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善、美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境界,城市设计也不例外。城市的美包括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艺术美、人文美、社会美。其中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是城市美的物质层面,是一切美的基础,是城市的"真";艺术美、人文美、社会美属于城市美的精神层面,是美的升华和归宿,是城市之"善"。城市的美是"真"和"善"的结合。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少不美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民主、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同时也离不开城市管理、建设、设计者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自然生态美是地球经过长期发展演化而创造出来的自然本身的一种生境之美。自然生态美直接地呈现为一种整体的自然生命样态之美,具体地表现为自然生态的生机美、季相美、整体风貌美与和谐美。对自然生态美的把握与感受,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生命间的一种默契与相合,它不是一种置身自然之外的对象化感受,而是感受者与被感受对象处于同一时空境域,是一种互含互摄的、生命与生命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是人全身心的投入与融合,是以人的全部生命熔铸于自然整体生命中而获得的一种"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合道"的超越性生命境界美。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态美学引起了中国美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从美学角度来说,对生态问题的考察至少有这样几类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其一,是否存在“生态美”这一美的形态?如果存在,它的内涵是什么?它和自然美、社会美的关系怎么处理?其二,从学科形态来说,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理论支持是什么?其三,提出生态美的意义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一、是否存在“生态美”?严格说来,生态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无论是生态也好、自然也好、社会也好,它们之所以对人来说成其为“美”,…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诗文中"心"与"象"的呈现方式,是"言"与"意"所具有的生命诗性美的更高级形态——生态之美。他通过系统地整合"形与影"的生命本质、"言与意"的生命诗性美,以艺术审美的诗性语言带领阅读者走向一个审美的艺术世界,同时再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完美融合,从而带给读者一种超越生命经验本身的审美体验,引发出人如何生存的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5.
老庄生命哲学具有强烈的自然生命意识和生命自由精神,蕴含着朴素的心灵生态思想。生命哲学之"道",既不是西方的实体性自然,也不是具体存在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敞显"自己如此"的状态,即人的内在的生命呼声。《老子》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从本体、价值、实践、境界之维阐释了和谐心灵生态的化成路径。"道"生之以生命之本,"德"畜之以心灵之真,"物"形之以心灵之善,"势"成之以心灵之美,通过尊道贵德和人文化成,育成悠然达生的心灵生态,为人们在现代性境遇下自觉化育和谐心灵秩序提供必要的古典智慧。  相似文献   

6.
刘丹 《美与时代》2014,(7):71-71
美是客观存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舞蹈讲究形象美、动作美、线条美、姿态美等无声的美。舞蹈教学中的美感训练是我们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基础之一,它既是训练一种表演能力,也是训练一种美的表现力,更是训练学生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旅美女画家虞曾富美不愧为当代画坛奇女子,她的成功在于她有自觉的美学追求,致力于独树一帜的审美创新。她的作品具有气象万千的自然之美、蓬蓬勃勃的生命之力,并彼此融合和互动,原因在于她有十分可贵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而提升了审美境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一、画坛奇女子的审美创新不久前,笔者有幸在纽约长岛参加了虞曾富美的家庭派对,并惊喜交集地参观了她1.5万平方英尺的家庭画室陈列的恢弘之作。惊,是惊奇地发现虞曾富美看上去身材娇小显得文弱,笔下却涌动着蓬蓬勃勃的生命之力;喜,是喜悦地  相似文献   

8.
和谐美是自然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然的和谐美主要表现在自然风景的和谐美和自然生命的和谐美。自然和谐美的形成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多样性、整体视角、自由原则。欣赏自然的和谐美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更新研究范式的热潮。当代生命美学就是这场实验的参与者。它推出生命、感性、自由、审美超越等关键词,阐释了自己的基本主张。而随着身体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生命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关系也必然会被予以重新哲思。总的来说,生命美学总是涵括了身体美学,身体也总是牵连出生命美学。由于身体的生物性和在世性,一个更完整的美学之环诞生了。当生命美学经历了"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超越美学—身体美学"所形成的话语环,它已经将后者的脉络涵括于其中。通过重构这个话语环的内在关联,从身体出发的生命美学显现了其原初形貌,证明了其涵括已有理论建构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美术绘画能力,还要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并能创造美。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进行学习,促进他们美术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下的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美之问"到底是问"美的本质",还是问"美的原因"?这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此问题也导致其后的历代美学家对美本质问题的似是而非的解答.通过对西方的柏拉图.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中国的蔡仪、朱光潜等美学家有关美的本质的解答等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他们的回答与结论,大都是错位的."美"作为形容词.美学研究的目标不应该是美的本质,而应该是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喜爱音乐是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前提,对音乐感兴趣是终身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只有保持学习的愉悦心情,学习才能够持之以恒。音乐教学要增强对学生信心和意志的磨练,用美妙的音乐激励他们去追求、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3.
本义乃为自然森林的“兰若”成为佛寺早期之名,与修行维度的森林意识密切相关,但此类森林意识在印度“精舍”“伽蓝”与中土“寺”“庙”等佛寺名称中,皆出现不同程度疏离。及至中土禅宗以“丛林”作为禅寺别名,则不仅与“兰若”在森林之本义、精修之态度、开放之属性等多方面呈现精神相似的呼应,而且还最终实现中国化的突破——象征森林意识超出修行之生命维度,同时趋向生存、生产与生态等多个维度的大觉醒。  相似文献   

14.
道教的生态观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一、生态系统和谐美道教认为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万物和人都是从这个“道”产生的。这个“道”,即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万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1…  相似文献   

15.
盖光 《管子学刊》2010,(1):65-71
"太极"是认识和把握宇宙人生之本的一个本体论系统。太极的核心为"生",易学的核心亦为解说及体验生命存在的智慧;太极的"生生"智慧实际也集中体现易学生态智慧。"生生"之本是把握太极之生态本体论的主脉,太极"生生"包蕴的生态智慧由"生化"与"化生"的转换序列成就,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展示阴阳交感的生成性智慧以及"象"与"意"的体验性智慧,由生态、生命及美的融合催生"保合大和"的美学智慧。  相似文献   

16.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和评价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激发美的情感,发展艺术创作的兴趣和才能。美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竹子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的当下,竹资源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儿童玩具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品之一,将竹文化应用于儿童玩具设计,既可以符合绿色设计的要求,同时也能为"中国创造"寻找一条出路。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发现竹文化之美,善用竹文化之绿,品味竹文化之情,让中国传统竹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流行的借用哲学概念阐述艺术本质的图景之下,当代艺术出现了另一个图景:美的下降。现在我们应该逐步远离由阿圭那的"美"的三要素和以感性学之名为美建构起来的哲学之美,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王爱君就属于那一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9.
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都是始于外部特征,如能早期掌握多种颜色和形状将会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觉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色彩知觉与人的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认识颜色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美的情操,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3—6岁幼儿大都容易注意物体的色彩特征.所以我们认为对幼儿加强颜色教学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生命的进趋必然透出美的意趣来。儒家在关注伦理、上达天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超越美、人性美、规范美以及行为美之四重与道德生命融合的美境来。《中庸》文本中即对此四重美境具有诸多呈现。此四重美境合而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展现了《中庸》的道德精神生命内涵。分析《中庸》四重美境所展现的道德向度,既可以较为全面地把握《中庸》的整体思想要义,也可以从侧面展现《中庸》的道德内涵,进而更加明确儒家的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