人文和人文医学偏重于实践研究,基础研究薄弱;中国医学人文与人文医学英文研究成果少;建议加强医学人文和人文医学方面的主题词库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对先锋小说进行审美分析,发现"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叙述文本审美的两个内核,它们在先锋小说借用历史、回避历史、游戏历史的形式中驱动着文本的审美表现。先锋小说叙述文本通过借用历史的形式表现了历史和人的双向生产;通过回避历史的形式,显现了历史正因为缺席而存在,并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出社会历史最隐秘的情怀;游戏历史的形式则体现了历史外衣下的当代体验和戏仿历史中的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顾名思义,多媒体是多种媒介信息的载体,信息借助这些载体得以交流传播。在信息领域中,多媒体是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影像等这些"单"媒体和计算机程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信息载体。勃兴于20世纪的多媒体艺术是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多媒体艺术是综合运用声音、图像、文字,以数字模式来实现作品的艺术。多媒体艺术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到现时的必然产物。多媒体艺术依附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首先,  相似文献   

15.
《蕾莉与马杰农》是波斯诗人内扎米《五部诗》中的爱情代表作,拥有丰富的插图手抄本。而这部作品借世俗爱情隐喻苏非神爱的思想不仅在文本中有所体现,在其插图抄本之中也得以呈现。本文以该作品15世纪的插图手抄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插图对于文本主题的选择,对构图、色彩及其他绘画元素的运用,来分析波斯细密画对文本故事及其苏非隐喻的呈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评台湾"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斌  郑毓信 《学海》2001,(3):171-174
"社会科学的本土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台湾学术界兴起的一个运动,其基本目的是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摆脱西方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束缚,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应本地情况和需要的理论成果.本文针对这一运动的利弊得失作出了简要的分析评论,以期为现今我国大陆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新约研究中,《马可福音》因其戛然而止的结尾——"因为他们害怕"(可16:1-8)而备受关注。本文也着重研究了这一有趣的结尾,并试图用读者反应批判的方法来解读这一结尾。鉴于其主要人物是女性,因此本文选择对《马可福音》16章1-8节的文本进行性别批判性解读。本文将简要介绍这种在20世纪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和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本文将根据这种方法解读文本中反语的特点,并研究这些女性的反应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原因。她们是否失败了?她们害怕什么?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仅仅从所选择的本文来理解女性的反应是不够的,还需要从《马可福音》整个文本中阅读对女性的叙述。这就是对文本中女性反应的神学思考。最后,本文将以一个女性自身的阅读反应作为结语,探讨其在基督教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5):157-164
旧约圣经是古代犹太人创造的经典,也是其信仰之源与生活之道。但在犹太人流亡欧洲时期,《塔木德》逐渐取代了圣经,成为犹太人信仰的基础,与圣经原典发生偏离。直到18世纪下半叶,以门德尔松为代表的德国犹太启蒙主义者为更好地融入西方社会,乃复兴民族文化遗产,试图唤起犹太人对圣经的兴趣,开始重译圣经。19世纪,一些欧洲犹太学者在欧洲现代圣经批评日新月异而犹太人对圣经知之甚少的语境下,倡导"回归圣经"。其意义既包括"回归圣典",即研读与阐释圣经文本;也包括"回归圣经时代",即复兴或重建圣经时代的某种历史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历史与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体上考察了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情况.首先,对医学人文研究加入到美国医学教育计划中的原因与方式进行考察.其次,对美国医学人文运动的历史进行考察,决定医学人文的诞生的原因,并讨论医学人文领域中的学者是如何定义"医学人文"的.最后,从理论视角对医学人文的目的与教育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思想浪潮中,姚斯和伊瑟尔为了革新旧的研究范式,共同创制出了全新的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伊瑟尔想要运用"隐含的读者"打破传统的文本自足论,将文学文本意义生成的关键交与"文本-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然而,在实际处理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时,伊瑟尔将读者的历史的、个人的经验架空,从而想要读者达到他所设想的预期的阅读反应。同时,他将读者的阅读权限交给文本,而压制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生成时具有的能动性。"隐含的读者"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反而让文本结构功能主义范型成为了意义生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