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为责任判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5年起,我们在系统研究汉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对国内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跨文化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道德发展比较研究》(见《心理科学通讯》,1987年,第5期)报告了各族儿童在公正观、惩罚观和公有观发展方面的研究结果,本报告将对各族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发展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模糊道德事件中权威对儿童道德推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使用模糊道德事件来研究儿童权威概念对其道德判断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权威的个人特征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模糊道德事件的研究材料能诱发儿童根据故事情境中的权威观点来进行判断;模糊道德事件判断结果表明儿童的独立道德判断立场会因为较高级别权威(校长和教师)的相反观点而改变,但很少会因为低权威或无权威者(班长与普通同学)的相反观点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探讨了高、低自立水平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结果显示,在道德判断任务中,两组儿童在三种侵犯情景(说谎、偷拿、伤害)下均无显著差异;在情绪判断任务中,在偷拿情境和伤害情境下,高自立组对犯过者的情绪判断为高兴/开心者显著少于低自立组,而判断为难过/羞愧者显著多于低自立组;在归因模式上,两组儿童在说谎情境下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偷拿情境和伤害情境下,高自立组个人定向显著少于低自立组,而道德定向显著多于低自立组.研究结果提示儿童自立水平越高其道德情绪判断的归因越是"道德定向"的,自立水平越低其道德情绪判断的归因越是"个人定向"的.自立行为发展水平可能是影响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一书中,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观念的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对动机意向和财物损坏(或客观后果)的道德判断问题;二是关于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问题。皮亚杰之后,不断有人对这些课题加以重复验证或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直至七十年代,美国爱尔金和达贝克(D·Elkind & R·F·Dabek)又对一个新的课题——儿童关于人身伤害与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1977)。这些研究为探索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资料。本研究试图验证皮亚杰和爱尔金等人的研究结果,查明我国5~11岁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趋势,为我国儿童道德教育课程的编订和儿童心理学教材的建设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根据吉伯斯等人(Gibbs,etal,1992)发展的社会道德反应测验(SRM-SF)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二、三转折阶段,以第二阶段为主,未达到成熟水平;中学生处于第三阶段;大学生处于三、四转折阶段,已有相当程度的第四阶段倾向,大多数大、中学生已达成熟水平。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与其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该阐释了道德情绪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近期研究结论及其影响因素。3~10岁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不高兴到高兴再到不高兴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受到儿童的内在社会认知能力(儿童能否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特性、考虑道德因素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对犯过人格特质的理解等)及其所处的外在情境因素(所面临情境或事件的性质、情境的不一致性等)的影响。最后,作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道德判断的分级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lair(1996)发现即使没有心理理论的孤独症儿童,也具备道德判断能力。而Kahn(2004)认为没有心理理论就不可能完成道德判断。已有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存在困难,影响他们理解道德情景并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但这是否与任务的要求道德判断能力的程度不同有关呢?研究增加道德情景的复杂程度,进一步考察儿童道德判断规律。结果发现,道德判断有分级现象,第一级是直接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孤独症和正常儿童都能完成该任务,可能是以原始情绪为基础的;第二级道德判断是对简单道德情景进行判断,需要以心理理论为基础,只有正常儿童才能完成;而对行为与意图不一致的复杂道德判断则需要以更加丰富的经历或者经验为基础,但其属于三级道德判断还是二级道德判断的高级形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4-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即便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当两者非匹配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2)在情绪归因过程中,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3)4-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4)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成为当前有关儿童道德情绪和道德动机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差异,但道德情绪归因总体呈现出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趋势。社会认知因素、情境因素、人格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具有跨文化的差异。道德情绪判断模式与个体的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未来研究应着重考察那些有认知或行为障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同时对有效提高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少年儿童公正观念发展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儿童的公正观念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7岁前后的年幼儿童对公正概念尚不理解,他们的好坏标准取决于服从或不服从。所以年幼儿童的公正判断是以服从为特征的。10岁左右的儿童的公正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是以公平不公平或平等不平等作为是非标准的,因而这一时期儿童公正判  相似文献   

11.
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陈少华  郑雪 《心理科学》2000,23(6):703-707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6、8岁儿童在不同侵犯程度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对行业者的道德情绪判断经由积极向消极发展.其归因模式为“个人定向一外部惩罚定向一道德定向”;(2)幼儿在道德情境中的观点采择能力受制于其发展水平,4岁儿童在冲突性情境中尚难以区分故事中的行为者与自己作为行为者在情绪体验上的差异;(3)在幼儿道德发展过程中,“快乐的损人者”预期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一现象逐渐减弱;(4)道德情境的侵犯程度并不影响儿童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岁和6岁儿童在亲社会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亲社会道德情境中,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行为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年长儿童则作出积极的情绪判断;(2)在归因定向中,4岁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6岁儿童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3)亲社会情境的类型不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4)在观点采择任务中,甚至4岁儿童也能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作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考察不同权威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实验以90个7~8岁儿童为被试,采用3(行为情境)×3(目击权威类型)的组间设计,考察了不同权威目击者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结果发现,目击权威的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为情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成人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高,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高兴,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低,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不高兴。而同龄权威和非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情绪判断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行为者的情绪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奖惩定向更多出现在成人权威目击条件。研究显示,成人权威对儿童道德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相似文献   

14.
斯特劳森(Strawson)在其<自由与愤恨>(Freedom and Resentment)中论述了道德责任的问题,但忽视了儿童的道德发展.我认为,根据已知的研究结果,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可充实斯特劳森关于道德责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考察教育家、心理学家关于奖励和惩罚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些重要论述,揭示出了奖惩对个体道德发展的种种影响,主要是:(1)对儿童的道德行为给予了一种特殊的评价;(2)为儿童提供最初的道德规范,并促使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3)为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和标准。最后指出了奖惩在道德教育中运用的条件,即作为道德教育的方法,奖惩主要运用在儿童道德发展的早期,随着儿童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奖惩的作用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6.
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本研究力求设置接近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情境,即把儿童置于将自己所喜欢的玩具(食物)给自己还是给别人玩(吃)的冲突情境中,去探究他们利他行为的发展,企图查明: 1.幼儿园和小学儿童利他行为发生发展的一般趋势; 2.在分物和选物行为中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3.儿童在假设情境中利他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段蕾  莫书亮  范翠英  刘华山 《心理学报》2012,44(12):1607-1617
考察青少年儿童和成人在道德判断中利用心理状态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差异,并验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以道德判断中“行为坏的”程度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作为判断问题类型,共有10~11岁和13~15岁的青少年儿童及大学生各120名,完成道德判断测试任务.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道德判断问题类型下,事件中他人愿望和信念、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模式是不同的,支持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10~11岁儿童和13~15岁青少年在判断行为坏的程度时,利用心理状态信息和因果关系信息与成人类似.在判断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时,10~11岁儿童更注重行为结果,并且不能综合应用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的因果关系信息.13~15岁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中心理状态信息和事件因果关系信息的作用与成人的情况类似,但在进行应担负的道德责任程度判断时,还不能融合信念与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研究结果为道德判断双加工过程理论提供了支持,而且表明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利用心理状态和因果关系信息进行道德判断存在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集体观念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的培养儿童集体主义精神,是“五爱”公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加强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儿童主动地为集体做好事,执行集体委托的任务;培养儿童关心集体。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教育儿童维护集体利益,不做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文献中,有关探讨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方面的研究,都未涉及儿童关于为集体与为个人的动机的道德判断问题。我们这个研究,就是试图查明小学儿童集体意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考察他们在执行集体委托、关心集体荣誉和维护集体利益几方面集体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儿童道德研究的新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研究是儿童道德研究中的一种新动向,该研究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了儿童道 德心理与发展的内部动力和一般趋势。由于研究者们侧重点不同,因而得出的研究模式也有差异, 文章对此进行了较详尽的探讨,并试图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Jones(1991)的问题权变模型,采用情景研究法,考察主观道德强度的结构以及主观道德强度对企业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研究选取137名MBA学生为被试,要求被试基于所提供情景中假想参与者的行为,回答随后关于道德决策(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阶段)的问题.结果表明:1)主观道德强度是1维结构;2)主观道德强度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3)结果大小对道德识别、道德判断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社会舆论对道德识别和道德意图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