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教育和治理。道德治理承担着"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发挥着调整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的社会作用。新加坡在道德治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通过对新加坡政治、经济、社会公共秩序三个方面道德治理经验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整治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完美治理:中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华 《学海》2020,(1):10-22
在建国70年和改革开放40余年之后,在国家和社会治理各方面都已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要继续改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持续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伟大事业,有必要将完美治理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完美治理不仅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丰富多彩的当代基础;它强调所有社会主体通过协同合作和持续不断的创新、改进来追求治理的永无止境的动态完美。提出完美治理,是持续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伟大进程的需要,是持续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水平和质量的需要,也是理论化当下治理实践并更好地指导实践的需要。推行完美治理,必须建立完美文化、完美信念、完美目标,必须实现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完美境界,必须实现道器的完美统一,必须实行精式治理、科学技术治理、无限可能的治理和永恒创新的治理,必须建立完美制度。只有彻底为完美正名,切实推行完美治理,我们才能真正向建设完美国家和完美社会的完美目标不断逼近。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继荣 《学海》2015,(2):15-28
"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讨论的热点概念,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国家治理"概念更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以"现代化研究"为背景,引用国家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现代国家"的概念,试图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并从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本文认为,"现代国家"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国际政治意义上实现领土和治权统一的国家;二是政治发展意义上确立法治和民主问责制度的国家。中国在第一种意义上很早就成为了"现代国家",但在第二种意义上,仍然面临艰巨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二种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建设,贯彻国家治理的统一性和均等化原则,着力于国家基础制度建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的过程是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后者表现为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国家治理的生态伦理价值目标是生态文明,其具象化目标即美丽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性决定于其伦理合理性,而伦理合理性又决定于明确、合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定位。顺应生态伦理的生态治理为国家治理生成合法性,不仅因为生态治理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并致力于实现生态正义,还因为有效的生态治理满足善治的全部条件。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6,(4):16-2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学界开始对国家治理模式、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治理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了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治理概念的理论界定和中国现实社会治理模式的考察,阐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条件下社会治理的实质内涵和发展目标,提出新的"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就是逐步向以社区组织为主体的、社会自主管理为核心的自治管理模式转型。政府的主要职能不是行政干预和管制,以政府代替社会行动,实行政府包办,而是运用法律、法规、民主协商、社会政策来规范、引导、支持、服务社会自主管理。文章认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实现政府功能转交,是培育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实现治理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8,(2):72-81
国家治理绩效的高低究竟与意识形态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是一个需要探析的问题。人们没有理由断言意识形态直接决定国家治理绩效,但意识形态对国家治理绩效的影响又不容低估。经验表明:当意识形态悸动的时候,国家治理绩效的起伏波动较为明显;而意识形态让位给国家治理的实际问题时,国家治理绩效明显高企。在两者的关联性上讲,中立性国家最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治理绩效,当一个国家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秉持问题导向,这个国家的治理绩效才不会大起大伏,保有较为稳定的国家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3):146-151
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改革的耦合是当前行政学界的重大议题。基于外部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政府应当从行政价值重塑和制度变革两个层面实现"政府再造"。未来的行政价值应当能够有效承接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所确立的核心政治价值,着重树立服务、效能、法治、合作四个行政价值理念。在政府制度变革方面,主要集中在民主化制度、分权化制度、扁平化制度和信息化制度等四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9,(6):15-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经历了前后相继、创新发展的三大阶段:国家总体控制阶段、国家放权改革阶段、特色制度整合阶段。这种变革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政治领导核心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把握客观要求、转变治理理念的行动结果。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变革仍需要坚持"特色制度整合"的原则,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调动、规范和统合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以有效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颜昌武  刘锦 《学海》2023,(6):117-125
空间治理研究呈现出两条路径,一是空间的治理转向,二是治理的空间转向。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空间转向,为理解国家治理增添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国家治理的研究进路。从空间与治理双向互构的角度,能够更好地把握治理的本质和空间治理的意蕴。空间在国家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国家治理的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空间是国家治理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建构的产物,并因治理建构而具多样性。探讨国家治理的空间逻辑,揭示空间向度之于国家治理的独特意蕴,有助于锻造治理共同体、填补治理缝隙和促进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4)
在现代国家的治理叙事中,有三种受到广泛认同的正典话语,分别是精英斗争、行动者网络以及场域互动,它们围绕着各自的理论内核形成了一系列概念群、制度框架和行动伦理,进而构筑了三种迥异的环世界。通过审视这三种环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三种话语清晰地指向国家内部的不同阶层:精英斗争话语塑造了一个顶层环世界,场域互动话语构筑了一个中层环世界,而行动者网络话语则建构了一个底层环世界。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信息与智能技术将会越来越深刻地改造人类社会。技术当然不会对它所正在全面改造的世界无话可说,而是非常有可能生成一种适应信息社会的治理话语,即所谓"第四种叙事"。第四种叙事的层累同样会形成新的话语体系,进而建构起一个新的环世界。这种由数字触角感知所形成的"信息环世界",将促使所有存在者的环世界都快速向外扩张而非内卷。在此过程中,多个环世界难免会发生碰撞,同质的环世界可能在碰撞中重叠,最终实现启蒙运动以来人类文明对"共在到共生"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我国国家治理指出了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为国家治理一个组成部分的宗教治理,也应当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本文探讨了人民利益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原则、法治原则对我国宗教治理的指导与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0,(1)
<正>本刊讯(房赢报道丁介仁摄影):2009年12月15日至22日,"中国——新加坡2009宗教文化展"在新加坡新达城隆重举行。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率领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五大宗教的200多位宗教界人士参加了此次文化展。文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是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其道德属性可以理解为:志愿服务的特征体现了道德的特征;志愿精神体现了伦理精神;志愿服务体现了以"善"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志愿服务是学雷锋活动的拓展;志愿服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体现。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抓手,是政府职能的重要补充,是实现社会"善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6,(5):5-11
西方国家的民主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进程是分阶段进行的,而中国的民主和治理现代化则是叠加进行的。这种"时空错差"就使得中国国家治理在民主化进程的反应陷入限制国家权力和保持国家权威的悖论性之中。面对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应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现代国家的治理之道,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放在一个"政道"的层面上:应高度注重人民对于国家政治体制合法性的认同;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建立一个政治文明的国家。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厘清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使两者在国家治理中达到均衡,对保障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改革进程中,建立以法治和宪制为基础的民主治理,是使民主与法治建设逐渐走向实然均衡的关键。一个宪法体制(依宪而治)的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民主与法治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才能和谐、共容。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结构,提升与现代社会相配套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现行宪法体制,使之成为一个与日常政治相适应的宪法。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通联员郭永波)2009年12月14日至22日,由中国宗教界与新加坡宗教界共同举办的,以"携手共建美好世界-和平、合作、友谊、进步"为主题的"中国-新加坡2009宗教文化展"在新加坡隆重举行。此次文  相似文献   

16.
系统观认知方式与中医学认知方式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整体观指导下的全身调节中医学的思路和方法贯穿着整体观 ,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强调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调节 ,追求整体最佳 ,这是中医学系统方法的典范 ,具体体现在 :1 1 从整体上认识生理从形神、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掌握了属于人体的系统质的一些重要内容 ,这些内容都不能从孤立的诸器官、组织中找到直接根据 ,是“非加和”的。1 2 从整体上把握病理中医学提出了独特的病理概念“证” ,把疾病如实地理解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整体的反应 ,从全身考察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证及人体的抗病和修复能力。1 3 从整体上进行诊…  相似文献   

17.
吴建平 《学海》2011,(1):130-137
改革初期,国家对城市的治理主要是单位制模式,中国工会服从并服务于这种治理模式,以企业工会为主要运作载体,参与企业治理;改革中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出现,相应地,中国工会确立了一种"党委领导、政府重视、各方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社会化维权模式,其实质是以地方工会为主要运作载体,积极参与地方治理。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1)
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推动国家治理趋向现代化,由此可以从政治学的三重逻辑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这三重逻辑分别是历史—价值逻辑、工具逻辑和动力逻辑。从历史—价值逻辑看,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和价值的合理性,是中国社会发展从国家建设、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这一历史逻辑展开的关键节点;从工具逻辑看,改革开放意味着内敛型发展模式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动力逻辑看,党是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的领导者,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21,(4)
中国共产党是先锋型政党。先锋型政党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性、主导性的地位。这一地位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基础。在历史上,是先锋型政党缔造了现代国家,并且一直引领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在社会基础上,先锋型政党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始终代表社会中最广大群体的整体发展利益。因此,只有先锋型政党能够将民主与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民主求治理,通过治理来发展民主。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型政党,通过组织化驱动,在主体与资源两个方面克服了中国现代化的先天不足,形成了一种党建现代国家的模式,通过党的建设来推进国家治理,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引领体系、支持体系和控制体系"三位一体"的执政体系,使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共有54篇文献、793个独立样本符合纳入标准(n=24630)。主效应检验发现,积极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而消极教养方式(惩罚和严厉、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拒绝和否认)与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调节效应检验发现,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受到父母角色的调节。除了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其他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均受到年龄阶段的调节。偏爱被试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受到学科的调节。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受到年代的调节。上述结果表明,中国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密切。同时,还要考虑父母角色、年龄阶段、学科以及年代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