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民族、宗教间的通婚状况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相同民族相同信仰之间的通婚使得民族、宗教、家庭三类群体团结纽带合而为一,巩固了民族内的凝聚力,却加剧了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不同民族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对打破不同民族间的民族隔阂、通婚禁忌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且不同民族的群众在参加同一宗教的活动中增加了相互交往的机会,为结为更深层的婚姻关系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同一民族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信仰的类别差异却会为同一民族内的通婚造成阻力,而且这个阻力可能远远大于同一民族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同一民族不同信仰间的通婚难度相对较大。不同信仰之间通婚一般会有一方改变信仰以适应婚后的社区生活。一些发展相对较好民族的男子在民族间择偶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民族单一社区对族际通婚有较强的阻碍作用,民族混合社区的族际通婚现象比较普遍。族际通婚促进了多宗教的和谐共处,而宗教的和谐共处又反过来为族际通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国际动态     
印尼总统呼吁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相互尊重4月21日,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在第二届印尼佛教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致辞,呼吁信仰不同宗教的人要相互尊重,个人自由必须服从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社会秩序和国家法律。苏西洛在讲话中表示,印尼是一个多元民族与文化的国家,所有合法的宗教都  相似文献   

3.
一同工 《天风》2008,(20):4-5
高峰牧师在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曾指出:对不同信仰特点的信徒,必须遵循坚持联合礼拜、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原则。坚持联合礼拜就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恢复任何宗派或成立宗教组织,不挂宗教组织牌子,坚决反对境外宗派组织和机构分裂中国教会的企图……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目前我国民族种类和宗教种类最多的省区,也是我国民族宗教关系最和谐的省区,并因此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结合云南多民族、多宗教的省情,探讨多宗教和谐的主要原因,对打造和谐边疆、平安边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宗教和谐的主要原因是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赖,各民族之间一直通婚,各宗教之间实力相对均衡;宗教和谐与民族和谐互为依存。  相似文献   

5.
宗教面临教与教之间、教内不同流派之间、信徒与非信徒之间、宗教与社会之间、信徒与国家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这些矛盾成为宗教多难和谐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宗教与各维度间都存在共通之处,这是化解矛盾和加深联系的纽带。通过悬置信仰发展交融点,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相互尊重思想作为解决矛盾的黄金原则,最终可以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6.
《天风》2003,(5):30-33
——我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是对客观存在的尊重,是对客观过程的尊重,是对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尊重。 ——我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是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才能使更多的人团结起来,实现民族振兴,共建美好世界。 ——我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扎根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之中。中国历史上在信教与不信教者之间,在信仰不同宗教者之间,很少因为宗教信仰而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我们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有宪法和法律作保障。 ——面对宗教信仰自由被歪曲和践踏,我们主张:通过各国立法、司法和行政措施,更加卓有成效地实现和保障宗教信仰自由。 ——面对打着宗教旗号的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猖撅与威胁,我们主张:国际社会共同反对破坏人类和平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 ——面对有些国家利用宗教干涉别国内政和强权政治利用宗教问题对别国的欺压与干预,我们主张:尊重各国的主权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践,以对话代替对抗。 ——面对冷战结束后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与危机,我们主张:信教与不信教者之间,各宗教、各教派之间相互尊重和宽容。 ——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与融合,我们主张:求同存异,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努力挖掘并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回族伊斯兰教界在促进回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加强教派民族之间的团结、使伊斯兰文化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处、充分发挥各级伊斯兰教协会的桥梁作用、参与、促进经济建设及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均可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山神是与信仰、宗教认同和人文地理密切相连的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标识.本文结合“南亚与东南亚山神:地域、文化和影响”研究现状为中心,综述世界宗教视野下的山神和神山,以及山神信仰与地域社会、宗教地理、生态环境保护、国民幸福总值、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长期的发展与融合过程中,中国各宗教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形成了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以及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跨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在宗教多元化的趋势下进一步推进宗教和谐,继续发挥宗教和谐对社会发展及世界和平的有益贡献,成为当今中国宗教界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以来,以中西宗教文化的比较为主要内容、以跨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基本形态的中国比较宗教研究逐渐形成了儒耶、佛耶和道耶比较等多个热点,以及包容主义、平行主义和求同存异等多种取向。尽管这项研究在某些人的潜意识里仍只是说明自身宗教优越性的手段,但对宗教比较之可能条件和宗教对话模式的探讨使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中西宗教文化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分歧背后,并非没有比较的可能和对话的余地。通过从差异中寻找共性,从共性中发现差异,他们对中西宗教文化的具体层面和抽象层面、信仰维度和人学维度的比较促进了不同宗教之间以及神圣同世俗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曾活跃着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他们分别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思想文化的融合,不仅进一步加深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且以和平对话的方式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分析比较“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贡献等方面的异同,对现在及将来宗教自身尤其是外来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不同宗教、文化、文明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对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将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三条 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  相似文献   

13.
泰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其原生的信仰和文化,几千年来渗透、辐射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宗教崇拜与民众生存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以松潘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存的文化生态为背景,考察了松潘黄龙寺"黄龙真人"形象生成的渊源,认为"神山一山神"崇拜、龙神崇拜、英雄崇拜是"黄龙真人"的主要渊源,它们在多元文化的并立与竞争中互渗融合,形成了"黄龙真人"的主体神格.  相似文献   

15.
本报纽约8月29日电 记者符福渊、周德武报道: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团长、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傅铁山主教今天在世界宗教领袖和平千年大会上发言,呼吁各国宗教界高扬和平旗帜,维护宗教的纯洁性,提倡宗教宽容与和解,创造和睦共处的环境。 傅铁山说,几千年来,注重和平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人文精神,它孕育了中华民族对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开放的胸襟和宽容的态度,中国各宗教在宽容的环境中形成了讲求和谐、崇尚和平的优良传统。中国是多宗教的国家,各宗教彼此和睦相处,历史上从未出现残酷的宗教战争。他指出,宗教信仰自由早…  相似文献   

16.
多民族、多宗教和谐相处是云南文化的典型特征。云南多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即通过文化自觉或社会无意识机制的作用,使宗教生活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在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上,最大程度实现信徒身份、神灵体系、宗教场所等各类资源的共享,并以特定的社会再生产机制将之积淀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05,(1):4-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信教公民)。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第三条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  相似文献   

18.
主席先生 ,女士们 ,先生们 :这是亚洲宗教界的一次盛会 ,我为能参加这次盛会并与亚洲宗教界人士一起来探讨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感到非常高兴 ,同时也感到了我们宗教信仰者所肩负的责任。我们中国宗教界愿意和亚洲宗教界人士一起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坦诚的交流来共同维护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文化之间及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人们的和谐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承会议组织者的安排 ,在此 ,我想依据中国道教的教义思想、和中国文化思想 ,就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0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加强不同信仰和宗教之间的对话,以增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与合作,确定每年2月的第一周为"世界不同信仰间和谐周"。刚才宣读通过的《倡导宗教和谐共同宣言》也充分表达了我们道教界的意愿。我们坚决支持这一宣言,并将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民族诸种特征中的活跃因素,通过一定途径作用于民族关系,影响到民族团结。强调民族的宗教性有利于增强同一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但亦可能加深不同信仰民族之间的分野;信仰殊别主义提升民族尊严与自信,但亦可能拉大不同民族间的心理距离;宗教交流可能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但文明冲突亦会给民族心理留下创伤;宗教资源与宗教权威的竞争可能会增强某些民族群体的号召力,但对异端的攻伐会加深不同民族群体间的冲突。有鉴于此,崇正抑负,发挥宗教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