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幼儿被拒绝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题的提出随着早期心理研究和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日益展开,幼儿同伴交往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前沿研究课题.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幼儿的社会化、个性与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ICPS)低和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比较,以及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所引起的ICPS变化的比较,发现ICPS高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优于ICPS低的幼儿;对ICPS低的幼儿进行训练能改善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增加幼儿的被接受程度,降低幼儿的被拒绝程度;认知在幼儿同伴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期研究表明短时接触双人电子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本研究进一步考查了5天的双人合作类电子游戏与传统游戏干预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电子与传统游戏干预均能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且两者的效果不存在差异;女孩比男孩更喜欢自己的搭档、更乐于与同伴交往和分享,游戏干预效果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见双人合作类电子/传统游戏干预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发展都较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测查了4-6岁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交地位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进行干预训练,探讨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不良幼儿干预的有效性,并对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幼儿同伴交往不良的可能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都可以促进同伴交往水平,三种方法之间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对被拒绝儿童采用认知训练法效果较好,对被忽视儿童采用行为训练法更好。从4岁到6岁,行为训练法的效果逐渐减弱、而认知和情感训练法的效果则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5.
幼儿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特质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联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放  邹泓 《心理学报》1995,28(4):434-441
参加研究的被试是来自北京某公立幼儿园的78名幼儿和他们的母亲(78位)以及幼儿园老师(12位)。幼儿平均年龄为四岁十个月。用来测量亲子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工具是中文版的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用同伴间社会交往测量和教师的评分来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与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相关,依恋安全性得分高的幼儿具有较低的攻击性、乐于帮助别人、在群体中更受同伴喜爱。  相似文献   

6.
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与动因.它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对儿童的社会化、良好个性、品德、情绪情感的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能力、学习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该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还存在许多空白点.  相似文献   

7.
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研究表明,早期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化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对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形成、情绪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的发展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同伴交往不良,不仅影响儿童当时的心理发展,而且还与其以后各年龄阶段出现的许多行为问题、社会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厌学、逃学、攻击性行为等)、精神疾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9.
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世平 《心理科学》2001,24(2):234-235
儿童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是儿童社会化程度和社会适应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同伴交往中,有的儿童经常成为同伴攻击和欺负的对象,有的却很少成为受害者。其原因除了其自身生理条件、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因素之外,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反映社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儿童对人际冲突和人际矛盾的基本应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振韶  金盛华 《心理科学》2001,24(6):713-716
社会交往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时期的社会交往以及由此而习得的交往技能,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青少年社会交往以及父母、同伴和教师在其中担当的角色,可以更好地认识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本质,引导青少年通过积极的社会交往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适应,使青少年社会交往成为系统教育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电子游戏颇受儿童青睐,其用户日趋低龄化,它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小觑。本实验以双人合作/竞技游戏为载体,考查了短时接触电子游戏对60名4~6岁幼儿的同伴交往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幼儿与非好友玩伴共同接触双人电子游戏后会变得更喜欢自己的搭档,将其视为新好友并更希望未来与其交往;2)合作比竞技游戏更能促使幼儿喜爱玩伴,竞技游戏的获胜者比失败者更喜欢其搭档;3)年长比年少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交往;4)与其他非好友同伴相比,幼儿更愿意帮助自己的搭档。这表明短时接触内容适宜的双人电子游戏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发展较为有益。  相似文献   

12.
六岁幼儿在人为障碍条件下与成人交往策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庞建萍  黄琼 《心理科学》1999,22(2):187-188,184
1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日益重视,围绕着儿童与同伴交往这一命题而展开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在儿童的交往世界中,还有另外一种格式引人注目——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儿童交往包括两个范畴;一是与成人交往,二是与同伴(同龄伙伴)的交往。由于交...  相似文献   

13.
杨丽珠  王江洋 《心理学报》2007,39(4):668-678
采用追踪研究,用实验室实验和情境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54名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5年后结合教师访谈与评定、同伴提名、儿童自评等方法综合评定这些儿童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探讨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其9岁时学校社会交往能力的预期作用。结果表明: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水平可以预期其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水平。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高的儿童在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总体发展也好,其遵守规则与执行任务能力、与教师交往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社交情绪发展水平都显著高于那些在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低的儿童;反之则差  相似文献   

14.
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访谈法对119名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与同伴合作解决,而在日常游戏中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的幼儿更是超过了3.4;(2)幼儿的合作归因主要以结果归因为主,客观条件归因次之;同时,在结果归因中,幼儿主要以个体或活动归因为主,同伴关系和共同利益归因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少;规则和权威归因在幼儿中仍有一定存在;(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选择认知和合作归因的水平都不断提高;(4)情境是影响幼儿合作选择认知与合作归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典的心理理论任务、同伴提名法、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在游戏情境中观察同伴交往行为和亲子交往行为等多种方法,探讨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88名3-6岁儿童及其家长参加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交往类型中受欢迎儿童,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2)民主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放任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家长指导游戏的行为、分享情感的行为和使用心理状态术语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而对孩子的冷漠最不利于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4)相对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更显著的预测力,其中家长和孩子的情感分享.对孩子遇到问题的解释及指导是促进孩子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现在,心理学界对儿童友谊的理解进展迅速.社会学习传统派和认识发展传统流派各自的方法已经为儿童友谊的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两派的合作将预示着贡献更大.但是仍有许多重要问题还在两派联合研究之外.这些问题之一是关于社会认知的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考虑这些系统的差异成了关键,特别是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要取得成功的友谊就必须进一步考虑这些差异,过细地协调同伴关系.注意到这些差异可能与发展水平和社会技能的水平完全无关是很重要的.让我们来观察两种情况.其中儿童所遇到的社会问题或者不能令人满意的关系,并非产生于不成熟或缺乏技能,而是由于两种差异:其一是群体差异(例如性别或种族群体),它产生于其他细微差异,如标准,目的和希望等。其二是儿童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它产生于儿童对自己的社会交往失败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幼教工作的实践经验表明,进入幼儿期的儿童(甚至在婴儿末期的有些儿童)已经开始对周围美的事物(包括服饰、花朵、绘画和歌舞等)进行评价。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对同伴和自己的绘画作品的评价,初步探索幼儿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的具体目的是:(1)通过让幼儿对同伴和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优劣的评价,了解幼儿评价绘画作品好坏的标准是什么?(2)幼儿对同倬和自己的绘画作品的评价是否受同伴和教师评价的影响?(3)不同年龄的幼儿其审美评价发展的特  相似文献   

18.
所谓合群性(affiliation),是指个人积极接近他人和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或趋向,以及被他人所接受的程度.本文中幼儿的合群性,主要是指幼儿被他人所接受,认同的程度.人是通过和他人的交往,在得到他人的认同,为他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发展着他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的.可以说,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与人的交往起着重要作用.而幼儿时期,是人与人交往、形成各种各样关系的开创时期.  相似文献   

19.
基于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探讨同伴圈子的形成、圈子社会情境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及圈子文化背景对圈子社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选取某城乡结合部一小学3至5年级898名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 其中在第一年当地城市儿童占36.5%, 当地农村儿童占48.8%, 流动儿童占10.4%。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年都完成《班级戏剧》和《社会认知地图》问卷。研究结果表明:(1)在个体层面上, 圈子成员的社交性、亲社会性、自主性以及同伴接纳显著高于孤立者。城市儿童的自主性显著高于农村和流动儿童, 后两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亲社会性在性别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2)儿童会依据社会能力的相似性来组成同伴圈子, 且不同圈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儿童也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交往, 形成不同类型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伴圈子。(3)儿童的社交性和自主性随着同伴圈子相应能力的提高而呈正向发展趋势。(4)同伴圈子对个体社交性和自主性发展的影响因圈子所注重的社会文化准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农村-城市圈子比农村-流动圈子对儿童社交性发展的影响明显更大些; 农村圈子的儿童自主性水平更趋于随圈子自主性的提高而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直接影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研究首先对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研究内容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从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维度探讨了情绪表达规则研究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