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树的《中论》是印度古代哲学及佛教哲学的名著,是深刻影响古代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经典性著作。因此,对这部著作的原语及义理展开深入的探讨,仍然是今后汉语佛学界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以第七世纪中观著名论师月称疏释《中论》的梵语佛学名著《清净句》为依据,对《中论》第24品第18颂的梵本原义,作了精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二十年前的未竟之稿。原计划写八个题目,已写成的有:1.《佛陀和佛教的创立》,2.《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3.《僧伽和佛的弟子》,4.《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曾于1959—60年先后在《现代佛学》上分期披露;其中第一题并在1980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过。《法音》问世以来,广大读者不断来信要求重新发表此作;应上述要求,本刊从这一期起将陆续重新发表。原计划撰写的尚有下列四题:1.《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2.《中国和日本、朝鲜、越南的佛教关系》,3.《中国和南亚各国的佛教关系》,4.《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关系》,亦征得作者同意,将继续撰写,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靠师徒口传心授,能够传世的古建筑专著可谓凤毛麟角;在现今宋代建筑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营造法式》的记载可以让后人对宋代建筑有更为详细的了解,而这部著作对于宋代佛教建筑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深入挖掘研究。《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为北宋李诫"奉敕编修",颁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这部著作参阅了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了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之一,被梁思成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课本"。本文以《营造法式》的记载为例,介绍宋代佛教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飖 《法音》2012,(2):45-47
《比丘尼传》[1]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传》。因此这部《比丘尼传》的价值就显得更加的珍贵了。比丘尼在佛教僧团中的地  相似文献   

5.
《大宝积经·护国菩萨会》是隋代译师阇那崛多翻译的一部佛典,后来收录于唐代菩提留志汇译的《大宝积经》中,成为这部大型宝积系列中的两卷经文。本文基于汉梵文本的对勘研究,指出这部大乘佛典其实是《圣护国问大乘经》及《福焰善士往昔本行宝王经》两部佛经的合编。通过对本经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认为《护国菩萨会》是初期大乘佛教思想信仰较早期阶段创制、结集的经典,反映了初期大乘佛教努力将善巧方便思想从种种佛德中凸显出来,逐渐使这一新兴大乘思想与传统的六度思想相融合,尤其是与般若思想并列并举、平等并重的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6.
正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佛教事业总体上呈一派大好发展势头,佛教研究成果丰硕;然而从汉文大藏经文本切入而对佛教中国化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实为罕见。202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纯一法师的专著《佛教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以汉文大藏经为中心的文本研究》,终于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本期待已久的好书。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范文澜先生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其实,范老对佛教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他的《唐代佛教》可以说从早年一直写到晚年,其《引言》部分写于1965年8月,这是"文革"的前一年,范老72岁,离逝世仅4年。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但他一直认为佛教是文化,佛教文化"是值得热烈欢迎的"。  相似文献   

8.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这部作品,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全面记述了佛教从两汉初传至1949年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9.
《法音》2004,(9):18-18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的《中国佛教》第五卷近日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佛教》第五卷是继《中国佛教》一至四卷之后编辑出版的重要文献。《中国佛教》的文稿原是五六十年代受周总理委托,由赵朴初居士任主编、吕澂居士任副主编,汇集国内著名佛教学者为斯里  相似文献   

10.
傅绍良 《学海》2001,(2):205-206
张新科博士的《唐前史传文学研究》是作者继《史记研究史略》、《中国古典传记论稿》、《史记与中国文学》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全书约 2 5万字 ,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的资助 ,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不仅标志着作者本人对中国传记文学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而且也将整个中国史传文学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新的学术水准。总括张博士的系列著述 ,我们不难发现 ,他对史传文学的研究是有一个从史传文本的解读到人类文化精神的感悟的认知过程 ,他的这部《唐前史传文学研究》(以下简称《研究》) ,便是力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去…  相似文献   

11.
正一、对《牟子》真伪问题的再认识《牟子理惑论》(以下简称《牟子》)是中国佛教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其"比物连类,繁称博引,意存讽谕,词协宫商"[1]的文学魅力,更在于其作为了解早期中国佛教思想的珍贵史料所具有的学术价值。然而,关于《牟子》文本成立的时间和作者,即是否为东汉苍梧太守牟子博所作这一关于文本的真伪问题却成为一桩悬案,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埋头陈书,想方设法,试图考证《牟子》撰写的确切时间和作者,但至今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2.
陈超 《法音》2021,(4):25-30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佛教传统解经学著作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大乘起信论》之于中国佛教的意义,及其在现代佛教诸议题中的重要地位无需赘言。历代围绕《起信论》的注释层出不穷。及至近代,现代学术研究重塑了佛教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对《大乘起信论》的研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佛教的注疏形式,转为对《大乘起信论》之性质、真伪、作者等诸多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印顺法师完成于这一时期(1950)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在一众《大乘起信论》研究著作中显得"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3.
侯冲 《宗教学研究》2013,(3):104-109
在介绍佛教斋供仪式文本《佛门请经科》及其学术史的基础上,比较了《佛门请经科》与《西游记》的内容,指出《佛门请经科》早于《西游记》,影响了《西游记》的成书,是《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之一;《佛门请经科》及唐僧取经故事出现在佛教斋供仪式上的原因,是出于斋供仪式文本神圣性和权威性的维护与解释的需要。将《西游记》研究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展开,可以开辟《西游记》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首辑四本分别为《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隋唐佛教文化》、《修剪菩提树》。四本书的作者为英、法、日、美的著名佛教学者,或以印度学或以汉学闻名于世,或以佛教哲学或以宗教思想批判见长。这四本书原著出版时间跨度约百年,代表了东西洋佛教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圣经》汉译本是贺清泰《古新圣经》,而且它也是最早的汉语官话《圣经》译本.这部几近完整的《圣经》对今天的《思高圣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笔者对该文本做一初步探究,从藏本以及文本内容方面入手,日后有待更深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决定重新编印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陆续出版。 《大藏经》这部汉文佛教经典的汇总,简称《藏经》,也称《一切经》。内容分经、律、论,包括天竺和中国佛教著述在内。藏经的编辑从南北朝开始,  相似文献   

17.
文摘     
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李向平、高虹在2008年第10、11期《法音》上发表文章《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当代中国四大寺庙的比较研究》。文章指出,在台湾佛教和其他社会因素的促进下,当代中国佛教和寺院从传统丛林向现代教团发  相似文献   

18.
《华严经.入法界品》可看作是整部经文的缩影,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它的相关论著。立足于史料的考察,我们对这些论著从研究方法上加以整理,并说明由早期注疏、语言学研究发展到六经注我,所表现出的研究态度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而对《入法界品》的义理研究最终失音于实利追求,也是中国佛教义学发展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正杨曾文,1939年12月生于山东即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生导师。杨曾文先生长期从事中国佛教史、禅宗史和日本佛教史研究,笔耕不辍,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史》第1—3卷(任继愈主编,合著)、《佛教的起源》《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隋唐佛教史》等。主编和参与撰写《佛教文化面面观》《当代佛教》《日本近现代佛教史》《中国佛教基础知识》等,校编《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新版敦煌新  相似文献   

20.
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民间宗教派之一“罗教”的思想体系的著作,《罗教·佛教·禅学——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徐小跃教授。罗教是明清两代重要的民间宗教之一。明代正德年间,山东人罗梦鸿(道号罗清)(1442—1527)创立了该教,在中国(特别是北方)下层民众中广泛流布,后世门徒奉罗清为罗祖。罗清创制的五部经典《五部六册》为罗教的宗经宝卷。徐著系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该书以揭示《五部六册》的文本内涵及与佛教、禅学的内在关系为重心,探讨了罗祖的悟道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