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晓田  王鹏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8):1331-1346
三参照点理论(Tri-Reference Point Theory,Wang,2008a; Wang& Johnson,2012)以底线、现状和目标为参照点,将决策结果空间划分为失败、损失、获益和成功4个功能区域.根据3个参照点的心理权重的排序:底线>目标>现状,该模型继而推导出跨越不同区域的以现状为分界的双S-型的价值函数,以及据此产生的对于跨越不同参照点的预期结果的偏好转换、和损失-获益及失败-成功的两种不对称性.总之,风险决策的基本任务在于,在使得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最大化的同时使底线不保的可能性最小化.三参照点理论将统计学和金融学中的均值与方差(均差)分析与行为决策研究中的参照点效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面对不同的风险选项时,通过分析各个预期结果的均差分布与3个参照点之间的关系作出适应性的决策.本文介绍了三参照点理论的基本推论、运行原则、实证检验、以及它与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相比较的异同之处.同时我们也探讨了三参照点理论对实践中管理决策的指导意义和多重启示.  相似文献   

2.
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两个实验考察了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1)获益框架下,悲伤情绪比愉悦情绪诱发更强的风险偏好,自我决策比预期他人决策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偏好;(2)损失框架下,愉悦情绪比悲伤情绪诱发更强的风险偏好,预期他人决策比自我决策表现出更强的风险偏好;(3)在自我决策时,愉悦情绪在损失框架下比在获益框架下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悲伤情绪在获益框架下比在损失框架下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在预期他人决策时,无论是愉悦情绪还是悲伤情绪,损失框架均比获益框架诱发了更强的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3.
以预期理论为代表的决策理论认为, 决策者自身的损益状态对风险决策有重要作用, 因此, 将决策者的现状定义为个人参照点。它决定了决策情境是个人获益还是个人损失。个人参照点直接关乎决策者实际的得失, 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绝对性的特征。然而,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 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同样对风险决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 将他人的状态定义为社会参照点。自身的现状与他人状态相比较的结果决定了决策情境是社会获益还是社会损失。社会参照点无关决策者的实际得失, 具有间接性、假设性和相对性的特征。社会参照点通过自我概念、情绪、认知等路径作用于风险决策。更为重要的是, 社会参照点和个人参照点同时存在于风险决策过程中, 决策者对两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倾向具有相似性, 因此两者将共同影响决策者的风险选择。基于此, 本文提出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有关双参照点对风险决策过程的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两个实验考察了金钱和时间决策中决策者角色及相关因素对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两种决策中不同决策者角色都会引起风险偏好反转,人们在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向于风险寻求;(2)两种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反转都会受到任务框架、风险概率的影响,金钱决策中风险偏好的变化还受金钱数额高低的影响。金钱决策中存在决策者角色×任务框架×风险概率之间的交互作用,时间决策中没有发现这种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预期理论基于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批判与发展,提出了价值函数与权重函数,对以往风险决策研究中所发现的现象进行了很好的预测与解释。预期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参照依赖、损失规避与权重函数。基于预期理论的一些决策偏差包括框架效应、禀赋效应和默认偏差也部分揭示了与人们风险决策有关的脑区。近年来,通过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等脑成像手段对预期理论的一些核心成分进行的研究表明,涉及到人们风险决策的脑区主要有前额叶、纹状体、脑岛与杏仁核。未来的研究可以从预期理论的产生根源、个体发展以及遗传基因等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三组实验考察了线性和循环两种时间观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实验1表明与循环时间观的人相比,线性时间观的人在跨期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近期选项(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并且验证了时间感知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考察了时间标记(有标记VS.无标记)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实验结果发现,在无标记情境下,线性时间观的人们会比循环时间观的人们更偏好近期选项;而在有标记情境下,这种效应会被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时间观可以作为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一种影响因素,并丰富了主观时间感知角度的跨期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7.
离职是组织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但鲜有研究将其纳入风险决策的框架中。本文运用行为决策的研究方法, 将离职作为一种风险选择, 运用三参照点理论探讨个体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理论分析和初步的预研究发现:(1)个体薪酬现状与底线的差距负向预测离职决策, 薪酬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正向预测离职决策; (2)进一步推导出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间存在双拐点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3)同行现状收入作为横向参照系, 在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两者之间起锚定作用; (4)组织中薪酬分布的差距大小作为纵向参照系, 在薪酬差距与离职决策两者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将离职作为一种风险决策进行研究, 不仅对于离职理论与决策理论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而且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采用改编的I0S量表测量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在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综合探讨了为他人和预测他人决策时心理距离对个体风险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他人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决策时越偏好风险,且反应时越短;(2)个体预测他人决策时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偏好风险,但两者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心理距离与决策者角色存在交互作用,即预测时个体认为远心理距离他人比近心理距离他人更冒险,而为他人决策时两者差异消失;(4)决策角色与决策框架、心理距离与决策框架存在交互作用:在收益框架下,自我他人心理距离较远时个体更偏好风险,且个体预测比为他人决策时更冒险,损失条件下无差异.依据相关理论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汪祚军  欧创巍  李纾 《心理学报》2010,42(8):821-833
实验从齐当别模型的视角,通过对决策过程反应时的考察分别对以累积预期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为代表的整合模型和启发式模型家族的重要成员--占优启发式模型(priority heuristic)--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决策过程反应时并未随着占优启发式模型所假定的决策步骤的增加而变慢;也未随着选项之间整体值差值的变大而变快;模糊决策过程的反应时反而快于风险决策过程的反应时。无论是以累积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整合模型还是占优启发式模型均不能满意地描述和解释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而齐当别模型则能解释大部分实验结果。文章建议多角度、多指标探讨人们的决策过程,检验、修改、完善,以及建立新的启发式模型或决策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以增进对人们如何进行风险决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梳理决策的情绪理论入手, 在综合几种主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前瞻性情绪作为社会风险信息源”的假说。前瞻性情绪是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 由于对决策选择的预期而感受到的, 进而影响决策行为的情绪。社会环境下的风险事件具有突发和稍纵即逝的特征, 如果一个公民对这类风险事件做出反应, 其结果的概率难于量化。在这种情况下, 前瞻性情绪能够为决策者快速提供有关信息, 并形成对决策预期结果严重性和可能性的综合表征, 从而成为公众场景下风险决策的有效线索。不同前瞻性情绪的组合在面对社会性风险事件时具有针对性的作用。近年来在文化比较中对于面子、荣誉和尊严文化的划分, 也为我们研究文化的情绪特征和行为效应提供了理论框架。本研究拟通过四项研究和多个实验探讨前瞻性情绪如何影响公众场景下人们的风险应对行为, 并对三种文化的情绪特征进行比较, 探索情绪性决策中个人因素、群体因素、及文化因素如何共同决定公共场景下风险决策(如亲社会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期望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