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永刚 《学海》2015,(1):185-189
遗产税问题是中国未来税制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调节收入差距、优化税制结构、开辟财源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征收遗产税的必要性。其次研究了其他国家(地区)的遗产税制度,分析了其税制设计的规律性。最后从遗产税税制模式的选择和遗产税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税收减免等具体税制构成要素方面,提出了中国未来遗产税制度的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2.
刘煜瑞 《管子学刊》2011,(2):104-106
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思想的核心,乃一个“均”字和一个“安”字,称之为“均地安民”。井田制、限田制、均田制、均税制,都是“均地安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制度体现。均地的实现形式随着时代的迁移而发生着变化。自中唐以后,“均地”向“均税”(历史上也称此“均税”为“均地”,取均平土地赋税之义)演变,称之为“均税安民”。就广义来说,“均地安民”也包括了“均税安民”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南宋后期,杨慈湖(杨简)被誉为儒学界"泰山乔岳"式的人物。杨慈湖"心学"向以其独特性而备受学界重视。在杨慈湖的话语系统中,他不在单一的意义上论述"心"概念,而是将其与"一"和"觉"等概念融合使用,从整体层面来阐明他的思考。本文认为,杨慈湖思想中的若干次大"觉"可概括为:己心之"觉"、本心之"觉"和心物之"觉"三个向度。在生活的过程中展开对"心"的体证进而觉悟并使"觉"的状态持续不断地呈现,即为杨慈湖思想语境中圣人境界的顿达。  相似文献   

4.
"德性"与"实践智慧"是亚里士多德阐释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美德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阐述得不甚清楚,在中西方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实践智慧与德性到底是什么关系,仍然是德性伦理学同时也是实践哲学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税收正义     
税收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存在.在我国,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关于税收德性的认识,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税收幻觉"之中,即认为税收是善的.与之不同,西方民众和学者对税收德性的界定却是:即便税收不是一种纯粹之恶,最多也只能是一种必要之恶.二者争论的焦点不是"税本恶"还是"税本善"的问题,而是税收正义能否实现的问题.纯粹之恶论者认为,既然税收本身是不公正的,我们显然无法将一种"罪恶之税"修正为"正义之税",因而税收正义是根本不可能的.必要之恶论者虽然也认为税是一种恶,但坚持税收正义并不是不可能的,国家可以通过严格的制度设计来校正税收之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税收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国外慈善事业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学界关于国外慈善事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后逐渐展开,涉及慈善事业的概念、慈善事业的形成发展、慈善事业的机制、慈善事业的前景等诸多方面。对慈善事业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本文是从狭义上把握慈善事业概念的,内容主要涉及国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事业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关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否为概念性"的争论是当前分析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根据对该问题的回答,在分析哲学内部出现了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两种主张。其中,持概念论主张的分析哲学家往往以康德知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对康德作概念论解读,以对抗非概念论者的挑战。这种解读在康德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双方的争论使得"康德是否为概念论者"这个问题成为当前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8.
准确理解狄尔泰"体验"概念意味着站在其生命哲学的立场思考哲学问题。"体验"概念表现了狄尔泰生命哲学的丰富性。在近现代德国哲学的框架内,通过考察体验分别与"内知觉"及"意识事实"二者之间的关联,辨析此二者本身的特定含义,澄清狄尔泰提出的"现象性原理",体验概念与现象学的关系将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9.
税收本身具有德性价值,在政治国家层面,税收具有证成国家政治正当性的德性;在社会生活领域,税收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需要、并提供公共服务;在个人层面,税收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之上,通过税率与税种的确立实现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与矫正。  相似文献   

10.
税收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由社会生产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决定的,即生产决定税收。然而,税收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也有直接影响。山区的税收,如何在国家既定的税种、税率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使税收实现逐年递增,这是税务理论和实践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广东南雄县近几年来税收和经济同步增长的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界围绕着"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尚未达成基本共识,一些前提性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清理。通过回溯英美马克思主义学界关于这个问题争论的伍德和胡萨米两派,从语用学的视角看,他们的分歧主要根源于对"正义"以及"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理解视角上的差异。伍德一派基于实在论立场把马克思的"正义"理解为描述性和附生性的概念,而胡萨米一派立足于规范论立场把它主要理解为规范性的概念。由于"正义"的内涵是开放性和语境化的,而每一个特定的诠释者只是把握了其内涵中的一些方面,因此,他们所能够给出的诠释或看法都存在着自身的理论限度。这警示我们对理论要有自觉的划界意识,否则将会陷入理论上的独断和唯我独大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原指本来的形体或存在,后指事物固有的(恰当)样式;可针对一切事物而言,不专对宇宙或万有全体,而且主要在"体用"意义上使用。这种体用义的本体概念,与近代以来学界普遍从宇宙万有的最高决定者、最后本质或终极实在角度所言之本体,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道""天理""本无"甚至"良知"(心学中)等范畴虽然可按现代流行用法称为本体(宇宙或万有本体),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们更接近于世界各大宗教中的本体概念,而未必可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混淆三种不同的本体概念,即:(1)体用义本体、(2)宗教义本体、(3)哲学义本体,将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不加置疑地当成哲学义本体、并以此说明中国哲学特色,是现代中国学术接受西方学科体系时的错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威廉斯认为,近代以来的思想家单一地强调了能动性的主观方面,即能动者的理性反思能力与意志决断能力。而一个完整的人类实践说明还同时需要注意能动性的客观方面,如环境、性情与概念配置的历史性特点。韦伯则更进一步,指出"个体自决原则"与"社会支配原则"的对峙,是个体在现代秩序中的基本命运特征。威廉斯与韦伯之别,在于威廉斯仍强调反思平台之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而韦伯思想则涵盖了这一维度,但远不限于这一维度。遵循韦伯的思路,本文认为,现代社会是透明与非透明、反思与非反思、等级与平等特性并置,我们生活在一个"交叠的现代性"之中。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一个成型的"中国天主教思想史"(Histoire de lapensée del’ Eglise catholique en Chine)概念。以传教史为背景,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天主教文献梳理"救恩史"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1)
黄兴涛著《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涉及中国现代国家最核心的概念,出版后引起了甚大反响。如果说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理论阐明了中华民族作为"自在实体"的古代历史的话,黄兴涛的著作则揭示了中华民族作为"自觉实体"的近代历史。本文围绕该书"中华民族"概念,从概念史角度分别考察中华民族概念的标准化、大众化、政治化过程,指出1902年、1912年和1932年是"中华民族"成为自觉实体的现代时刻,而这一现代时刻直到《重塑中华》的出版才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柏拉图的《克里托》《拉凯斯》《伊翁》《高尔吉亚》等早期对话录中关于专家知识概念的论述,指出专家知识是柏拉图早期对话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苏格拉底这个角色由以考察德性问题的基本视域。柏拉图早期知识概念主要指专家知识,而非作为命题态度的确知。专家知识是处置领域内事物的一种能力,它追求特定的"好"并造就特定的产品或功用。专家知识蕴含理论性理解,即对特定领域内事物之本性和原因给出说理的能力。柏拉图认为专家因其知识而具有不可错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何畏 《哲学研究》2012,(2):113-117
<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落地生根的基础,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任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个大概念,它涉及到"荣"、"誉"、"荣誉观"和"耻"、"辱"、"耻辱观"及其总概念"荣辱观"。每个概念都有特定的本质、存在方式、发生机制、对立面或对应范畴。  相似文献   

18.
道德心理学研究是当代伦理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前沿,它不仅是道德哲学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灵魂、心灵等传统议题的必然延伸,而且是当代伦理学者针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心理缺失而做出的恰当反应。只有通过探究伦理学在心理问题上的预设、依据和内容,我们才能对伦理学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有更深入的认同,才能对行为者的道德行动给出更合理的解释。在此过程中,"理由"、"原因"、"动机"或"意图"已然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关键词。对这些基础性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将直接影响到道德心理学的分析框架与基本格局的形成。也正因如此,这些概念在学界讨论的过程中才会表现出明显的歧义性甚至相当程度的重叠性,常常引人费解甚至误解。本文即试图通过剖析当代伦理学的典型观点,对上述概念予以梳理和澄清,并尝试性地为道德心理学研究搭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楼巍 《哲学研究》2012,(1):91-97
"第三阶段的维特根斯坦"①是当今国际维特根斯坦学界的研究热点,而"轴心命题"是第三阶段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这些标志着国际维特根斯坦研究的细化、推进。有一些学者提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20.
在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中存在着和平状态和战争状态的内在冲突。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冲突,是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通过批评阿什克拉夫特的调和方案来揭示这一冲突,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澄清,确定洛克的"自然状态"是一个处于自然法之下的普遍政治状态,并由此指出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概念之内在理论联系,最终证明战争状态就内在于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之中,洛克的"自然状态"在逻辑上深陷于战争状态总是不可遏制地要突破和平状态这一理论困境。此内在矛盾根源于原子式个人无限占有权利的基本设定,它造成了洛克"自然状态"概念在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