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供养是法华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东晋以还,中土法华经注疏在宣说、注释《法华经》中与音乐供养有关之文献时形成音乐供养观,集中体现在对两类名义的认识:一是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所奏法乐的名目及内容;二是关于音乐与供养之关系。紧那罗王、乾闼婆王皆属帝释之执乐神,所奏乐为法乐,主要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三乘教行之内容,至唐开元以后,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传统音乐观之明辨雅郑、从社会政治角度对音乐认识的影响,《法华经》注疏者将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视为“清歌雅乐众”和“胜芳烈乐众”,而将供养音乐分为真正之乐和邪淫之乐,并将之与中土所谓邪乐(郑卫新声等乐)与正乐(大夏、大韶等古乐)作比。造成此种现象缘于中土净土宗、禅宗所推行的佛教通俗化趋向和唐代俗乐之兴盛对佛教“歌咏颂法以为音乐”理论的冲击和影响。出于对唐开元前后讲经唱导师因对民间歌曲之广泛利用而致使佛教音乐“雅正全乖”、渐失纯正性之忧虑,天台宗尤为强调出家僧众音乐供养者的自身素质,并在法华注疏中予以讨论。此种表现于法华注疏中的音乐供养观影响到变文或讲经文的撰作,俄藏Φ365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可为代表,其崇尚佛国诸天伎乐,排斥世间郑卫...  相似文献   

2.
正《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作者于薇,文物出版社,2018年)是对公元5到9世纪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活动及其遗物的专题研究。这一时期是佛教舍利信仰白中国初现并发展至顶峰的重要阶段,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物质遗存、视觉文化及宗教景观。借助于神圣的盛放容器,及沟通宗教与政治空间的舍利展示与迎送仪式,"佛陀舍利"最终于8世纪初在中国成为至高权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宗教舞蹈通常意义上是指佛教舞蹈,如果抛开原始宗教中的巫舞不谈,没有哪一种宗教比佛教对中国的舞蹈影响更深远了。佛教舞蹈在中国舞蹈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随着东汉初年佛教经西域的传入,佛教舞蹈作为娱神、宣化的重要手段一并传入中原。与中国原有的条把乐舞相结合,成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的寺院中,大多供养一些被称作“神的侍女”的少女,她们多是信徒的女儿,为还愿将她们送入寺院,在这个歌舞之乡,再没有比为神起舞更能表达对神的虔诚与敬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寺院中,同样供养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印很多古代石窟或寺院建筑的屋顶、立柱等部位,经常会看到很多花卉图案,笔者认为它与佛教的一项重要礼仪,即散花供养密切相关。本文从经典出发,阐明散花供养在佛教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中、印石窟建筑以及斯里兰卡地面寺院建筑的具体实例,探讨散花礼仪在建筑中的体现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5.
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经将中韩日佛教交流比喻为三国间友好关系的“黄金纽带”。倘若仅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则中韩佛教交流便是这条纽带中关键的一环。2005年11月,法门寺佛指舍利被恭迎往韩国供养是中韩佛教交流的新篇章。温故而知新,回顾一下中韩佛教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体会这次迎奉供养舍利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一、中国佛教初传朝鲜半岛佛教传播至朝鲜半岛,始于公元4世纪70年代。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看,高句丽最高,百济次之,新罗最落后。从与中国交通方面看,高句丽与中国毗邻,百济越西海(即黄海)…  相似文献   

6.
李翎 《法音》2004,(12):19-25
藏传佛教中供养的尊像,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形象中,又以十一面观音像的传入为最早[1]。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传,经中就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文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一十一面观音在佛教供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佛经的赞讽、偈咒、回向,还是供养,都离不开音声的参与,作为佛教这样一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土就音声的使用却在戒律与现实的矛盾之间走过了相当曲折的道路。相关文献表明,作为中土佛教圣地的五台,其接  相似文献   

8.
李卓 《中国宗教》2018,(4):68-69
佛教舞蹈是指以佛教寺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舞蹈,或者是源自于佛教、带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舞蹈,主要以供养佛菩萨或者弘扬佛教为目的,正所谓“巧把音声作佛事”。佛教舞蹈本源于印度古俗,是所谓的“舞祭”,在古印度佛教的无遮大会上通常也有乐舞。佛典中有很多关于舞蹈的记载。比如《妙法莲华经》云:“香花伎乐,常以供养。”  相似文献   

9.
佛教对劳动的排斥决定了僧团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世俗的供养和对佛寺的经营。从佛律对佛寺经营的诸多规定,可知早期佛寺经营即存在不合佛教精神的情况。本文结合具体戒条,联系唐宋佛寺经营状况,试探讨中土佛寺经营与佛律相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作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法显对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对佛教思想、佛教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从宗教走向信仰方面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开创作用。法显西行所取经书丰富了中国佛学宝库;律藏的搜求与翻译对佛教僧团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佛国记》中对印度各地佛教供养行为的记录与传播,对推动佛教在中国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宗教走向信仰,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法显西行其始也简,而成之却也巨。  相似文献   

11.
《佛说善生子经》中的伦理思想,诸如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尊重妇女、夫妻和睦、恩厚朋友、善待下属、尊敬供养清净福田僧、积极行善、谨慎交友、克己利人等,是佛教中国化的契合点之一,并充实和填补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佛经所散发出的这些优良品德和处事态度,至今仍是人类遵循的道德规范,从而也体现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精神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胡东辉 《法音》2023,(9):40-45
<正>石窟是古印度佛教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多为僧侣修行场所。中国的石窟起初是沿用印度石窟的形制建造的,后逐渐成为承载僧侣修行和信徒信仰的一种佛教艺术形式。在佛教教义中,用音乐的形式做供养,是可以积累功德福报的,如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中载:若复有人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获于十种胜妙功德。何等为十?一身相端严,二见者欢喜,三音声微妙,四言辞和顺,五肢体适悦,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5,(3)
<正>新华网北京2月15日电针对近日某网络拍卖平台举行"2015祈福拍卖大典专场",公开拍卖寺院"头香""头钟"一事,中国佛教协会新闻发言人15日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表示:不赞成在网络平台公开拍卖寺院"头香""头钟"。这位发言人表示,所谓"烧头香""撞头钟",并非源于佛教,不是佛教本身的内容。烧香是佛教常见的供养三宝的方式,可以使烧香者获得相应的功德。然而,烧香供佛所获功德的大小,不在于时间的  相似文献   

14.
有关佛教与耆那教的斗争,见诸于汉译佛典及南传典籍者,所在多有。所采用的方式既有相互辩论,说服对方,也有使用神通,以获得优势,甚至发展到谋杀事件的出现,针锋相对,互有得失,几乎难分高下。其实质在于争取信众,扩大影响力与获得供养。  相似文献   

15.
佟春燕 《法音》2007,(9):43-47
藏传佛教汇聚了佛教的显宗、密宗和藏地苯教等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藏传佛教的信奉神系庞杂,除了信奉佛菩萨外,还将祖师、本尊、佛母和护法也作其特有的供养对象,其中又以祖师的供养为首位。本文试对藏传佛教的祖师像谈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宗教经济的积累、宗教消费水平以及宗教经济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是构成寺院经济体系的几个重要因素。就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而言,村社供养制、南传佛教的寺院管理模式以及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是影响中国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它们以三足鼎立的态势影响着南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围绕着这三个重要支撑点进行研究,分析当代南传佛教寺院经济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寺院的体系就好像学校和博物馆的结合体。在这个特殊的结构体系中,“博物馆”的一切艺术品都具有高度的教学作用,不能把它们看成单纯的艺术品,它们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这是一般人看不出来、领会不到的。以佛菩萨造像而言,有很多人看到佛教这么多的神像,便以为这是低级宗教,是多神教……,其实,佛教所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而是代表法门的。世间有无量无边的事、理,用一个形象,一种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的。所以用许多不同艺术形式表达。对佛教在教育上的艺术特性了解了,便不会把佛教当作神教,而且还会佩服之…  相似文献   

18.
石小梅  何小荣 《法音》2020,(3):48-51
一、佛教七宝的译名佛教经典中常常提到七宝,而佛教七宝实际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七种王宝,一类是七种珍宝。七种王宝指转轮圣王拥有的七宝,通常是指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七种珍宝指供养用的七宝,通常是指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佛家弟子常说的七宝是指供养用的七宝。七宝象征高尚、纯洁、坚毅、安详、富足、康健和圆满,又代表觉悟和智慧。用七宝供佛可获无量功德,但是不同经书里讲的七宝却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各种极富建筑装饰美感的古塔,构筑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大运河沿岸雄伟挺拔、高标云际的古塔,既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也成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史的真实记载。塔在印度佛教中意为"高显处""功德聚",最初是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建造的建筑物。据《十诵律》的记载,须达长者曾求取佛陀的头发,起塔供养,是为造塔的起源。后来逐渐延伸为供奉诸佛菩萨像、祖师高僧遗骨等。概括而言,印度佛塔主要是作为供养、礼拜的建筑物。  相似文献   

20.
佛国五台山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环周五百余里,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是蜚声于国内外的佛教圣地。佛国沧桑当北魏拓拔氏雄据北方,定都大同之时,华严学流行,并传入五台山。《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文殊菩萨住在清凉山。华严学者认为,清凉山便是五台山。魏孝文帝在山上建大李灵鹫寺,清凉寺、佛光寺等也相继建立,由此形成文殊道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北齐时,五台山的佛寺增至二百余所,以至北齐不得不倾八州赋税收入供养僧众。北周武帝灭佛,五台山佛教衰落。隋初,文帝在五个台项各建寺院一所,并设斋度增,自称佛弟子。五台山佛教逐渐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