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94,(10)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5\b.g5H.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潮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途;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出世间暂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天明惑,如实下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未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  相似文献   

2.
据说天津是伴随着近代经济的兴起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城市其历史只有几百年孰不知此地却有一处千年历史的古寺挂甲寺令人称奇东邻海河北连中环通衢的挂甲寺原名庆国寺相传唐太宗御驾征辽途经此地将盔甲存放至此奏捷之后挂甲于寺以示和平故更名为挂甲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的挂甲寺历史悠久素负盛名历代文人墨客文官武将不辞辛苦来寺朝拜明万历二十八年游击将军张良相负命东征慕挂甲之名途经于斯叹曰余将凯旋亦挂甲于此焉清乾隆年间文举万光泰诗人蒋诗曾到寺朝瞻即兴赋诗旧寺占…  相似文献   

3.
学以养德     
正中国自古就有"以德立身,以诚信得天下"之说。所谓"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唯有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砥砺顽强的意志,铸造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才不枉担负国家社稷之重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把德才关系分成四类:一是德才兼备,为上等之人,称之为"圣人";二是德胜才者,谓之"君子";三是无德无才,称为"愚人";四是无德  相似文献   

4.
胜义谛又名真谛、第一义谛,此对世谛或名世俗谛而言。谛是真理的意思。真理有二:一是相对真理,二是绝对真理。世俗谛多为相对真理,胜义谛多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由世间有漏智慧所通达,绝对真理由出世间无漏智慧所亲证。故胜义谛者,世尊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若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胜义谛。”[1]此中的“义”即是境,“胜”即殊胜的无漏智慧,意思是说,真如实相的绝对真理,是最胜智慧所行(证)之境,故名“胜义”。胜义谛既是绝对真理,当然绝对者,非转变性,非虚假性,常恒如如,故又名“真谛”。真谛于诸谛中第一…  相似文献   

5.
经典诵读     
《中国道教》2008,(6):1-1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  相似文献   

6.
略论郭店楚简《五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五行》首先对“五行”一词进行了更内在的分析与理解,认为仁、义、礼、智、圣五行,形于内则谓之德之行,未形于内则谓之行。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德,天道也;善,人道也。二者所适用的范围与所成就的境界是不同的。而如何为善,如何成德,如何集大成以成君子?简书认为仁、义、礼、智、圣五行是与心之用紧密不可分的。所以为善成德,乃在于涵摄四行、五行之心自体的和乐一同。这也就是所谓“为一”、“慎独”的工夫。君子成己亦成人,涵德兼善而集其大成。此外,《五行》还比较突出了圣智的全体作用,认为是仁义礼乐之本源。  相似文献   

7.
人们崇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英雄豪杰;同时也格外敬重那些为无名者铺路架桥、扬名扬誉的伯乐.伯乐以超凡脱俗的眼睛,在鱼龙混杂中发现人杰,在大浪淘沙中淘出真金,其才、其智有口皆碑,他们胸襟宽广、唯才是举、举贤荐能、不避亲仇的高尚情怀为世人所推崇、所传颂.伯乐才高、品高、德更高.世间有伯乐,伯乐何其多?众所周知:“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历史上一位统兵布阵、叱咤风  相似文献   

8.
从字形看,甲骨文中的"■"字当隶定为"徝",有"巡""德"两读。前者义为"巡视",其所从之"行"为行走。后者谓寻觅于道路而有所得,即为得失之得,这是"德"的本义,所从之"行"为道路。"巡"字所从的"行"与"德"字所从的"行"本来就是同形词,正是这两个字旁的同形词关系,造成了"巡"和"德"的同形词关系。"悳"为"德"的异体字。《说文》对二字本义的解释亦与甲骨文相合。其以"升也"释"德","升"即"得"也;其以"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释"悳",旨在通过声训的方式以"得"释之。据此,关于"德"字本义的种种解读,如巡视、巡察、巡狩、行为、作为,乃至根据原始宗教学说将"德"理解为某种属性和品质等等,皆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9.
祖师语录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得名曰希,搏之不闻名曰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十四章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争,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有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道德经》六十八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矣。《道德经》七十四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0.
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2000,(5):1-1
──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菩提达磨略辩大乘入道四行”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之行。云何报怨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  相似文献   

12.
唐思鹏 《法音》2003,(5):11-16
三、超诸寻思是胜义谛上面说过,胜义谛相是离言语的不二相,若欲实证胜义谛者,也就无法用言语概念来推比寻思拟议而证了。所以《解深密经》中佛陀说:胜义谛是诸圣者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而诸凡夫依于寻思,对胜义谛一者辗转所证,二者有相所行,三者行于言说,四者有诸表示,五者起诸诤论。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境相。1、胜义谛是内自所证非展转所证胜义谛相是诸圣者内自所证的境界,所谓内自所证者:唯识常言:众生各一宇宙,各一满分世界。何谓满分世界?《成唯识论》卷七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  相似文献   

13.
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之谓中得。  相似文献   

14.
二谛就是俗谛和真谛。“谛”是实义,即非虚妄。审实不虚,谓之为谛。二谛之理难晓,涵义浅深有异,从来争论较大。如《法华经玄义》卷二下所指出:“夫二谛者,名出众经,而其理难晓;世间纷纭,由来硕诤。《妙胜定经》云:‘佛昔与文殊共诤二谛,俱堕地狱。至迦叶佛时,共质所疑’。二圣因地尚不能了,况即人情强生去取。……古今异执,各引证据,自保一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无不以德育为先,示之天下。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德才兼备者谓之圣人,德大于才者谓之君子,才大于德者谓之小人。这说明古人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很高,这实际上是对德的崇尚,给后人的示范。可是纵观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的德育的内容泛泛,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符合中国传统要求的职业人才,因此职业学校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唐玄戕 《法音》2004,(9):1-1
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得如来十身差别。云何为十?一平等身,二清净身,三无尽身,四善修身,五法性身,六离寻伺身,七不思议身,八寂静身,九虚空身,十妙智身。尔时最胜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位能得如来十身?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  相似文献   

17.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字"与"声"的关系时,提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19.
“吾,僧也”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也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摘自[明]莲池大师《云(木妻)别钞》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护 《法音》2005,(12):1-1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舍,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净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净,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著禅定,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